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小企業對地方經濟的支持有目共睹,而企業的融資行為對企業融資有著獨特的影響,有效確定融資行為在企業的融資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從資金需求角度對企業融資行為進行研究。對于有融資需求的企業,分別從資金的供給方和需求方提出幾點建議,對于融資無需求的企業,筆者認為企業要做強、做大,建議企業對外融資。
[關鍵詞] 中小企業 融資行為 融資需求
一、中小企業融資行為概述
1.中小企業融資行為概念的界定
融資是指一個企業的資金籌集的行為與過程。也就是公司根據自身的生產經營狀況、資金擁有的狀況,以及公司未來經營發展的需要,通過科學的預測和決策,采用一定的方式,從一定的渠道向公司的投資者和債權人去籌集資金,組織資金的供應,以保證公司正常生產需要,經營管理活動需要的理財行為。企業融資問題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是最重要的環節之一。
本文所指的融資行為是指決策者在資金籌集過程中由于個人偏好,以及受到各種環境因素影響而表現出的融資需求的確定和融資方式選擇的行為。
2.企業融資需求分類
企業處于不同發展階段和不同的經濟周期中,它們的融資情況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另外,對于不同企業類型,它們的融資策略也是不同的。企業選用的融資方式是與融資需求緊密相關的,不同的需求,會有不同的融資行為。具體來說,中小企業對融資需求可以歸類為如下幾種主要類型:
正需求。正需求是指企業有籌集資金的需要。此時,資金融通的目的是為了維持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一般來說,處于企業種子時期,以及初創時期都處于這種需求狀況,企業在準備進行大規模擴張時期也屬于這一類型。
負需求。負需求是指企業對資金根本就沒有籌集的需求,企業自身的資金超過了本來所需求的的一種需求狀況。
無需求。無需求是指企業對資金籌集毫無興趣或漠不關心的一種需求狀況。通常,這樣的企業處于資金充裕或者是沒有投資需求。
規則需求。規則需求是指企業已經有穩定的資金流動性,企業的發展趨于穩定,對資金的需求也較穩定。
不規則需求。不規則需求是指企業對資金需求在一年不同季節,或一周不同日子,甚至一天不同時間存在波動性的一種需求狀況。
有害需求。有害需求是指企業誤解了自身的融資需求,不顧實際,夸大需求,一味的盲目融資,投資,甚至可能由于投資決策失誤等原因帶來毀滅性的破產清算。
二、中小企業融資行為探討
1.有融資需求型企業
對于正需求型的企業,企業融資的目的是“救急”。企業處于種子階段,這個時候企業的項目或者產品還只是一個“想法”,經營者要把“想法”變成實在的產品,創業資本的進入是必須的。而創始人自有資金難以滿足企業融資需求,因此,企業對外籌資顯得十分迫切。此時對于資金的供給方,出于剛起步的企業沒有信用記錄,企業行為和盈利水平無法得知考慮,銀行最多只能提供小額貸款,且期限短,不穩定。因此,這一類初創期的企業,急需資金,卻借貸無門,融資渠道不暢,“融資難” 現象比較嚴重。
初具規模的企業一般會受迫切的擴張心理主導,融資需求強烈。這樣的企業是屬于成長型的企業,自有資金積累難以滿足企業強烈的擴張需求,對外融資的需求強烈。處于成長期的中小企業是銀行非常廣大的潛在客戶群;而能有效保證和抵押的中小企業卻不多,資金的緊缺依然限制著中小企業的發展。
處于企業體制改革等動蕩時期的企業往往會遭遇資金瓶頸。對這一類處于財務狀況不確定的企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對企業的資金支持相對減弱,企業處境困難。銀行與企業之間信息的不對稱性,以及貸款不能回收的風險使銀行出現“惜貸”;企業由于不能獲取充足的資金而陷入困境,這又進一步引起企業與銀行不良關系的連鎖反應,企業資金更加緊張。
規則需求型企業。這些企業大多處于穩定發展階段,其融資需求的目的是為了維持企業正常的生產。他們與銀行關系良好,自身的資本積累以及銀行的信貸支持完全能夠滿足企業的正常發展。
不規則需求型企業。一般情況下,處于季節性生產的企業都是不規則需求企業。另外,如果企業想要進行項目投資或者準備進攻新的產品開發領域,設備更新決策的執行時,企業的融資需求也是不規則的。這些企業融資需求的不規則性導致企業需求資金的渠道也是不規則的,企業急需資金時,有時借助于銀行,有時則利用其自身的信用,通過社會融資。
以上三種類型企業體現了如下的特點:企業的生存及其發展與企業資金的需求呈正相關,企業融資的目的在于維持正常的生產,保證企業的發展,在這些情況下,分析企業的融資成本和資金利用的有效性,拓寬企業融資渠道,選擇企業融資最佳方式就成了探究企業融資行為的最主要的目的。
