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從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與民族文化振興的角度,對文化產業文化性的開發與保護、文化產業的發展維度,以及文化產業的民族化與現代化進行了探討,以此提出文化產業的“文化發展戰略”。
[關鍵詞] 文化產業 文化性 發展戰略
近日,國家發改委公布新假日調整方案,擬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為國家法定節假日,這充分彰顯出我國政府對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的重視,對于我國文化建設與發展來說是一項積極而富有意義的嘗試。假日與節日的結合,使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這是民族文化保護和發展的有效方式。與傳統節日一樣,我國的文化產業同樣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同樣面臨著保護和發展問題。伴隨著消費社會的日益成熟,一些文化產業在與市場結合的同時,其原有的文化韻味、民族特性不同程度上受到惡性破壞。為此,對文化產業的保護和開發利用,還需要以“文化發展”的戰略高度繼續探尋合理有效的發展模式,以積極面對世界市場、世界文化的沖擊和挑戰。
一、立足文化之根
文化產業以其文化性為鮮明特色。文化產業是生產和經營文化產品的行業,因而與生產和經營物質產品的一般產業不同,具有特殊的精神或文化的屬性。經濟的全球化為文化產業打開了廣闊的市場,但經濟的全球化并非文化的全球化,相反,世界各國正是立足本國國情和文化,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通過產業與本國文化的有機結合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亦向外輸送著本國文明。韓劇《大長今》的熱播即為一例。
民族化、地域化是孕育文化產業特色的源泉,是文化產業文化性的根脈。在全球化的驅動下異域視野得到凸顯,文化產業通過與民族化、地域化的結合找到自我發展的基點,吸引了國內外關注的目光,實現了復興與騰飛。隨著世界向多元化發展,一股滿載民族風、地域風情的文化熱潮逐漸興起。我國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文化產業擁有無窮的創作和開發源泉,只有以本國的傳統文化為脊梁,才能讓我國的文化產業堅持民族的主體性,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二、把握發展維度
傳統文化為豐富文化產業內容、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提供著民族文化支撐。現實中,文化產業的開發也極大程度上是對傳統文化的開發、傳承與發展,毋庸可以說是對一些消失在人們視野之外的文化傳統的一種保護。然而,某些文化產業在挖掘傳統文化資源過程中,卻存在濫用其文化屬性的不良開發,一些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大有被市場化、完全娛樂化顛覆的可能。有些地方為了發展旅游產業,一年四季、日復一日地為游客表演具有民族傳統意味的娛樂方式,完全打破了原有民族節日的特定屬性。一些軟件游戲將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隨意的篡改,文化完全淪為娛樂的附庸。這種開發和利用已經使其遺失了原有的藝術韻味。這種發展方式最終是破化和瓦解了文化產業的固有文化支撐,而不利于這些保留著人類美好記憶的傳統文化更好地、更長久地發揮其價值和意義。
試想,當端午與吃粽子、劃龍舟全然沒了關聯,那端午節即會因缺失了其原有的文化內涵而面臨消亡。在文化產業的保護和開發利用中,一定要把握好發展維度,特別是注重保護文化產業所涵蓋的內在精神和文化底蘊,提倡一種可持續發展發展理念。我們決不能以喪失中華民族文化特征為代價來爭取文化產業發展的短期效應,而應將目光放長遠,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上樹立民族品牌,注重傳統文化的保護性開發、理性開發,讓商業文明承載我們的文化理性,以促進文化產業又好又快地可持續發展。
三、整合文化產業的民族化與現代化
作為當代消費文化的重要一環,文化產業既要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產品的不同消費需要,又要面對世界市場的激烈競爭,這些都要求文化產業必須在創新中繼承傳統,在變革中尋求突破,正確處理民族化與現代化問題。
文化產業承載著社會文明,對其改造與創新的成功與否,不能單純以是否占有市場和擁有觀眾作為惟一標準,而應在文化精神與商業精神之間尋求契合,去推動文化產業的民族化和現代化。對于以民族文化積淀為基礎的文化產業,應該在保證其原有主體風貌和完整文化內涵的前提下,用市場化的方式加以拓展、營銷,既保證其文化的“原汁原味”,又大力對外推廣、消費。對于一些以民族傳統文化為底蘊的新興文化產業、文化資源,則可以運用高新技術手段加工、整合、創新,通過多樣化方式向商業化轉型,以應對千變萬化的市場。面對世界各種文化的相互激蕩,只有努力提高社會主義文化產品的質量,用兼具民族精神和現代化特征的文化產品打開國內外市場,才能最終實現文化產業民族化與現代化的完美結合,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硬實力與文化發展軟實力。
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強社會文化建設、促進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新要求。文化產業必須立足于樹立中華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在正確處理民族化與世界化、傳統與現代關系的基礎上,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為國民經濟發展和文化事業進步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