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外資內移、南資北移的產業大轉移背景下,威海市著力打造現代制造業基地,并已確立了五大支柱產業群發展目標。本文從產業集群發展理論的視角,簡要分析了威海市當前產業集群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促進威海產業集群發展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 產業集群 外部經濟 學習效應 技術創新
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日韓等發達國家為了降低要素成本,近幾年加快了傳統制造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步伐,國內也出現了外資內移、南資北移的產業大轉移趨勢。在此背景下,威海市沿著“超常規、跳躍式發展”思路,著力打造現代制造業基地,并根據改革開放以來已有的產業發展基礎,確立了五大支柱產業群發展目標。本文從產業集群發展理論的視角,簡要分析了威海市當前產業集群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促進威海產業集群發展的具體對策措施。
一、發展產業集群有利于提升產業競爭力
產業集聚理論、交易成本經濟學等理論從不同視角對產業集群(或企業集群)的形成機理進行了考察和實證分析。筆者將產業集群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意義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產業集群有助于形成和擴展專業化的區域市場
產業集群的市場優勢在于它的產業規模,以及在產業規模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專業市場、區域性品牌和開拓國內外市場的整體競爭力。由于產業群能夠在一定區域內集中形成核心產業,通常以一個主導產業為核心,眾多企業又圍繞核心產業在區域內聚集,相互之間的分工與合作,組成一個上下游企業相互連接的產業鏈條,以此形成的產業規模擴張優勢遠優于單個企業,同時催生營銷企業和其他中介服務機構在產業集群區域內聚集,從而實現生產、營銷、售后服務的相互銜接,企業群的外部效應也隨之增大,并會最終形成專業化的區域市場。
2.產業集群有助于形成和維持集群整體的競爭優勢
眾多企業在適當大的區域范圍內,在特定的領域中,通過地理集中和專業分工的不斷細化,各自圍繞核心產業,發揮各自優勢和群體協同效應,不斷推進產業組織方式提升,并濃縮和提煉眾多企業的品牌形成“區域品牌”,這就比單個企業的品牌具有更廣泛、更持久的效應。同時,產業集群還可以獲得外部規模經濟,一方面企業在地域上的集聚,通過產業關聯與專業分工,借助區域市場降低了原材料、中間產品的采購成本和產品銷售成本以及交易費用;另一方面,通過共享市場信息、基礎設施、勞動力市場、中介服務機構、技術創新成果及集群整體形象等無形資產,所獲得的外部規模經濟是單個企業無法比擬的。
3.產業集群有助于實現集群式創新
由于學習效應和競爭效應的存在,產業集群能夠使得原來基于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發展為基于區域創新能力的競爭優勢,大大加快了企業技術創新步伐。在集群區域內,企業與企業、企業與相關支撐機構的集聚,由供應商、客戶群、垂直和水平聯系的眾多企業以及支撐機構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一個技術創新和有效擴散的區域創新系統,信息的集中、傳遞與擴散,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相互競爭、學習和借鑒,企業與研究機構之間信息的充分交流等,不斷地促進新成果、新工藝、新技術的產生與應用,促進區域創新能力的不斷提高。
二、威海市產業集群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威海市積極實施產業集聚戰略,以落實半島加工制造業基地建設的產業規劃為契機,加快傳統產業的大調整、大重組,一些優勢產業群體和具較強競爭力的塊狀經濟已初具雛形。
以三星電子有限公司為龍頭帶動起了電子信息產業集聚;華泰汽車、黑豹汽車帶動起汽車零配件產業集聚;三角、成山兩大國內頂級輪胎企業為龍頭的輪胎產業集聚;山東華力電機股份有限公司在成為國內電機業“龍頭”的同時,帶動當地10多家配件生產廠進入良性循環;文登家紡業以云龍、藝達、藝源等五大家紡集團領軍、182家家紡企業組團發展的產業集聚;以好當家等大企業為龍頭的食品加工出口板塊風頭正健,僅榮成市就擁有400多家食品加工企業、110家食品出口認證企業、100多條海上銷鮮船,產業集聚效應凸顯。以船舶制造業為主的運輸設備產業集聚也漸入佳境。目前全市造船企業達到73家,骨干企業近20家,僅在榮成,500公里海岸線上就規劃建設了俚島、龍須島、石島三個造船隆起帶。
