近年來,隨著股票期權制度在我國推進步伐的加快,國內對于股票期權的研究也日漸升溫,《公司法》、《證券法》的修定和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的順利推進為股票期權制度的推廣掃清了障礙,提供了相應的法律依據。但是許多地方建立股票期權制度是自行設計、自行實施,所以建立評價股票期權制度體系,規范、推進股票期權制度發展,為期權制度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根據我國現有的企業外部環境和企業內部管理現狀,本文認為要充分地發揮股票期權的激勵作用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建立市場化的經營者選拔機制
建立企業經營者的市場選拔機制,逐步廢除經營者由行政機關任命的制度,實行社會招聘,將經營者的選聘市場化,建立經營者信譽制度,加大信譽不良的經營者擇業和從業的難度,對經營者形成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2.公司監督機制的建立
針對上市公司監督機制薄弱的問題,應加強財務監管,通過及時報告、備案,委派財務總監、監事、完善審計制度等,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同時要保證經營者股票期權計劃規范進行,對公司的高管的持股、行權等方面信息披露提出更高的要求。
3.建立有效的業績評價體系
目前,我國乃至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推行股票期權的公司往往采取單一的行權標準——股價。這種單一的標準存在著明顯的弊端:
第一,股價作為一個指標,不僅與企業的經營業績相關,而且可能受到宏觀經濟環境等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這決定了我國新興資本市場上的股價有時并不能夠充分反映企業管理當局的努力投入程度。
第二,利率、匯率因素仍然可能影響股票的價格。以利率為例,由于我國銀行近年來不斷調低利率,再加上利息稅的開征,這使得居民儲蓄的回報率日益降低,經濟人追逐個人效用最大化的特點必然導致相當大的一部分資金流向資本市場;面對涌入資本市場的大量資金,股票出現暫時的供小于求的局面;其結果導致股票價格仍然居高不下。如果此時再以股價作為股票期權行權的惟一標準,那么股票期權的存在將既無法對管理當局進行恰當的激勵,也容易產生激勵的扭曲性。
考慮到我國資本市場的現實,以及我國企業經理人員的“內部人控制”問題,我們認為在我國推行股票期權的過程中,不應該單獨以股價作為股票期權行權的標準。在關注股價的基礎上,應該同時輔以對企業核心財務指標的考核。因為盡管經理人員可以在短期內利用我國資本市場的不完善性蓄意操縱股價,但是其要立即對若干財務指標進行完全的操縱,困難不小。因為財務指標之間存在著相互鉤稽和此增彼減的關系,那么企業管理當局要想同時操縱財務指標并使之朝著有利于自己私人利益的方向發展,幾乎不可能!
4.股票期權制度健康運轉的機制設計
我們認為,股票期權制度要想健康地運轉,必須能夠有效解決并抑制可能誘致財務欺詐與股票期權魔術的諸多因素。因此,必須在以下方面進行革新:
(1)盡可能縮減可供企業管理當局選擇的會計政策的范圍
由于目前的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往往允許多種會計政策和方法的存在,所以管理當局經常從個人的私人利益出發,選擇一種最有利于自己的會計政策,并按照此編制財務報告,向資本市場提供會計信息。由此提供的會計信息往往缺乏基本的公允性,無法促使社會資源的趨利性流動,而且往往可能不恰當地影響企業的股價,由此導致管理當局從高漲的股價中謀取暴利,但投資者卻因此受到損失,使管理當局不恰當地從股東手中掠奪財富。
(2)關注股票期權制度推行的經濟后果
股票期權制度之所以成為財務欺詐和舞弊的溫床,一個主要的原因可以歸結為股票期權價值并未計入企業的成本。而將股票期權價值費用化,則可以正確地衡量管理當局的努力程度,使股票期權的激勵作用得以正確的發揮。
(3)由股價和綜合財務指標體系共同決定行權標準
將股價作為惟一的行權標準的缺陷在于其往往會促使企業管理當局希望通過操縱利潤來抬高股價來謀取股票期權行權后的巨大利益。因此我們認為,不應該單獨以股價作為股票期權行權的標準。而是在關注股價的基礎上,應該同時輔以對企業核心財務指標的考核。為此,我們認為在堅持股價作為行權標準的同時,應該考慮一些能夠綜合反映企業財務健康程度的指標如選擇能夠綜合體現企業經營業績的十個財務指標,它們分別是凈資產收益率、資本保值增值率、成本費用利潤率、速動比率、資產負債率、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社會貢獻率、市場份額增長率、技術創新投入率等。通過這些指標,管理當局可以綜合衡量是否將其擁有的股票期權進行行權。惟此才能夠從源頭上遏止股價的缺陷和財務欺詐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