2.無融資需求型企業
這樣的企業大多出現在家族企業,剛創業時家族企業經營有一定的管理成本優勢,這類企業往往擁有充足的資金儲備,依靠原始積累,以及經營獲利就可以維持正常的生產經營,由于經營者尋求穩定的發展模式規避財務風險,因此不會再費心思去融資。也有很多企業在做強做大后為了能讓自己起家的企業能傳給年輕的一代,很多企業家為了自身的控制權問題而不會采取諸如吸收股份投資或者員工配股的形式來壯大企業實力。
3.負需求型企業
此時的企業已經擁有大量的資金,這些企業尋求新的高收益投資項目成為當務之急,投資失敗的企業則淪為有害需求。
4.有害需求型企業
由于中小企業融資不易,所以經營者在遇到比較寬松的籌資環境時,往往認為多多益善。但如果籌來的資金用得不合理或者并非真正需要,那么企業反倒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進一步影響融資能力和獲利能力。此時的融資就可能會變成有害需求了。這一類型的企業需要適當限制發展的速度,因為高速的增長在帶來繁榮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管理問題,特別是資金管理問題。如果對這些問題的來臨和解決沒有做好準備,那么高速的增長只能帶來巨大的風險。此時高額的融資數量只能是一種有害需求行為。
三、改善中小企業融資行為對策的選擇
1.有融資需求企業融資對策的選擇
(1)發展中小金融機構,完善融資體系
中小企業不同于大型企業或國有企業,國有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在資金投放上存在歧視心理,國有商業銀行以及國家參股的股份制銀行很難為中小企業提供充足的金融服務,只有那些具有社區性特點的中小銀行等金融機構才能擔起為中小企業特別是廣大微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的重任。因此,國家應該大力支持中小銀行的成立與發展,使中小企業真正擁有為其“量身定做”的服務機構。中小銀行因其地域性和社區性的優勢,通過長期與中小企業保持密切的近距離接觸來獲得各種非公開的具有模糊性和人格化的信息,這些信息較難在組織結構復雜的大銀行內部傳遞,而中小銀行的機構設置相對簡單,決策迅速,傳遞并處理信息的成本低,因而在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業發放貸款上擁有優勢。對于中小金融機構,應通過各種途徑全面調動各項閑置資金,實現資金的有效配置,真正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
(2)進一步發展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業,健全融資信用擔保體系
設立專門的擔保機構可以有力緩解企業貸款環節中的抵押難問題。擔保機構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企業的融資需求,促進了中小企業的發展。同時應建立健全多種信用擔保機構,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第一,大力發展商業化的信用擔保機構。政府鼓勵擔保業發展,堅持法制化、規范化的發展方向,鼓勵各類信用擔保機構積極拓展符合中小企業特點的擔保業務。第二,發展企業互助擔保基金。在規范管理和自愿的基礎上,有借款要求的企業集資組建互相合作的擔保基金會,將基金存入參與貸款的擔保機構。根據授信額度,企業可以申請數倍的貸款額度。第三,發展政府專項擔保基金。政府實施以財政專項基金為中小企業提供擔保的方法,建立信用擔保補償機制,保證擔保機構的長期運作,擔保機構、參股企業、金融機構實現“多贏”,利于中小企業拓寬融資渠道。
(3)改變商業銀行的管理體制和經營理念,拓寬各項金融服務
銀行在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實現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我國國內銀行信貸市場定位趨同,對國有大中型企業具有貸款偏好,對中小企業不重視,甚至對中小企業存在信用歧視和體制歧視。其實只要觀念轉變,銀企雙方都能在借貸中獲益。
各商業銀行應成立為中小企業服務的信貸職能部門,健全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金融組織機構體系,完善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功能。以合理的市場定位帶動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隨著中小企業業務的多樣化,銀行統一的信貸產品已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銀行應努力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手段,堅持“小額、流動、分散”的信貸原則,堅持以小企業為主要客戶資源,創新貸款機制,推出業務新品。
