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技能人才短缺,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因素之一,德國高技能人才培養中企業參與的做法,對我國高技能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 高技能人才 德國高技能人才 企業參與
2006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見》的通知,提出要加快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充分發揮高技能人才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從目前情況看,高技能人才“斷層”嚴重,高中級技工奇缺,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德國作為世界制造業強國,其制造的產品的品種、質量和技術工藝含量都位居世界前列,除了德國政府大力扶持產業發展以及其它種種經濟技術原因以外,得益于它在高技能人才培養方面形成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與體系,特別是德國企業參與是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特色,對促進我國高技能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一、注重技能是德國企業參與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思想動力
整個德國社會尊重技能的文化傳統是高技能人才產生的沃土。德國的企業界認為,不斷補充受過良好培訓并熟悉本企業生產的年輕人是企業發展的長期目標,只有錄用受過良好培訓的人才能保持產品的質量與競爭優勢。因此,在德國,要想找到一份工作,除了必備的文憑外,沒有經過三年專業職業教育是不可能的,即便是一個傳統經營農業生產的家庭,如果其子女沒有經過專業農業訓練教育,也不可能繼承家業來從事農業生產。
德國企業重視高技能人才,從他們的收入待遇中也可印證:德國技工其職業特點不同收入也不一樣,技工的月平均收入略超過德國的平均收入水平,大約在2500歐元左右。在企業工作幾年后可以考試晉升為師傅。師傅級別的高級技工收入明顯增加,而且有權作為法人獨立經營企業,開店辦廠。
二、員工培訓是德國企業參與高技能人才培養的主要表現
德國重視企業培訓,他們認為,工業企業的技術隊伍每隔20年~25年要全部更新一次,平均每年要補充4%~5%的新生力量,企業培訓就是使職工隊伍能源源不斷地輸入新鮮血液,使企業始終保持技術的優勢和經濟活力。以前,德國企業傳統的教育方法是職工脫離崗位去學習,但他們再回到工作崗位后,會忘記學到的新東西,現在,德國企業在車間附近建立學習角,每個小組都有學習場地,在新的學習系統中,可使學到的東西很快在實踐中應用。2003年,德國企業用于職工培訓方面的費用高達1200億馬克,如德國巴伐利亞汽車公司2003年花費了約1億馬克對青年職工進行培訓,花費6000萬馬克對工齡5年以上的職工進行再培訓,該公司領導相信,在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該公司營業額能持續增長,主要應歸功于職工素質的提高。
德國行業協會是德國企業員工培訓最重要的自我管理機構。如德國建筑業行會——德國建筑協會,負責對德國建筑企業職業培訓進行統一規劃,在德國,無論企業每年是否安排職工培訓,都要按規定及時、足額向SOKA(SOKA類似于建設教育基金會)交納培訓費用,每年德國建筑企業將企業營業總額的1.2%交給SOKA統一管理,培訓費用統一由SOKA向培訓機構支付。企業應交費的比例標準如需調整,由建筑協會、SOKA和企業協商確定。
三、職業教育是德國企業參與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
高技能人才在德國戰后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德國不論是第一,還是第二、第三產業,各行各業都強調、重視職業教育,德國人把長期以來德國一直把高技能人才的搖籃——職業教育比喻為“經濟騰飛的翅膀”、“經濟發展的柱石”。
1.德國企業在“雙元制”職業教育中的功用發揮