威海市在本地區中部制造業集聚區、西部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東部沿海造船產業帶、南部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帶的“二區二帶”規劃范圍內,圍繞運輸設備、機電工具、電子信息、輕紡服裝、食品醫藥“五大產業群”的特色區域經濟板塊大多已具雛形,并成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絕對主力軍。2004年,五大產業群實現增加值437.31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80.26%,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增長的貢獻率為83.2%。
但是與全國東南沿海城市比,威海產業集群發展依然存在突出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從產業結構上來看,威海市缺乏獨具特色的主導產業群體。“主導”看“龍頭”。在初具雛形的產業中,“龍頭”企業規模比較小,“群山無峰”現象非常普遍。龍頭不壯使得產業聚集能力弱化,產業板塊少,區域經濟特色不明顯。
從產業銜接上看,威海市產業鏈條不夠發達,產業關聯度欠缺、配套能力差,集中度明顯不夠,核心規模企業的外部效應沒有發揮出來。整個五大產業群中的運輸設備、機電工具、電子信息產業的關聯度都依然處于初級階段。據了解,榮成華泰汽車所需的發動機、空壓機、前后橋等主要部件均從韓國進口,其他56.2%的部件靠國內配套,市內配套率僅為2.5%。
從產業布局上看,產業配置雷同,社會化合作程度差,同一產業中的相關企業難以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群體企業的協同效應沒有體現出來。10多年前,威海市木工機械產品占據了國內半壁江山。其中東維木機(原木工機械)當年作為鄉鎮企業與江蘇萬向集團齊名。2004年,萬向集團年銷售額達到200多億元,而東維木機銷售額不足3億元,即使威海市三大木機集團相加銷售收入也不過10億元。究其原因,主要是長期以來木機企業各自為戰,都瞄準終端產品蠶食共同的市場,社會化協作程度非常低。
從產業規劃設計看,威海市原有產業園區缺乏明確定位,產業鏈相對集中的園區載體很少,更多園區僅僅是作為眾多產業不相干企業的“扎堆”之所,沒有體現出產業聚集的技術擴散等外部經濟性特征。沒有從產業劃分、專業化分工、產業配套等方面進行資源合理配置。
從產業市場發育上看,專業市場與產業集群的互動作用還不夠明顯。被譽為“中國工藝家紡名城”的文登,2003年全市工藝家紡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06億元,已成為中國家紡業中最大的抽紗品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但其八成以上的生產輔料依賴南方,物流成本昂貴。
從政策環境看,政策引導、規劃推動等為產業集群發展的大氣候尚未全面形成。威海市沒有專門的服務產業配套的政府機構,扶持產業集群的發展政策措施不夠完善。
三、增強威海市產業集群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根據發達地區的成功經驗,結合威海市的產業發展現狀,筆者認為發展產業集群,提升產業群的競爭力,必須抓好以下幾個環節:
1.結合實際,科學規劃,堅持產業鏈和產業群發展的國際化
根據目前國際產業轉移趨勢和自身特點,要整合資源和組織架構,形成新的產業競爭優勢,搶占產業鏈上游位置;同時“以大引大、以大聯小、強強聯合”,引進國際大公司的外包業務,參與國際大企業定牌加工配套,進入跨國公司主導的國際生產體系。引導中小企業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建設制造業生產基地。重點以工業園為主體,產業鏈配套招商,吸引國內外制造商、采購商、配件供應商參與產業鏈和產業群發展。對中小型企業,在提供政策等服務的同時,應更多地提供配套市場信息,幫助其抓住參與合作的機遇,發展配套產品,參與產業專業化分工。
2.抓好骨干企業的膨脹、擴張,是提升威海市產業集群競爭力的有效的捷徑
要積極實施骨干企業膨脹戰略。制造性企業達到一定規模水平,才能實現專業化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培植骨干企業,是威海市產業集群競爭力的有效的捷徑。
一是要注重抓產業鏈、抓產業配套、抓產業集群,使骨干企業在做大時具備良好的產業環境。二是要引導骨干企業從傳統的產業發展模式中解放出來,擯棄“大而全”,少搞縱向擴張,多搞橫向協作,快速提升企業規模。三是要突出重點。骨干企業既要規模,更要核心競爭力。要創造條件努力提高裝備水平、工藝水平,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人才隊伍建設。只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創新能力的骨干企業,才能對整個產業的發展起到輻射、帶動作用。
