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農家樂是基于傳統第一產業(農、林、牧、漁、副業)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旅游休閑類別。本文以實地調查為基礎,考察了上海市郊農家樂的發展現狀,以松江為例,對發展中存在的市場開發、資金投入、資源整合等方面的瓶頸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破解瓶頸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 農家樂 休閑旅游 市場開發
農家樂是我國休閑旅游業發展中新興的一股力量,近些年,上海市郊農家樂項目也不斷蓬勃興起,崇明的前衛村、松江的番茄農莊、南匯的桃花村等都已成為上海市民周末及節假日休閑的好去處,發展農家樂已成為上海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手段。
一、農家樂的概念與特點
對于農家樂的概念,不同學者有不同的提法,根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結合我國目前農家樂的發展實踐,筆者認為,農家樂是基于傳統第一產業(農、林、牧、漁、副業)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旅游休閑類別,其服務內容是鄉村居民生活、勞作方式的商品化延伸,鄉野風光、民風習俗、生活起居、人文歷史、古跡傳說等都可直接或經過包裝成為農家樂的經營資源。
國外沒有“農家樂”的專門提法,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鄉村旅游。同國外鄉村旅游相比,農家樂在內涵和外延兩方面均類似于“鄉村旅游”,但更突出中國文化傳統和風土人情,是鄉村旅游的中國化、通俗化,能形象地反映出我國鄉村旅游的本質與內涵。
農家樂的提出是相對于都市旅游休閑而言的,其形式不同于城市休閑的場館化、園林化,其觀光也有別于一般的風景名勝游覽,農家樂作為一種寓樂于“家”、寓樂于農(包括林、牧、漁、副業)的旅游休閑類型,有其自身的特點:
1.服務或產品貼近居民日常生活。與其他旅游休閑類型相比,農家樂服務或產品的生活化、自然性是其最為顯著的特點,通過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游客能夠直接體驗農家的很多生活方式或習慣。
2.農戶直接參與經營。從全國農家樂發展情形來看,多數地區的農家樂主要依托當地農戶發展起來,農戶直接參與服務和經營,農家是接待游客的主要載體,因此,與其他旅游類型相比,農家樂經營主體要廣泛得多。
3.消費價格低廉。開發農家樂大多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地的稟賦資源,包括農戶的生活、生產設施,開發投資較低。同時,農家樂大多有當地居民提供服務,勞動力價格低,運營成本不高,因此,農家樂整體消費費用相對低廉。
4.綜合效益比較高。開發農家樂不僅能優化地區產業結構,提高地區經濟效益,也為當地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增加了本地居民收入。同時,積極發展農家樂對于繁榮地方文化、提高當地居民素質,也具有重要意義。
二、上海農家樂發展現狀及發展瓶頸
1.發展總體狀況。目前,上海的農家樂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據初步調查,在上海市郊,已經投入市場運作的農家樂項目約有40個,其中崇明的前衛村、南匯的桃花村、松江的番茄農莊等農家樂項目,已初具規模。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上海郊區游人數年均增長15%左右,2005年郊區共接待游客超過1000萬人次,其中30多個有一定規模的鄉村游景點接待游客200多萬人次。在2007年南匯桃花節期間,南匯境內的相關景點共接待游客65萬人次,僅景點門票和星級酒店的營業收入就達到了2900多萬元。
上海市郊農家樂基本涵蓋了傳統第一產業的農、林、副、漁業,新興的都市型農業也成為農家樂開發的重要資源。提供的產品與服務包括觀光、娛樂、飲食、住宿等,釣魚、捉蟹、勞作等服務項目在積極開發中,農家樂產品服務鏈不斷健全。
