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實證研究為基礎,運用教育學和經濟學等原理和方法,分析了下沙高教園區的形成背景,現有的大學校區、科技園區與周邊城區的現狀,探討了通過建立產學研合作方式,構建杭州高教園區與城區聯動發展運行機制模型,并提出了下沙高教園區與城區互動發展的方法對策。
[關鍵詞] 聯動發展 產學研 平臺效應
先進生產力代表著相應的經濟時代。1712年發明的蒸汽機帶來了工業革命。而現代的新經濟則是由電腦和網絡驅動的。以數字為基礎的新型經濟正在以我們意想不到的方式改變著我們周圍的一切。在這場“數字革命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先導作用,通過網絡媒體,借助電子商務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使信息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龍頭和支柱產業。
在新經濟條件下,由于知識創新滲透到了科學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領域,所以知識經濟是經濟概念發展的新理念。這就要求企業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緊密結合。故知識與技術創新的交融促進了科技工業園和高科技開發區的形成和發展。
建立大學城,在中心城市和部分重點高校之間建立起一座橋梁,實現經濟建設與高等教育發展的良性互動,能產生“雙贏”效應。2003年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提出了“一主三副六組團”的空間結構,其中下沙城就是杭州市的三個副城之一。下沙城的功能定位是“國際性的先進制造業基地、新世紀的大學城、花園式生態型的副城”。
一、下沙高校和企業的現狀分析
下沙高教園區有文科院校、理科院校、職業技術學校等各種不同類型的高校,但以理工科院校為主,屬教學科研型園區,園區內多數高校教學科研并重,培養人才和發展科技的職能地位相當。目前高校擴招,師資缺乏,下沙高教園區也在初步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下沙高教園區可以發揮優勢,聯合選課,這項政策已經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故急需建立下沙高教園區的資源共享平臺,以學校和企業的利益為出發點,使使區內多數人真正受益。高教園區里的各所高校應該取長補短,發揮自身的優勢,既與其他高校加強合作和交流,又建立起自身特有的文化和特長。
杭州開發區已吸引30個國家和地區的390家外商投資企業,引進內資工業企業248家,投資總額155億元人民幣。其中列入全球500強的企業已有24家公司在開發區投資38個項目。2000年4月設立國家首批試點的浙江杭州出口加工區,2005年5月被國家信息產業部授予國家(杭州)計算機與網絡產品產業園。
二、建立產學研合作機制,促進高科技成果轉化
我省在長期發展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產業創新體系。但還存在許多問題,如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夠強、企業綜合競爭力不強等,這就提出了要建立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機制,加強大學、企業與科研機構的緊密合作。逐步推進產學研結合,建立產學研實習實驗基地,使高校和科研機構的高科技成果迅速產業化、商業化和市場化。這里的關鍵是建立知識的創造和知識向生產力轉化的橋梁。一方面要解決好大學和科研機構對科研項目的自主創新開發問題,另一方面要解決好企業對高科技的研究與開發進行風險投資的問題。
下沙高教園區共有14所高校,園區內多數高校教學科研并重,培養人才和發展科技的職能地位相當,屬教學科研型園區,在發展高科技及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方面,下沙城市具有獨特的優勢。大學密集區也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密集區,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區無不處于大學密集區,從中可見大學密集區高新技術及其產業與城市的互動發展是相輔相成、互相依托的。對于下沙城來說,其周圍的14所著名大學構成了開發區人力資源和技術創新的最重要的源泉。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長期以來一直是獲得政府研究資助最多的高校之一,是一所電子信息特色突出多學科相互滲透的高等學校。在電子通信、微電子等領域具有國內一流水平,完成了一系列國家科技計劃重點攻關項目。已成為浙江省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和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的重要基地。中國計量學院是我國質量監督檢驗檢疫行業唯一的本科院校,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注重培育學科特色,已與美國、法國、德國等國的多所知名大學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聘請了一批外籍專家、教授來校任教,深入開展科研、人才培養等合作,與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建立了學術交流、師生互培關系。學校與全國多家企業建立了穩定的科技合作關系,有力地支持了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工作。
三、小結
下沙大學城的建設,帶動了周邊區域經濟的聯動發展。而產學研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因,高教園區所產生的幅射、互動效應必將推動產學研的發展,要切實建立產學研結合的動力機制和運行機制,學校與企業要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做好產學研工作使致產生平臺效應。同時大學城的產學研一體化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夠從根本上提升城市的科學力量和精神文明建設水平。
參考文獻:
[1]宋軍生等:對浙江省新建高教園區體育資源配置及功能的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04,(1):72~72
[2]章明:珠江三角洲大學園區規劃和建設的思考[J]. 高教探索,2000,(4):26~29
[3]洪銀興周誠君:大學密集區高新技術產業與城市的互動發展. 現代城市研究,2001,36(6):22~25
[4]任君慶等:試論高校園區的資源共享[J]. 寧波高等??茖W校學報,2002,(1):79~81
[5]張真柱:大學城建設使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雙贏.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3,(3):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