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我國電信領域改革的不斷深化,電信市場競爭日漸激烈,電信資費一路走低,逐漸下滑。以競相降價為主要特點的價格大戰,造成了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嚴重影響和制約著我國電信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進程。針對這個問題,運用博弈論的方法分析這種狀況產生的內在原因并制定我國電信產業的幾點策略,為電信行業的良性發展提供一些理論依據。
[關鍵詞] 電信市場 市場經濟規律 博弈論
一、移動通訊市場分析
中國的電信事業在國家優先發展的政策引導下迅速成長。隨著電信的發展其地位和作用在國民經濟中也日益提高。移動通信是目前我國電信發展的主要熱點。移動通信具有方便快捷的優勢,它不受地域的限制,可以實現消費者的隨地通話目的,同時,隨著無線上網的技術逐漸被接受,我國移動通信繼續保持了高速發展,用戶數目不斷增加,并且逐漸從高檔消費品轉變為普通消費品。
中國聯通從1994年成立以后,得到了逐步的發展,特別是當它在香港上市以后,融資渠道進一步暢通;1999年移動通信從中國電信分離之后,繼承了中國電信原有的用戶數量和通信能力以及眾多的人力資源。移動市場形成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寡頭競爭的態勢。截至2001年10月底,中國移動擁有用戶9907.8萬戶,占總用戶數的72.84%;中國聯通擁有用戶3694.1萬戶,占總用戶數的27.16%。2001年1月~10月,中國移動通信業務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加12.76%,中國聯通比上年同期增長56.10%。但是雙方的增長比例均呈下降趨勢。
二、 模型分析
假設企業A.企業B的價格分別是q1、q2(q1>q2企業A是市場原有的寡頭企業,而B是新進入市場的寡頭企業,因為品牌等諸多原因),收入分別是s1、s2,用戶分別是d1、d2,總用戶為d(d1+d2=d),總用戶d為受價格影響而不斷選擇運營商的用戶人數,不包括不受價格影響的固定用戶。在此假設企業A和企業B的單位用戶的成本都為p。
在不考慮政府部門干預的條件下,移動通信市場上有在位寡頭企業A和新進入寡頭企業B,它們雙方都是“理性的”。假設消費者在企業A、B兩者的價格差異大于等于 元時,偏好入網B;當價格差異小于m元時,偏好入網A。
我們把移動通信市場競爭的過程模型化為一個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過程。該動態博弈的最后階段是企業A的決策過程,A根據比較做出自己的選擇。當A、B兩者的價格差異大于等于m元,消費者偏好改變,選擇接受B公司的服務時,A不采取行動就無法吸引到新客戶,而且還會流失老客戶。若A選擇競爭,則可以挽留住老客戶,并吸納新客戶,即使競爭會導致虧損,至少還可以彌補部分固定成本,因此A的惟一選擇是競爭。
倒推至前一個階段的子博弈,只要企業B采取競爭策略,如使得兩個企業服務的價格差異大于等于m元,消費者的理性選擇就是改變偏好,接受企業B的服務。這時由企業B進行決策,B所面臨的情況與后一階段A所面臨的情況相似,因此B的理性選擇也是競爭。
所以企業A.企業B的收入是:
(1)當A、B兩者的價格差異大于等于m時,即q1≥q2;
(2)當A、B兩者的價格差異小于m時,即q1 通過上述兩個模型,我們可以看出目前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在中國移動通信市場上選擇降價競爭,而且重復博弈的結果就是價格戰愈演愈烈,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運營商作為經濟人理想選擇的結果。 三、 實例分析 目前,中國移動通信業的用戶規模已經突破2億,超過美國移動用戶數躍居全球第一,中國的移動通信產業也到達繁榮時期。然而,不明不白的價格戰卻為這個黃金發展時期籠罩上了一層陰影。 有關人士認為,激烈競爭使得電信資費標準實際名存實亡,移動運營商頻頻試水政府資費監管政策的雷區,使價格戰泛濫成災。 據悉,去年年底,聯通“冒天下之大不韙”,在北京隱蔽發行了兩種“優惠卡”。一種是13011和13051的GSM包月卡。這種卡不用月租費,80元可以打200元的話費,200元可以打600元的話費,而且是單向收費,相當于平均每分鐘才0.13元。另一種是不限時的GSM卡,用戶只需花3000元買卡,每月初交200話費,就可以無限的打。但是由于遭到其他運營商的“非議”,12月28日就草草收兵了。 聯通“優惠卡”的夭折折射出移動通信一系列“優惠”政策在北京的公開出臺可謂步履維艱。 據了解,現在北京市面上還未曾公開發行過任何手機“優惠卡”。