為推動和規范農家樂的發展,上海市有關部門相繼出臺了《關于推進本市農業旅游發展的若干意見》、《〈農家樂旅游服務質量等級劃分〉評分細則》等政策,制定了《上海市鄉村旅游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06年-2008年)》。
2.發展中存在的“瓶頸”。根據調研分析,目前,上海農家樂發展中還存在諸多瓶頸,并已經影響到農家樂的發展。主要包括:
一是市場開發理念相對落后。在實地調研中發現,不少村鎮地區領導、農家樂經營者對農家樂或鄉村旅游的概念尚不十分清楚,只是將農家樂簡單地理解為市區居民到農村吃吃飯、走走看看,因此,在實際開發過程中,不少地區側重建餐館,搞園林。同時,不少經營者市場意識非常淡薄。如在松江五厙華頌園(主營垂釣、劃船、餐飲和客房等),幾年來,該項目客源主要依賴開發商的個人人際關系和朋友介紹,尚未建立科學的市場營銷體系。
二是政府性投入資金需求較大。開發農家樂首先需要改善當地基礎條件,配置相關公共服務資源,但所需投資較大,如道路改造、河道疏浚、農戶宅前屋后綠化等,都需要當地政府出資。盡管是上海市農業等相關部門下撥部分扶持資金,但相對資金需求,缺口較大。在松江的馬橋村,發展農家樂的資源稟賦較好,但由于資金不足,該村組織了幾位村委會負責人編制項目發展規劃,盡管這樣可以節約一筆經費,但因規劃缺少專業性和充分的市場調查,項目的發展前景不容樂觀。
三是服務人員的結構性缺乏。上海與內地相比,城市化水平較高,農村中的中青年絕大多數都居住、就業在城鎮,而留在農村居住的人口年齡偏大。這部分居民由于年齡、觀念和生活習慣等因素,接受服務培訓較為困難。在實地調研中,很多農家樂經營者普遍反映,服務人員的結構性缺乏是制約農家樂發展的一個較為突出的瓶頸。同時,農家樂整體消費水平較低,服務人員的待遇也不高,很難吸引居住在城鎮的居民或外來務工人員就業于農家樂。
四是建設用地指標獲得不易。農家樂項目大都規劃或發展在農業區域,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影響,用于農家樂發展的建設用地指標很難獲取,一些必要的設施項目無法建設,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家樂的發展,一些發展較好的項目,也無法進一步拓展空間。在松江,以前的不少農家樂項目,在開發過程中采用了先開發后爭取指標的辦法,但由于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加強,一些地面建筑因沒有用地指標,不得不拆除,企業投入也無法收回。
五是資源的整合難度較大。充分利用現有和潛在的資源,是發展農家樂的一條捷徑。在調查中,很多農村地區存在不少專屬特定企事業單位的度假村和療養所(主要用于企業接待客戶及內部員工度假),以及可用于發展休閑旅游的園林、果林、養殖基地等,資源利用效益很低,產生的社會效益也非常有限。因權屬關系,地方政府盤活這些資源的難度相當大。如在松江馬橋村,就擁有分別隸屬于4家企業的苗木基地(內建有10間套房、棋牌室、魚塘及飼養了一些小動物)、企業接待中心(內有20套標房、舞廳、餐廳)、奶牛場(種有紫薇林、香樟林等名貴片林)、蘑菇基地,都是當地發展農家樂的優勢資源,但把這種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非常不易。
三、相關對策建議
1.提高農家樂在產業發展中的地位。發展農家樂對豐富市民生活、推動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村人口就業、增加地區農民收入及保護當地風俗文化等,均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必須提高認識,將農家樂納入上海市農業、旅游業等有關總體發展規劃,將鄉村休閑旅游有機嵌入到上海大旅游發展戰略之中。加快編制農家樂專項發展規劃,在全市層面,對農家樂項目進行統一規劃布局,合理配置土地、資金等資源,推動農家樂有序開發、規范發展。
2.加快農家樂市場化開發步伐。開發農家樂必須堅持走市場化、產業化道路。從上海松江農家樂發展總體的情況來看,加快市場化步伐,首先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重點要吸引大型旅游企業參與農家樂項目開發,共享企業管理經驗、營銷網絡和專業人才等資源。二是要促進業績較好的農家樂經營企業,收購、兼并效益差的農家樂項目,推動農家樂規模化、品牌化發展,切實提高資源的經濟效益。同時,要完善合作共贏機制,讓農戶以土地使用權、固定資產等入股的形式參與農家樂開發,確保農戶獲得穩定長期的收益。