3.大力發展配套生產,增強工業的產業配套能力
充分利用跨國公司產業拉動實現對本地零部件配套業的帶動,實現本地產業集群和結構調整。一是現階段的招商引資政策應當和促進產業集聚與配套、零部件配套項目引進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威海形成幾個符合當地產業規劃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零部件產品聚集區。二是將解決跨國公司利益與威海市承接全球產業轉移的配套能力、加工能力、開發能力、服務能力結合起來。圍繞跨國公司等內外資企業實施產業集群與合作聯盟并舉的需要,加快服務于加工、配套和組裝工業發展的各項服務,促進產業重組和產業集群。三是圍繞全面提升工業產業內部結構,特別是加快工業產業第二類產業的發展和第三類產業的調整,加快發展專業化配套服務、咨詢服務,擴大配套服務業的力度,帶動產業配套鏈、調整鏈的銜接;四是通過引進外資企業加入全球產業鏈,形成產業集群和工業功能區建設的基礎。
4.構建產業集群的創新體系
以威海現有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其他工業園區為基礎,對已有的產業園區逐步加以整合,形成產業投資的集聚優勢。特別是要依托三所大學以及高技區創業中心的智力資源,加強產、學、研的合作與交流,構建全社會的公共研發平臺,加快建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研發體系,提升技術開發和科技成果轉化的能力。優先扶持支柱產業和產業集群的技術改造,大力促進科研成果在支柱產業和產業集群內的試驗和推廣。在規劃的幾個產業園區,發展具有區域特色和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通過示范、帶動效應,輻射帶動全市經濟發展。
5.加強政策支持和政府引導
威海作為一個中小城市,從配套產業的發展到產業集群的形成,要擺脫資源和要素短缺的約束,實現經濟的超常規、跳躍式發展,單純依靠市場機制的作用是不行的,必須運用政府的力量,促進特定產業的聚集,培植發育產業集群。
設立產業配套辦公室,負責中小企業為主導的產品配套,集中研究配套零部件產業群的培育和發展問題。設立中小企業配套基金,統一全市產業配套服務和中小企業配套群及其投資專項規劃。應出臺有關鼓勵性政策,特別是要促進和扶持中小企業加快升級改造,更好地適應大企業的配套需要,積極扶持中小企業主動向大企業靠攏,形成產業零部件配套網絡,發展配套產業。以產業鏈延伸,帶動主導產業基地形成。
6.完善中介服務體系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建立完善中介服務體系是發展集群產業的重要前提。首先,幫助建立行業協會等中介機構。在成熟的產業集群中,中介機構對加強地方網絡中各行為主體間的聯系有著重要作用,眾多規模較小的企業通過協會而聯成一個整體。為加強產業集群內部的自組織,政府要幫助企業組建行業協會并制定行業規范。同時,采取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方式,大力發展服務型的出口代理商、生產力中心、技術信息中心、質量檢測控制中心、開放性行業技術中心等集群發展機構,建立法律、會計、仲裁、信息咨詢等方面的中介服務機構,發展和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和自組織體系。其次,為企業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公共基礎設施。政府要加快信息咨詢服務建設,建立多層次的公共信息平臺;同時根據各個產業區職業特點,利用三所大學甚至威海以外的科技和師資資源,培養和創造高級生產要素;此外,政府要加強扶持和激勵創業服務中心,為新企業的形成提供孵化器功能。
7.積極鼓勵和引導民營資本投入產業集群的發展
民營資本對主導產業和產業集群的介入,屬于投資主體層面上的“集群”。威海民營經濟在近年來雖然發展很快,但總體水平落后于粵蘇浙地區,要創造一個更為寬松的發展環境,激勵其參與主導產業和產業集群的建設。一是要對民營企業實行更優惠的市場準入政策,降低門檻,賦予民營企業正常的國民待遇,鼓勵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向產業集群的集聚。二是加大在金融、稅收方面對民營經濟的扶持,拓寬民營企業的融資渠道,在稅收上給予民營企業一定的優惠待遇,使他們有一個資本積累過程。
參考文獻:
[1]威海市統計局:2004年五大產業群發展情況. 威海統計信息網http://www.stats-wh.gov.cn/
[2]崔宇明:中小企業集群融資優勢探析[J].技術經濟,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