德國職業教育最具特色的是“雙元制”(Dualsystem)職業教育,企業為“一元”,職業學校為另“一元”,是學生在企業接受實踐技能培訓和在學校接受理論培養相結合的職業教育形式,這恰恰是德國高技能人才培養取得成功的關鍵。“雙元制” 教育費用由學生、政府、公司三方分擔,其中學生承擔相當于綜合性大學的10%,政府承擔相當于綜合性大學的30%,企業承擔相當于綜合性大學的60%(包括就業后第一年工資)。為了調動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和培訓的積極性,聯邦政府在政策上給企業一定的照顧,如規定企業的職業教育經費可計入生產成本,可減免稅收,可計入產品價格,在產品銷售后收回等。德國西門子公司早在1992年就撥專款設立了專門用于培訓工人的“學徒基金”,用于吸納部分15歲~20歲的中學畢業后沒有進入大學的年輕人,參加企業3年左右的第一職業培訓,其間,學生要接受“雙元制”教育:一周工作5天,其中3天在企業接受工作培訓,另外2天在職業學校學習知識,西門子公司培訓的學徒工也可以無條件地到其他的工廠上班,保證了員工正式進入公司就具有相應的技術水平和職業素養,為企業的長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德國通過“雙元制”充分調動了企業界及用人單位的積極性,促使全社會都來關心職業教育,從而促進高技能人才的培養。
2.德國企業在FH實踐教學中的角色扮演
德國的FH(Fachhoch Schule)是一種應用科學學校的高等教育類型,以自己獨特的教育任務——通過應用實踐教學為學生未來職業和生活做準備,而區別于一般學術性大學,我們稱其為高等專科學校,是德國培養高級能人才的主要職業教育之一。德國FH模式的實踐教學特色可以概括為“企業主導注重實踐過程管理型”,企業參與高技能人才培養的主要特點表現在:
(1)企業主導FH的整個實踐教學過程,是評價、考核實踐教學成果的主體。FH的新生要有3個月的企業內預實習,進入主要學習階段后又會有3個月的企業實習,同時在學校里學習的內容主要來自企業,學生還要經常去企業參觀考察(開設企業內實踐課)。學生在企業培訓期間,其實習成績的考核與評定工作由企業負責,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題目70%由企業結合實際需要解決的問題提出,并大多在企業中完成。
(2)企業是FH實踐教學經費的主要來源,FH的教育相當于一種企業定向培養。當FH的學生和企業簽訂實習合同、以企業“準員工”的身份接受企業培訓(實習)后,企業為學生支付每月約300~500歐元的培訓津貼,有的州的FH要收取學費,但其費用的90%也由企業承擔。
(3)企業視接受和指導FH學生實習培訓為己任。德國的企業普遍積極、嚴格地遵守義務接收FH學生實習和培訓的法律規定,并把這種校企合作看作企業自身發展前途中重要的一部分。由于FH的學生在企業進行實習的成本低(一個企業只需付給實習學生每月約300歐元~500歐元的培訓津貼,卻需要付給一個工人每月約3000歐元~4000歐元的工資)、質量高(FH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實習時實際上是“頂崗工人+科研人員”的身份),企業更愿意為FH的學生提供實習支持和配合。
四、政策支持是企業參與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有力保障
健全的制度和法規是德國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德國諸多法律法規,都對高技能人才培養過程中各個社會實體的職責做了充分規定,以實現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制度化和法制化。20世紀50年代以來,德國頒布的與高技能人才培養相關的立法有達20多項,如德國《聯邦德國基本法》、《企業法》、《青年勞動保護法》、《職業教育法》、《職業培訓條例》、《職業教育促進法》、《實訓教師資格條例》、《2001年職業教育報告》、《教育制度結構計劃》、《終身學習的新基礎:繼續擴展繼續教育為第四教育領域》等,已形成了一整套周密的法規體系,使德國高技能人才培養有法可依。
德國《職業教育法》頒布了指令性的培訓標準,要求企業對學徒的培訓必須達到這個標準。德國《基本法》強制性規定,在德國任何一個企業、商會、個體經營或者工商企業界的法人單位和因經營而納稅者都必須參加本地相應的行會,在行業協會的監管下,企業與學校一起承擔高等職業教育的責任;按法規,德國十個以上職工的企業有義務進行職業培訓,且每年提供的培訓位置不得少于當年在職員工人數的7%。德國政府于2000年3月推出一套以《21世紀的創新和工作位置行動綱領》為標題的《應急計劃》,制定了一系列消除IT專才短缺的積極措施,其中包括聯邦勞動部及其下屬的地方勞動局將IT及媒體的職業培訓位置目標指數由原計劃的3.6萬增加到4萬;擴大IT專才的進修體系;建立IT行業的企業培訓基金,用于增加大學的專業設置和進修活動以及作為獎學金補貼學生;在高教領域增加IT專業的學生名額和師資力量。
五、德國企業參與高技能人才培養給我們的啟示