3.提升服務產品的內涵。上海是國際化大都市,來上海旅游及從事商務的外籍人士較多,市郊農家樂不僅僅定位于上海市市民的假日休閑娛樂,客源市場應涵蓋廣大外籍人士。要立足全國,進一步拓展產品開發視野,積極開發能夠反映我國農業特色、農村特點和我國傳統民風民俗的產品,提升產品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特色,力爭把上海農家樂打造成為能夠展示我國傳統文化的又一平臺,成為外籍人士了解中國鄉村文化和風土人情的窗口。
4.推動相關資源的整合。發展農家樂需要的資源較多,可用于農家樂發展的資源也較廣泛。目前需要重點從三個方面,推動相關發展資源的整合與盤活:一是地方政府要加強與當地相關企事業單位的溝通交流,探索建立一套科學的利益共享機制,通過企業入股(以所擁有資源)或政府回購、租賃等形式,盤活一些企事業單位擁有的可開發資源。二是加快建設用地指標置換和土地使用權流轉,盡可能將一些廢棄的廠房、動拆遷農戶宅基等用地指標盤整出來,部分指標集中用于農家樂項目的建設開發,充分挖掘閑置土地的經濟效益。三是加強經營企業與當地農戶的合作,促進企業增加投資,幫助更多農戶改善居住條件、生活環境,積極開發農戶屋舍等資源的旅游接待功能。
5.加強政府資金扶持。加大政府資金扶持力度是突破農家樂發展“瓶頸”的一個重要手段,上海市、區兩級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建立專項發展與扶持資金,一是用于農家樂開發的配套道路、交通、公用設施等建設和相關旅游服務功能開發,二是用于重點農家樂項目開發的貸款貼息或補貼。同時,當地政府要結合新農村建設,通過牽線搭橋,鼓勵、引導國內著名企業、知名人士投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資源配置,進一步拓寬投資渠道,多方面為農家樂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6.加快服務人員的培訓與導入。農家樂是我國新興的一個旅游休閑行業,國家還沒有制定統一的服務質量標準,各地服務人員服務技能也參差不齊。因此,上海市旅游、農業、勞動等部門應聯合開發培訓項目,制定農家樂服務人員培訓、實訓計劃,積極開展對服務人員的政策、素質、技能等方面的培訓,并通過建立服務人員資格準入制度,確保農家樂的服務水平。同時,上海市有關部門,要綜合運用價格、稅收,以及工資、社會保障等手段,擴大經營企業的利潤空間,提高農家樂就業人員的收入和保障水平,積極引導城鎮和外來適齡務工人員就業于農家樂。
7.加強數據統計研究工作。在上海,農家樂仍處于起步階段,成功的經驗不多,因此,需要建立有關農家樂項目分布、資源開發、接待能力、就業人口、游客數量、實現收入等數據的統計制度,加強數據統計和分析研究工作,以便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推動農家樂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瓊英馮學鋼:鄉村旅游研究綜述[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6(1):115~120
[2]Evans N J,Ilbery B W,Farm-based accommodation and the restructuring of agri― culture:Evidence from three English Countries[J].Journalof Rural Studies,1992 8(1):85~96
[3]Branwell B,Lane B.Rural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M],UK: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1994
[4]保景明:國外鄉村旅游研究述評[J].旅游學刊,2003,18(1):76~80
[5]Kneafsey M.Rural cultural economy tourism and social relations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3):762~783
[6]王云才:國際鄉村旅游發展的政策經驗與借鑒[J].旅游學刊,2002,17(4):45~50
[7]胡小猛等:崇明“農家樂”現行旅游運營模式弊端及創新研究[J].旅游學刊,2006.21(5):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