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過闡述我國體育產業的現狀與發展趨勢,提出了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思路與對策,旨為我國體育產業的規模化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 體育產業 發展現狀 趨勢 思路與對策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進一步培育與開發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走社會化、產業化道路的體育產業,符合現代體育運動產業化發展規律。布局合理,門類齊全的體育產業體系,是現代體育經濟理論與實踐研究的主要課題。探討我國現階段體育產業的發展現狀,培育與開發體育產業化的思路與對策,不僅對現階段我國體育運動的發展具有現實意義,而且對我國未來體育的發展也將產生重要的作用。
一、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現狀與趨勢
我國體育產業雖然起步較晚, 但發展很快, 產業領域不斷拓寬, 發展規模逐漸增大, 產業質量有了改善,產業效益也明顯提高。現階段,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逐步形成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現代體育運動規律,門類齊全、結構合理、規范發展的體育產業體系;基本形成以主體產業為基礎, 多業并舉,多種所有制并存,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1.形成了以本體市場為主體的規模市場體系框架。按照市場經濟的理論, 市場是連接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的中心環節。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體育改革的不斷深入, 體育社會化產業化程度不斷提高, 體育市場逐步由過去的零星、單一、主次不清向以本體為主,層次分明,全面發展推進。目前,基本框架已經成熟。這個框架就是健身娛樂市場、競賽表演市場、技術培訓咨詢市場、體育無形資產經營市場等已發展為市場的主體,體育彩票市場、體育用品市場、體育廣告市場、體育旅游市場等作為體育相關市場也在持續發展之中。
2.體育職業化和商業化發展。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圍棋、武術等紛紛進行職業化改革,中國體育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職業化潮流和商業化色彩。體育經營市場和產業結構體系逐步形成,俱樂部按照企業運作方式,經營能力不斷提高,從比賽門票、廣告、轉會、商業比賽、電視轉播到其它商務經營都已經形成了一個系統化的商業運作模式并呈現規模化趨勢。
3.體育資產加大了開發和經營;健身休閑業成為消費主流。在有形資產方面,主要是體育場館的租借和經營。據資料顯示,體育系統有相當部分資產轉為經營性資產。在無形資產開發利用方面,也摸索出許多成功的經驗。電視轉播權也打破了“免費資源”的慣例, 許多大型賽事付費轉播,包括中央電視臺等近30家電視臺和5家電臺購買了報道權。這是中國體育產業市場化的重要一步。健身市場方面各類體育健身俱樂部迅速增長,體育休閑業形成了一個較大的消費市場。根據調查統計,從2003年~2007年,我國城市人口的體育消費增加2.3 %,2007年全國體育消費總額約1600億元,其中城市消費1350億元。調查資料顯示,近年來,我國城市的體育消費增長較快,80.7 %的城市居民投入健身消費。
二、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體育產業體制創新滯后。在長期形成的計劃經濟觀念影響下,不注重體育產業企業化建設、商業化開發和市場化運作的現象仍然存在。如大型比賽偏重于拉贊助,缺乏主動創收的動力,仍沒有把體育定位在是一種商業活動上。在體育消費認識方面,還停留在福利型上,對市場化的高層次體育消費缺乏認識。在市場分析和開發方面,創新意識和開拓能力不足。目前,體育的運行過程正從政府行為向企業行為轉變,這是市場經濟下發展體育產業的必經之路,但在具體運作中仍帶有計劃經濟時代的烙印。
2.體育產業的發展缺乏優惠的扶持政策。政策扶持是一個新興產業必要的動力,體育產業是一個新興的文化產業,迫切需要政策扶持以盡快走上良性循環的途徑。比如對體育部門舉辦的體育比賽收入、體育組織接受的捐贈以及體育場館的收入,可以不同程度地減免稅收;企業贊助體育比賽的資金可以記入企業生產成本;投資體育場館可以享受土地征用的優惠政策和低息貸款等。而我國在這方面對體育產業的扶植力度遠遠不夠。
3.我國體育產業服務體系不完善。體育產業象其他產業一樣,需要一套完善的服務體系,否則阻礙體育產業的發展。我國絕大部分體育用品生產企業仍偏重于產品的質量和銷售,卻不注重對產品的消費引導和包裝。比如,推出一種新型適宜的體育保健健身器材,如果沒有及時的消費引導、包裝和使用培訓,包括對消費者提供科學的健身計劃,人們很難知道它的健身作用和特殊功效,其結果只能在市場中曇花一現。所以,體育產業的發展尤其需要一套完備的服務體系,而缺乏這種服務體系,正是影響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問題之一。
