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跨國公司成為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的紐帶,跨國公司參與的產業集群成為中小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新環境。本文從知識流、人力資源以及跨國公司網絡三方面分析了這類集群對企業國際化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 產業集群 企業國際化 環境 跨國公司
一、企業國際化與環境變更
傳統的國際化理論認為,企業國際化是以“實力”為前提條件的。以Hymer Chrales P.Kindleberger為代表的壟斷優勢學派認為,企業在不完全競爭條件下所獲得的各種壟斷優勢是該企業從事海外直接投資的決定性因素或主要推動力量。Dunning(1976)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強調,只有同時具備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才可能發展對外投資模式。以上結論主要是以歐美發達國家的大型跨國公司為研究對象,對于規模小、資源匱乏的中小企業而言,在大多數情況下并不同時具備上述優勢,中小企業似乎與國際化無緣。從企業國際化進程角度分析,漸進主義認為企業是沿著某種既定的國際化路徑進入國際市場的。企業國際化的市場投入取決于市場知識, 而特定的海外市場知識只有通過國外經營的經驗來獲取。那么,中小企業的國際化必然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飛速發展,相互聯系的中小企業與相關機構,在特定地域上集中而形成產業集群。交通和通訊等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相隔萬里的區域不再遙遠,全球資源、技術、知識的流動使集群不再是19世紀20年代馬歇爾所觀察到的封閉性的地方系統。企業的國際化不再生搬硬套傳統模式,他們將集群視為新環境,制定適應環境變化經營戰略,實現了從產業集群中迅速國際化的夢想。
二、跨國公司參與的產業集群——企業國際化的新環境
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使產業集群成為一個開放的地方系統??鐕咀鳛榻洕蚧闹匾d體,不僅參與了集群區域的創新網絡,而且通過自身的全球網絡組織為集群區域與外界的聯系架起了一座橋梁,成為連接經濟全球化與集群區域的紐帶。經濟全球化時代,這樣的跨國公司參與的產業集群越來越多,集群內也不斷涌現出本地企業迅速成長并開展跨國經營的現象,例如,我國臺灣新竹產業集群中的宏基,美國硅谷的Yahoo??鐕緟⑴c的產業集群已經成為企業面臨的新環境。學者們研究認為Porter提出的對稱性集群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必要認識到跨國公司參與并主導的這類集群的存在和重要性,在研究外向型的產業集群區域時,必須將大企業或跨國公司納入研究的范疇。任勝鋼(2006)認為,集群為當地企業提供的競爭優勢以及跨國公司所吸引、培養的高級人才和全球的商務網絡關系為當地企業的迅速國際化提供了更高的平臺和發展空間。相對于非集群區域的中小企業而言,集群內當地企業國際化的起跑線超前了很多。
三、跨國公司參與的產業集群促進企業國際化
集群中,跨國公司無論是扮演參與者還是主導者,本地企業能獲益于跨國公司與集群之間互動所產生溢出效應,分享著集群中的知識流 、高級人才資源與跨國公司的網絡資源等,并將其轉化為自身的國際競爭優勢,拓展國際化渠道,加快國際化的步伐。
1.知識流動及外溢效應提高集群內本土企業核心競爭力,促進企業加速積累企業國際化經驗
知識是當代企業核心競爭力來源的稀缺要素,也是跨國子公司獲取競爭優勢的關鍵資源,目前已成為吸引跨國公司參與的動力所在。而集群中的跨國公司子公司是跨國公司獲取競爭優勢的來源。集群中存在著四類知識流,傳統跨國公司理論中提到的由于母公司轉移所有權優勢而產生的由母公司向子公司的單向知識流,子公司自身的知識流存量,以及向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反饋的部分知識流。除此之外,還存在著跨國公司子公司向集群區內其它企業流動的知識流。這其中有些知識屬于默會性知識,滲透在組織行為中,只能通過面對面的交流和共同體驗才能吸收掌握。在較成熟的產業集群中,企業間進行著不同的專業化分工協作,大量專業技術知識、跨國經營管理經驗和最新行業信息等在每個參與的企業中自由流動。集群區內的本土企業通過學習、積累、消化國際化經營和技巧等相關知識與信息,縮短了積累這些知識的時間,為迅速國際化做好準備。