德國盛產高技能人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可借鑒德國經驗,從各方面著手找出符合我國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模式。
1.轉變人才觀念,重視高技能人才在企業中的作用
我國高技能人才匱乏的原因,一部分是由于企業在勞動用工、人才選拔中存在片面追求學歷而輕視技能的現象。因此,企業應調整人才思路,樹立新的人才觀,變“學歷本位”為“能力本位”。追求效益與效率是企業人才觀的基石,生產率標準是人才觀的惟一標準,能力為本是人才觀的核心內容,凡是有熟練的職業技能,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內完成或超額完成勞動生產率的勞動者都應是企業的人才,都是企業的寶貴財富。因此,企業要轉變觀念,轉變學歷越高,人才的層次越高的觀念,樹立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識或技能,能進行創造性勞動,都是市場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人才的觀念。
2.發揮企業優勢,校企雙方共同培育高技能人才
校企聯合培養高技能人才,可以實現校企兩方的“雙贏”,學校因此能充分利用自身資源為推動企業發展和實現國家的科技強國發展戰略服務,并提升自身的育才能力;企業通過與學校合作向社會提供高技能培訓,專兼職教師教學相長,綜合素質能進一步得到提高,同時,企業也能夠廣招發明創新型人才,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在高技能人才培養過程中,政府出面支持達到校企緊密合作的制度化,通過各種學校教育與企業培訓規章、法規及國家法規法等,規定企業、學校、個人在協同完成高等職業教育中的具體責任和義務,為校企合作培養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條件;高校可以通過與具有高技能培訓資源的企業簽訂聯合辦學合同,校企雙方根據各自投入的多少,共同商榷利潤分配方案,共同培育高技能人才。
3.健全政府機制,促進企業在高技能人才培養中的功用發揮
高技能人才在新時期產業結構升級中將擔當重任,對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越來越具有決定性意義。因此,政府要制定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工作目標任務,制定切實有效的政策體系,促進高技能人才的發展。
(1)政府要盡快建立起激勵機制,宣傳優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的勞動價值和社會貢獻,對生產一線工人取得的各種技術革新成果,凡是能產生較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予以重獎,營造一種良好的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
(2)政府要貫徹新的工作理念,著重培養造就大批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高技能人才,形成有利于職業教育發展和技能型人才成長的激勵機制,不僅要重視學校教育,更著重強調實踐和終身學習,在全社會形成有利于職業教育發展的輿論氛圍。
(3)政府支持企業開展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指導企業搞好內部分配制度和辦法,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訓、考核、使用、待遇相結合的激勵制度,逐步實現企業員工憑技能高低得到使用提升、憑業績大小確定收入分配,創造高技能人才成長的良好制度環境。
參考文獻:
[1]朱一平:企業轉型與職業教育——柏林工業大學DEring教授訪談錄[J].國外職教,2006(1)
[2]王俊河德國:法國建筑職業技能培訓考——兼比較中法德三國建筑職業技能培訓組織與運行形式的差異[J].建設,2005
[3]黃亞妮李明甫:職業教育:經濟發展的柱石——德國盛產高技能人才的秘訣[J].中國勞動,2005(8)
[4]李光:借鑒德國“雙元制”經驗 轉變企業人才戰略觀[J].生產力研究,2004(2)
[5]許寧:西門子的多級培訓制度[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1)
[6]黃亞妮:德國FH實踐教學模式的特色剖析[J].職業技術教育,2004(25)
[7]楊偉國吳守祥:德國技能人才短缺及其治理[J].德國研究2006(2)
[8]黃彩霞鄧興國:發揮企校雙方優勢 共同培育高技能人才[J].中國培訓,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