2.從需求方來看,中小企業應認識自身特點,努力實現融資需求
(1)加強財務管理,提升企業自身的融資能力
為了能夠有效實現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企業必須加強自身管理,提升企業融資能力。規范的財務管理可以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提高企業的資信等級,擴大企業的融資能力。因此要真正提高企業的融資能力,就要引入財務管理新模式,切實落實好各種措施,規范財務管理體系。任何企業,對資金的需求在時間和數量上都是不確定的。這就要求企業要注重資金的自身積累,以適應千變萬化的市場經濟,努力培養企業自身資金積累意識。
(2)改善管理人員融資觀念
不少中小企業的管理者從小作坊出身,他們的管理水平較差,企業的管理制度不完善,信用觀念薄弱。對一些企業主來說,只要報表上還有資金在,他們可能就不會想到需要融資。其實不然,只有用籌來的資金進行投資盈利,才能更有效的體現資本的價值。因此,在資金的管理中,應該轉變融資思想,有效的利用財務杠桿實現資本的增值。作為企業家,需要有戰略的智慧和眼光;應具有創新精神和逆向思維能力。要改變過去的僅靠單一方式融資的思維定式,多渠道,多方式融資,以降低融資成本。
(3)增強信用觀念,樹立良好形象
中小企業融資難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信用問題。良好的信用有利于企業的發展,對中小企業而言,要改變銀行“惜貸”,必須重視企業的誠信操守。在資金往來方面,企業要嚴格按合同辦事,對于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各項貸款要按期還本付息;對于在與其他企業或者單位的經濟往來中形成的應付賬款,也同樣必須講求信用。要樹立良好的企業信譽和形象,增加信息透明度,提高企業的“信用形象”。
(4)加強溝通,密切銀企關系
銀企關系指的是銀行對企業的了解程度,是由企業自身日積月累的誠信構建起來的一種關系。銀行從收集中小企業及其業主的各方面信息,然后決定是否與企業建立或維持關系借貸。為了給關系借貸的實施打下良好的基礎,企業作為資金的需求方應堅持以誠信為本,主動和銀行溝通,密切聯系,及時向銀行反饋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及財務信息,增進了解,建立相互信賴的銀企合作關系,銀行在充分掌握企業有關信息后,不僅可以在信貸資金上給予企業有力的支持,還能有針對性地為企業提供結算、匯兌、轉賬及財務管理、咨詢評估、資產清算等配套服務,提高中小企業的資金實力和經營管理水平。
3.無融資需求企業融資對策的選擇
企業處于無融資需求情況下,企業不需融資。這樣的理解是片面的,應具體分析。如果企業自身積累足以滿足企業生產發展的需要并且融資者出于規避風險考慮,企業暫時無融資需求,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企業認為自身的資金已經十分的充裕,以為自己在行業中已遙遙領先,無需追加資金,那樣的思想是不可取的。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企業也是社會的一部分,隨之興衰,企業的生命期限很短。對于無融資需求的企業要提防固步自封,企業不可固守著現有的融資需求,任何企業想要做大、做強,建議其對外融資。
參考文獻:
[1]時文朝:小額貸款十大爭議.[J].財經,2005,(19):28-29
[2]于洪波武志:開發性金融與中小企業發展:一個新的分析框架[J].財經問題研究,2006,(1):11-12
[3]王筱萍:規范民營企業民間融資行為的相關問題探討[J].價值工程,2006(6)
[4]楊芳:正確面對中小企業融資問題[J].文化時報,2005,(9)第11版
[5]程蕾:民營企業融資行為探析與融資對策選擇[J].企業經濟,2002,(11)
[6]張珊鳳:中小企業融資解困策略探討[J].中國產經新聞報,2006,(4)
[7]劉光: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探析[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6,(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