面對月租費50元、接聽每分鐘0.4元的“全球通”資費,手機用戶連聲抱怨:“現在市場競爭都什么樣了,還要這么高的月租費,完全不合理!”看來,盡管中國移動和聯通在價格廝殺中施放的大量“優惠”政策是靠打電信監管制度的“擦邊球”擠占市場空間,實際上是違法的,但是它們都迎合了消費者的胃口,重要的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了生存。 據了解,中國移動運營商在如此大范圍的價格戰下卻始終維持著世界上罕有的高利潤率,這說明中國的移動資費標準已經滯后了市場的發展。有關人士指出,正因為現有的移動資費水平過高,才為其提供了的很大降價空間,這正是移動市場價格戰的根源之一。然而市場的自發調節往往是盲目的,從而擾亂正常的市場發展,這時就最需要監管政策與時俱進,適時做出調整。 四、結論 根據我國電信產業政府管制體制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并借鑒國外電信行業體制改革的基本經驗,深化我國電信產業的改革,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盡早出臺《電信法》,規范市場競爭行為 目前的中國電信市場可以說是壟斷型市場,這完全不同于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如美國“微軟”,它的壟斷成因是在自由競爭勝出而暫時獲得,至少是在公平機制中通過競爭所獲。因此我國電信市場要規范環境,盡快割斷政府與經營商的利益關系,各項經營條件(包括許可證)也應讓其在公平環境中通過競爭獲得。我國在2001年4月已專門成立《電信法》起草專家委員會,相信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法》的正式出臺,對于消除各種“二級”條例和地方法規的副作用,對規范電信市場的準入與管理、服務、網絡與設施建設、網絡與信息安全等市場調控行為,乃至真正做到與國際接軌具有不可估量的推進作用。 2.建立獨立的監管機構 從國際上看,近十幾年來,世界各國在電信改革中,特別是根據WTO基礎電信協議的要求,普遍建立了獨立的監管機構。它是一個依據電信法設立的專門機構,主要任務是執行法律,并擬訂法律草案和在法律授權范圍內制定實施辦法。雖然我國也有電信監管機構(信息產業部),但是并不獨立,而且它和電信企業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建立一個公正、獨立的監管機構,是鼓勵企業開展公平競爭,通過正當手段建立和鞏固競爭優勢。 3.完善司法體系,加強執法力度 立法強于司法,這是我國目前法律體制中的一個通病,實際上司法是立法的基本保證,沒有強有力的司法做后盾,立法就成了空中樓閣。近年來我國在電信市場發展過程中,各類包括互聯互通、普遍服務、受眾權益保護等等糾紛層出不窮,從某種原因上分析,就是執法不力所引起。因此在加快立法的同時,必須盡快加強執法力度。具體講有兩方面:一方面,政府管制機構應擁有充分的執法權力,而這首先是理順管理關系,改革目前電信管理局直線與地方雙重管理為國家電信管理局單一垂直管制,擺脫地方行政干預,保證其執法的公正性;其次,加強管制機構隊伍建設,從人員到資金設施應有充分的保證。另一方面政府司法部門(公檢法)也應充分熟悉了解電信法具體內容及我國電信市場狀況,從大的法律環境上為電信市場公正執法提供有利條件。 此外,加強電信市場管制除法律監管以外,社會監督也應予以充分重視,即來自電信用戶、社會團體、新聞輿論等社會各階層的監督,尤其是在信息化程度日趨發達、民眾權力意識不斷增強的今天,雖然社會監督不具有強制力,但其影響力尤其是通過傳媒宣傳而形成的社會輿論壓力是不容忽視的。就行業管制部門而言,也應多通過諸如聽證會、座談會、社會調解、新聞輿論監督等各種渠道,聽取相關公眾的聲音,為切實加強電信業的有序發展,提高管制的公平、公正性提供條件。 4.改革電信企業的管理體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健全的管理體制是企業贏得市場競爭的必要條件。只有“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電信企業才能適應國內競爭的需要。而規范電信市場的關鍵,就在于營造一個完整、全面、相對穩定的電信管制法律環境,只有法律的規范,才有電信市場、乃至整個國內市場體系的繁榮興旺。 參考文獻: [1]曾劍秋:電信產業發展概論[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1版,第177頁 [2]閆小波等:現代電信科技[J].2001(11),第15-20頁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