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探討了發展循環經濟的戰略意義,論述了發展循環經濟是工業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具體體現,并提出了目前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 工業化道路 循環經濟 建議
一、循環經濟的戰略意義
1.循環經濟的本質特征
循環經濟是相對于傳統型經濟而提出的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它要求運用生態規律、經濟規律和系統工程的方法,通過資源“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理,一是將生產過程中單位資源消耗降到最底限度,二是又利用創新技術將廢物再加工處理成為再生資源。從而徹底改變傳統型經濟“資源-產品-廢物”的單向型運行。實現了“資源-產品-廢物-再生資源”的反饋式閉路循環。
2.循環經濟的實踐價值
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已成為西方發達國家發展的一股流和趨勢。它相對于傳統經濟,至少顯示:(1)資源再生所創造的直接經濟效益。由于再生資源在形成過程中生產周期短,中間環節少,因而與原生資源相比具有明顯的增值優勢;(2)因廢物排放減少而降低的環境成本。通過對廢物的再利用、再循環,使企業的污染排放大為減少,直至趨向于零排放,因而企業應繳的排污費和用于污染治理的費用也會相應減少。特別在我國加入WTO后,企業環境成本的降低,還會增強其應對綠色壁壘的能力。
3.循環經濟的戰略地位
國際政治、經濟發展的局勢表明,未來競爭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資源競爭。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貧乏,生態環境脆弱,在資源存量、環境容量方面都已承負不起傳統經濟下高強度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如果繼續走傳統型經濟發展之路,那將勢必加快資源匱乏、環境惡化的趨勢。因此,要繼續保持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趨勢,實現到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再翻一番的戰略目標,必須盡快建立一個資源環境低負荷的運行體系,大力開發應用高新技術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1.發展循環經濟是工業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目前,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的態勢明顯。從資源狀況看,中國人均資源擁有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礦產資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占有能源水平更低,原油人均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6%,天然氣人均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有關調查顯示,以我們目前自然資源的開采和消耗速度,我國已經探明的45種主要礦產中,2010年可滿足的只有21種,到2020年僅剩6種。由于生產中能源等資源利用率低,造成廢棄物的大量排放,目前我國環境污染的70%以上來自工業生產。如不采取有力措施,依然沿用高開采、高消耗、低利用、高廢棄的“三高一低”的線性經濟模式發展下去,我國的自然資源和環境將無法承受,等不到環境質量轉折點的到來,社會經濟就已經不能正常發展了。因此,必須改變現有的經濟運行模式。循環經濟強調對自然資源的低開采、高利用,是我國實現工業化、現代化,協調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矛盾的必然選擇。
2.發展循環經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具體體現
十六大關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論述,為我們搞好生態文明建設、正確處理可持續發展的三大支柱——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指明了方向。但用什么樣的具體模式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三大要求納入統一的框架中取得“共贏”,則是需要深入探索的一個重大問題。從循環經濟理論和一些發達國家及我國的實踐來看,發展循環經濟符合我國國情,體現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本質要求。
循環經濟是國際社會推進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實踐模式,它強調最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表現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經濟增長方式,做到“生產和消費污染排放量最小化,廢物資源化和無害化”,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循環經濟要求按照生態規律組織整個生產、消費和廢物處理過程,其本質是一種生態經濟。與傳統經濟模式相比較,循環經濟具有三個重要特點和優勢:
(1)循環經濟可以充分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減少廢物排放,保護生態環境。傳統經濟是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所構成的單向物質流動。在這種類型的經濟活動中,人們以越來越高的強度把自然資源和能源開采出來,在生產加工和消費過程中又把污染和廢物大量地排放到環境中去,對資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循環經濟倡導建立在物質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模式,根據資源輸入減量化、延長產品和服務使用壽命、使廢物再生資源化等三個原則,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循環流動過程,使得整個系統從生產到消費的全過程基本上不產生或少產生廢棄物,最大限度地減少廢物末端處理。
(2)循環經濟可以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共贏”發展。傳統經濟通過把資源待續不斷地變成廢物來實現經濟增長,而忽視了經濟結構內部各產業之間的有機聯系和共生關系,忽視了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傳遞、遷移、循環等規律,形成高開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三高一低”的線性經濟發展模式,導致許多自然資源的短缺與枯竭,并產生大量和嚴重的環境污染,生成對社會經濟和人體健康的重大損害。循環經濟以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為準則,模擬自然生態系統運行方式和規律,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使社會生產從數量型的物質增長轉變為質量型的服務增長;同時循環經濟還能拉長產業鏈,推動環保產業和其他新型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促進社會發展。
(3)循環經濟在不同層面上將生產和消費納入到一個有機的可持續發展框架中。傳統的發展方式將物質生產和消費割裂開來,形成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和產生大量廢物的惡性循環。目前,發達國家的循環經濟實踐已在三個層面上將生產(包括資源消耗)和消費(包括廢物排放)這兩個最重要的環節有機聯系起來:一是企業內部的清潔生產和資源循環利用;二是共生企業間或產業間的生態工業網絡;三是區域和整個社會的廢物回收和再利用體系。取得了循環經濟發展的良好實踐成果。
三、采取切實措施,加快發展循環經濟
1.把推動經濟向循環經濟轉型作為政府宏觀經濟指導的一項戰略任務
(1)制定發展循環經濟的具體規劃。要依據國家的宏觀政策,立足于經濟發展現狀和市場需求,提出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方向、發展目標、發展重點,制定具體的發展措施。在產業結構上,要逐步壓縮“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三高”產業,利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發展綠色環保產業。在區域布局上,要注重循環經濟產業鏈的構建與銜接,逐步形成區域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2)調整產業政策。根據規劃調整產業政策,限制“三高”產業的發展,扶持生態型產業發展,鼓勵和引導企業開展“閉路循環”式生產,投資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積極發展綠色環保產業,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減少污染。
(3)建設生態園區。在加快園區經濟發展的同時,要注意引導園區建設向既要經濟效益又要保護生態的方向發展。
2.建立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引導和價格推動機制
堅決貫徹國家關于鼓勵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一系列法律法規和政策,綜合運用財政、稅收、價格、金融等手段和措施,加大對循環經濟型企業和產業的扶持力度,引導社會和企業重視對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規,利用市場調節手段,對不符合循環經濟的行為加以規范和約束。建立資源環境有償使用制度,運用價格機制,逐步提高資源利用補償費用和排污收費的標準。
3.建立發展循環經濟的信息服務系統
循環經濟的發展,必須建立在發達的信息系統之上。企業能源綜合利用技術的獲得、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產業鏈接、資源的整合、再生資源的相互轉移開發等等,這一切都需要借助發達的信息網絡來實現。在今天市場中介體系尚不發達的情況下,政府應協助推動建立循環經濟的信息服務體系。
總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的尖銳矛盾,協調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同時有利于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現實需要,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具體體現,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應該加快制訂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規,加強政府引導和市場推進作用,在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中大力推進循環經濟。同時,要開發并建立循環經濟的綠色技術支撐體系,以綠色消費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從而使我國的經濟社會沿著新型工業化道路更快、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數字資料來源: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發展循環經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途徑》,《宏觀經濟研究》2005年第4期,第3頁
[2]馮之浚主編:《中國循環經濟高端論壇》,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頁
[3]諸大建:《用科學發展觀看待循環經濟》?《文匯報(滬)》2004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