4.產業結構存在很大的缺陷, 產業質量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體育產業結構的缺陷主要表現在本體產業發展還不夠大,沒有形成支柱性優勢。當前乃至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 體育的支柱性本體產業應該定位于競賽表演業、健身娛樂業和無形資產開發經營業。三大支柱性本體產業的定位主要是三大產業的巨大市場潛力所決定的。但是三大支柱性本體產業規模還很有限,其市場運作也不夠規范。另外,體育產業結構的缺陷還表現在還有缺位的本體產業市場, 如體育勞務市場和體育技術市場, 雖然目前也存在一些交換交易, 但真正意義上的體育勞務市場和體育技術市場并未形成, 運動員轉會也不夠十分規范。
5.我國體育產業的管理人才缺乏。體育管理長期處于行政管理主體框架之內,經營管理按照行政管理的模式來運作。在市場經濟下,激烈的市場競爭要求體育產業起步快、起點高,從而暴露了體育產業人才戰略儲備嚴重不足的問題。由于現有的體育管理人員大都是退役的運動員、教練員和待業下崗人員,他們一般只熟悉運動過程,而缺乏對市場運作及其規律的了解和實施能力,形成體育產業經營管理質量不高。
三、我國體育產業發展思路與對策
1.樹立體育產業化發展的新理念,加快體育產業化專門人才的培養。發展體育產業必須首先轉變舊的觀念,樹立體育產業的新理念,把體育產業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來看待,提高體育發展的產業化程度。要發揮市場的紐帶作用,密切聯系社會經濟與體育產業的關系,在全社會形成體育產業效益的清晰認識,確立體育產業的戰略地位。
重視體育經營人才,特別是高素質體育經營人才,加快我國體育產業化的發展步伐和體育市場的開發。因此,應多方式、多渠道地加快體育經營人才的培養。
2.必須加快體育產業化改革步伐。努力開發體育無形資產,加強對商業性賽事的管理,大力發展體育產業,積極培育體育市場,不斷增強體育發展的動力和后勁。要加快現有的體育場館由事業型向經營型轉變過程,一些已具備條件的運動項目應逐步實行企業化經營或轉變為自主經營的體育經營實體,并在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后,真正走向市場,逐步成為企業化經營或自主經營的體育經營實體。
3.必須盡快完善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體育產業市場運行機制和體制創新機制。大膽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體育產業市場運行機制的新模式,是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必須大力培育、開發體育市場,完善市場的供求機制、價格機制、競爭機制,通過體育市場把體育產品的提供者與體育產品的需求者聯系起來,利用市場機制對體育產業進行合理的資源配置,最大限度滿足人們對體育產品和體育服務的需要。
4.大力培育本體市場,積極引導體育消費,進一步完善體育市場體系。建立起一個門類齊全、結構合理、功能齊備的體育市場體系, 是優化體育產業結構的需要, 也是體育產業蓬勃發展的基礎。從結構上分析,體育市場應是以健身娛樂市場、競賽表演市場、體育無形資產的經營市場、體育人才市場、技術咨詢市場為本體, 帶動相關的體育用品市場、體育彩票市場、體育廣告市場、體育旅游市場整體發展的完整體系。從我國體育市場的現狀看,市場體系的基本框架已成熟, 但健身娛樂市場、競賽表演市場的規模還有限, 且本體市場尚有缺位。因此, 我們應致力于:(1)以引導健身娛樂、競賽表演這兩類體育消費為龍頭, 在廣大群眾中倡導科學、健康的健身娛樂觀念,引導其消費結構的調整, 重點培育、發展健身娛樂市場和競賽表演市場;(2)盡快建立尚缺位的本體市場, 主要是促進體育人才市場、技術咨詢市場的形成。因為人才、技術信息都是市場流通環節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這類市場的缺位將會導致流動不暢、運行受阻、效率低下等諸多問題,甚至整個市場體系的失靈。
5.加強法制化建設, 建立健全體育市場管理的相關法規。根據體育市場的發展現狀,首先, 及早出臺全國性的體育市場管理條例, 明確管理部門及其職能、管理范圍, 界定進入市場的主體資格, 規定各類市場主體的法律地位、權利和義務等, 規范體育市場主體、維護市場秩序, 加強對體育市場的管理、監督和調控。其次,加快制定行業管理標準。行業標準的作用是為市場主體提供規范尺度, 為消費者提供消費選擇的依據,建立公開、公正、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使市場主體在公平的市場環境中展開競爭。在這兩者的基礎上, 健全相關的配套法規, 形成市場運行的基本法律體系,使體育產業的發展真正有法可依。
參考文獻:
[1]程維華:關于我國發展體育經濟幾個問題的思考[J].商場現代化,2007.26
[2]雷選沛:基于體育產業鏈的主體關系研究,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