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地方院校科研與區域經濟社會時和諧發展的關系。地方院校科研在促進區域經濟社會良好發展的同時,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也是地方院校科研的源動力,并為地方院校科研的發展提供資源支持。為此,地方院校科研應融入到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之中,充分發揮地方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的重要作用,實現二者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 地方院校 科研 區域經濟社會 和諧發展
一、引言
大學是促進一個區域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強大推動器,科學研究是貫穿其核心的驅動力,成為影響一個學校發展的關鍵因素。作為地方人才的“蓄水池”和地方經濟創新研發的“發動機”,在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此類院校辦學歷史短,學校名氣不大,多數是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由一些專科院校合并升格而來的。經過上個世紀末國家對高等教育格局的調整與合并以來,地方院校所面臨的生存挑戰壓力越來越大。其中,科研力量薄弱的問題日益顯現出來。
例如,唐山學院所處的唐山是位于河北省北部的一個較大城市。近20多年來,唐山市依靠煤炭、鋼鐵、陶瓷和礦產等支柱產業,以及港口的發展,已成為全省經濟最為發達的區域之一。自2002年唐山學院成立以來,學院以“科研群體要形成規模,研究內容要產生效益,縱向課題要上層次,橫向課題要出規模”為目標,制定了一系列科研管理文件,對于推動學院的科研發展起到很大促進作用。但總體來看,由于受時間、地域、體制、資源等因素制約,學院仍存在科研力量相對比較薄弱,與區域經濟社會的聯系不緊密;缺乏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沒有形成較為穩定的科研隊伍;科研資金配置不足,自主創新能力有待增強;科研方式封閉,大學與地方經濟互動發展科學理念尚不健全等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正確認識地方院校科研發展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地方院校如何實現高校的科研優勢,融入到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之中,是學校改革發展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和認真思考的問題,也是地方院校能否獲得更好發展的重要前提。有鑒于此,筆者對地方院校科研與區域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問題做一初步研究。
二、地方院校科研與區域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內在機理
地方院校的科研發展與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密不可分,地方院校科研應該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為研究對象,并以其研究成果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只有地方院校科研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地方才會參與院校科研,地方院校才會有更大的生存與發展空間;反過來,只有地方參與地方院校科研,地方院校科研才有可能發展得更好,才會更積極地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經濟增長需要靠資金、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的投入,但更重要的是技術。區域資源本身就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優勢和先導,也是區域科技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基礎。地方院校的科研創新,只有從區域資源出發,努力尋找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共同點,才符合科學研究的發展規律,才能真正服務于區域經濟建設。地方經濟在發展過程中一旦能感受到地方院校科研的智力支持和技術提升,就會從多方面促進地方院校科研的飛躍。
1.地方院校科研能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的良好發展
地方院校科研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作用主要表現:(1)地方院校科研的價值就是在推動和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實現的,地方院校科研只有與區域經濟建設緊密結合,其研究才能得到社會的支持,科研的發展才有持續的驅動力,地方院校才能成為企業技術進步的后盾和依托。(2)地方院校科研發展也能夠提供輻射整個區域的新知識、新型實用技術。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新知識,以及新型實用技術,如果單純依靠外部的引入,無疑需要支付較高的成本。而如果恰當地實現與區域發展的協和,將會越來越多地依靠地方院校提供技術與智力支持。
2.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為地方院校科研發展提供源動力
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能夠為地方大學科研提供資源支持主要表現在:(1)能夠為地方院校科研提供課題機會和資金支持。區域內企業的發展會出現許多亟待解決的難題,這正好為地方院校科研指明方向,使之更加切合實際,易被市場接受,同時還可獲得一定的經濟補償,拓寬地方院校籌措科研經費的渠道,并為本校科研的再投入做出支撐。(2)能夠提高地方院校科研的實踐能力。地方院校普遍存在著科研基礎較差的現象,要提高自身的科研實力,在實踐中鍛煉學習必不可少。為企業解決實際難題的過程,無疑也是自身學習積累的過程。只有區域經濟社會的良好發展,才能為他們提供資金、試驗室,以及科研產業化的基礎和發展空間。
三、實現地方院校科研與區域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途徑
實現地方院校與區域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必須從當前實際和各自優勢出發,找準兩者的結合點,構建互為依托、和諧發展的新平臺。
1.準確科研定位,創建區域科技創新系統
地方院校科研應緊密圍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結合自身研究特色,明確定位,解決相關領域的瓶頸問題。地方院校科研的發展,一是要構建地方院校科技創新體系聯盟,實現地方院校與區域創新系統目標的一致性,以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二是要立足于與區域企業界的合作,鼓勵企業科研機構與院校合并或共建一些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強化技術創新功能。
2.加強地方院校科研與區域經濟聯合,努力尋求共同點
當今,知識更新和科技發展速度日新月異,地方院校科研與其所處的區域經濟緊密結合是一種發展趨勢;誰能把握好這種趨勢,誰就能更好為區域經濟社會服務。地方院校科研與區域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礎就在于謀求共同的利益。地方院校科研發展必須從區域特有資源出發,研究開發地方在全國乃至世界上有影響的科學文化遺產和特有資源,挖掘區域特色,培育獨特的科研方向,提高學術水平,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3.走“高校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模式”,建立科技服務支撐體系
地方院校科研應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的發展,走“高校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模式”,以人才為基礎,以技術改革和創新為紐帶,建立一個立體交叉的科技服務體系。第一,信息咨詢層。成立科技服務咨詢中心,提供政策、管理、業務、技術等咨詢服務,充分發揮地方院校智力資源優勢,力爭成為政府決策的“智囊團”。其次,產學研合作層。政府應幫助企業走產學研合作道路,本著因地而異、因企業而異、因項目而異的原則,開展從低層面的技術服務、技術咨詢到高層次的聯合科研、共建研發基地或創建聯營實體等多種形式。第三,科技成果轉化層。地方政府應積極牽線搭橋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如舉辦大學與企業合作洽談會,鼓勵大學對地方企業實行技術轉讓、入股、合作,或聯合創辦高新技術企業等。地方院校科研管理部門應緊緊圍繞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目標,向企業征集技術開發課題,組織科技人員走出校園,深入一線,為科研成果轉化提供平臺。
4.地方政府充分發揮統籌規劃優勢,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地方政府要充分發揮領導協調、政策支持的功能,促進高校、政府、企業之間的溝通,為地方院校科研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好導航。此外,地方政府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建設中應進一步轉變觀念,重視和發揮地方院校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獨特優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創設優美環境,支持地方院校科研發展,充分發揮其輻射作用,促進本地區整體實現跨越式發展,提高區域社會品位。
地方院校科研積極探索與區域經濟有機結合的渠道、增強為社會服務的功能,既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地方院校自身謀求發展的臺階。實現兩者的和諧發展,既能發揮地方院校的科研優勢,也利于圍繞區域經濟發展和地方特色資源形成強有力的科研團隊,促進地方院校科研特色的培育。惟有如此,地方院校才能立足于本市,面向區域,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使自己的科研工作取得長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學慧陶發祥郭華俊:區域大學科研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研究[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6,(10):33~40
[2] 常運瓊,地方院校科研與地方社會經濟的共生發展[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7,(6):131~134
[3]高江勇:地方高校科技創新的思考與選擇[J].高等農業教育,2006(9):11~13
[4]朱長風楊再明:構建高校服務支撐體系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J].煤炭高等教育,2006(11):100~102
[5]楊建明崔雪冬:論充分發揮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06(11):104~107
[6]陳黨生:關于高校科研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2):389~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