2.集群中跨國公司吸引高級人才聚集,增強企業的人力資本競爭優勢,孵化著具有國際意識和跨國經營知識的企業家
集群內跨國公司采用人才本地化戰略來達到降低成本和與顧客良好溝通的目的,通常從當地招聘高級人才進入公司,并提供完善的培訓、有誘惑力的薪金和廣闊的發展空間??鐕救缤盆F般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頂尖人才前來,由此形成了高素質人才市場,這為集群內的本土企業提供了豐富的人力資源,增強了企業整體的人力資本優勢,節約高額的人才搜尋成本。這些優秀人才在跨國公司的工作經歷使其積累了大量的跨國經營知識和海外工作經驗,成為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后備力量。集群內的中小企業如果能夠引進這些具備國際意識和跨國經營的高級人才,充分借助區域內跨國公司的全球商務網絡,就可以迅速走向國際化經營,成為跨國公司。例如,在硅谷, 很多快速成長的新建企業正是由曾經效力于知名跨國公司的高級人才所創建。
3.集群內跨國公司的參與為本土企業提供了更廣闊的海外合作機會,擴展企業國際化渠道,帶動本土企業進入國際市場
集群內各參與主體之間良好的信任機制,使得跨國公司與當地的供應商之間保持長期而穩固的合作關系。由于跨國公司把集群內建立的產業網絡納入國際化的勞動分工網絡中,企業面臨的經營環境由封閉轉向開放。根據企業國際化的網絡理論,晚期行動者可以借助其他企業已有的豐富國際化經驗,充分利用其他企業已建立的國際商業網絡關系迅速開展國際化經營。第一,貼牌生產。隨著國際制造業基地的轉移,跨國公司把制造環節外包給集群內企業,本土企業可以通過貼牌,利用跨國公司原有的品牌和渠道將產品打入國際市場。例如,在臺灣新竹產業集群中,宏基公司在其成立之初,由于資源有限而選擇為Zilog做代理。基于公司出色的業績,產品從臺灣地區迅速銷往世界各地。1988年宏基積極進行國際化運籌。1999年,宏基成為科技園區內發展自創品牌和國際化經營的先驅。第二,直接將產品出口到跨國公司其他區域的分支結構,或建立海外投資服務于跨國公司其他區域的子公司。第三,以國內市場換取跨國公司的海外網絡。2003年,奧康利用自己在國內的營銷網絡優勢,獲得了和意大利品牌制造商GEOX的合作。根據協議,GEOX全球所有的代理商,都必須同時開設奧康專賣店,經營奧康品牌。奧康則負責GEOX在中國的品牌推廣、網絡建設和產品銷售。
四、結語
企業需要制定適應環境的國際化經營戰略,并隨著環境的變化而及時調整。跨國公司參與的產業集群已成為企業國際化的新環境,集群內跨國公司促進了企業的技術創新、帶來了高級人才的匯聚,利用全球商業網絡為集群內中小企業架起了連接世界經濟的橋梁。企業可以充分利用這類集群的優勢,加速國際化進程。
參考文獻:
[1]任勝鋼:產業集群:跨國公司的視角.學術月刊,2004(9)
[2]Rugman , Alain Verbeke ,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Clusters : An Organizing Framework , Working Paper , 2003
[3]Markusen A , Stichy places in slippery space : a typology of industrial districts[J ].Economic Geography ,1996,p72
[4]任勝鋼林哲:集群內跨國公司的當地結網與中小企業的國際化.國際貿易問題,2006(8)
[5]Johanson J ,and Mattsson; L-G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industrial systems:a network approach[M] [M];Strategies in global competition; 1988
[6]Raines P, Turok I and Brown R. Growing Global: FDI and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Local Suppliers in Scotland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 2001,9(8)
[7]趙偉秦政強:采購商驅動全球價值鏈與溫州鞋業國際化.價格理論與實踐,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