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上海市教委選拔培養高校優秀青年教師科研專項基金資助項目(編號:05XPYQ43)《社會保障與和諧社會關系研究》的部分成果
[摘要] 商場促銷員社保難問題折射出的企業逃繳保險費問題大量存在,文章針對養老保險中企業逃費行為的幾種主要形式,分析了企業產生逃費行為的原因,并提出了妥善解決逃費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 社會養老保險 企業 逃費
一、問題的提出
目前在城市商場和大型超市中,普遍存在著幫助廠家促銷的“廠家代表”這樣一群特殊員工。很多商場中促銷員在工作期間沒人幫辦社會保險,去找商場,商場往往讓找廠家,可是廠家通常在遙遠的異地,兩邊皮球一樣來回踢,使員工的權益得不到應有保障。按照有關規定,“引廠進店,招商進場”的招商單位內使用的營業員、促銷員應當依法簽訂勞動合同,繳納社會保險費用。訂立的勞動合同可根據用工主體來確定,但是他們大多由廠家和代理商直接聘請,而廠家通常都在促銷員工作的商場以外的其他地方,作為商場所在地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就很難進行執法監督,而讓勞動者到外地廠家所在地的勞動監察部門去投訴,也不太現實。這一難題反映出一些企業缺乏社會責任,社會保險費逃廢問題客觀存在,不僅侵犯了員工利益,也危害著社會保障制度的安全。
以養老保險繳費為例,據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透露,截至2005年底,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空賬規模已達8000億元,而且以每年1000多億元的速度增加,影響養老保險制度的正常運轉,而且使公眾喪失對養老保險制度的信心,動搖養老保險制度的根基。
二、企業逃費行為的表現形式
《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規定,國有企業、城鎮集體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城鎮私營企業和其他城鎮企業等都必須繳納養老保險費,但有些企業為了逃避責任,采取各種方式逃避繳費:
1.瞞報少報職工人數。這是一種較常見的企業逃避社會保險繳費的做法,一些企業由于員工流動性大,人員數目不固定,此種現象尤為明顯。有的企業甚至通過增加臨時工、減少合同工或頻繁使用短期合同工等手段減少參保人員數量,減輕繳費壓力。
2.瞞報少報繳費工資基數。政策規定的社會保險繳費通常與企業在職職工的工資總額有關,工資總額包括基本工資、各種津貼、經常性獎金和其他工資。有些企業只以職工的基本工資計提社保費;或者把工資性開支化整為零,然后只以部分工資計算繳納;或者巧立名目,使部分工資性報酬脫離工資總額范圍;有的企業轉移部分工資開支渠道,明目張膽逃避計提。
3.買斷職工工齡逃避繳費。部分國有企業與集體借改制之際,減員增效,往往采取買斷職工工齡、一次性發放養老補償金的做法。這種做法使企業一次性甩掉繳納社會養老保險費的部分負擔,也是一種有意識的逃費策略。
4.不規范的提前退休。對企業職工的內部退養問題有關法規做了明確規定 ,有些企業為了少繳養老保險費,同時解決富余人員問題,擅自規定退休條件,篡改職工工齡和年齡等。據統計,近年來,全國提前退休人員占當年退休人數的比例分別是:1999年為15%、2000年為16%、2001年為21%和2002年達到23%。這其中違規提前退休又占了相當大的比重(鄭秉文,2005)。
5.不參加社會保險。盡管我國政府早在有關文件中規定,三資、民營企業都應該納入社會保險的統籌范圍,但事實上,相當數量的三資、民營企業不愿參加社會保險體系,逃避繳費。
三、企業逃費行為的原因分析
1.制度因素。一項制度下出現了大量的利益主體不符合制度規則的行為,其根源不僅僅在利益主體,更應該對制度本身進行反思。以下以我國現行養老保險制度為例,分析制度本身存在不合理之處。(1)偏高的養老保險費率加重了企業負擔。我國進行養老保險改革的初衷是,政府希望在社會統籌的基礎上積累一定程度的個人賬戶基金,以應付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未來養老金支付危機。然而,制度改革需要支付轉軌成本。“老人”和“中人”在舊制度中積累的養老金權利,形成了舊制度終止時遺留的債務 。這部分需要償還的債務,政府在設計養老保險改革方案時,并沒有采取專門方式處理轉軌債務,而是將它交給新制度的社會統籌,期冀通過加大企業統籌費率的方式逐步將其消化(宋曉梧等,2000)。這種制度設計實質上是政府將應由其主要承擔的養老責任轉嫁給了企業,這對現有企業而言,顯然是有失公允的。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報告,中國企業承受的養老保險費率平均高于工資的20%;加上其他保險收費,社會保障總費率高達35%~45% 。以上海市為例,據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公布,近三年來企業承擔的養老保險費率,2003年和2004年為職工工資總額的22.5%,2005年為22%,均高于職工工資總額的20%;社會保障總繳費率,前兩者為36.5%,后者達到37%。對于無權修改制度規則的企業來說,為了尋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違反規則、采取各種手段逃避繳費就成為其很自然的一種策略選擇。(2)社會保障制度設計存在著繳費的“搭便車”問題。養老保障制度是典型的“優效型公共產品”,對公共產品的消費中很容易出現“搭便車”和“收費難”的問題(鄭秉文,2005)。“統賬結合”幾年的實踐表明,由于“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在繳費的渠道和劃分甚至管理上都是“統賬分開”的,而且雇主和雇員共同繳費的總額中大約2/3~3/4用于“社會統籌”,劃入個人賬戶的僅是一小部分。這樣,較少的“個人”因素和較多的“統籌”成分,對個人和企業的繳費主體來講,兩方面都缺乏激勵機制,雇員對其個人賬戶的繳費和雇主對其社會統籌的繳費都不積極,彼此都不關心對方或監督對方是否足額繳費或是否繳費,甚至兩方面都存在著“故意逃費”的動機,因為他們的繳費與他們各自未來的回報沒有某種“精算型”的因果聯系。(3)無差別的“大一統”的繳費標準。我國養老保險制度雖然規定:基本養老保險要逐步擴大到城鎮所有企業及其職工。但在“擴面”措施上,采用統一的模式和繳費標準。這種不顧歷史因素、忽視不同企業特別是公有企業與非公有企業之間的客觀差異,實行“大一統”做法,顯然有失公平。我國政府試圖通過“擴面”,讓非公有企業承擔部分隱性債務,緩解養老基金支付危機。這毫無疑問是讓非公有企業成為新制度的“貢獻者”,而老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等則成為新制度的“受益者”。其結果是,一些已參保的非公有企業以各種理由和手段逃避繳費。
2.社會養老保險法制不健全。一方面,社會養老保險方面法律所規定的內容不完備。現在適用于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是《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它只規定了基本養老保險費的征繳范圍,未具體規定基金的來源、征收比例、領取養老保險金所應具備的條件及養老保險待遇、養老保險監督管理等內容,這些都亟需立法進行規范。另一方面,當前社會養老保險法規建設滯后,費用征繳工作缺乏可依賴的強制手段。各省、自治區雖然制定了一些規范性文件,但是法律剛性不強,征收力度不大。
3.政企雙方的信息不對稱以及監督約束機制的缺失。在社會養老保險關系中,政府處于信息嚴重不對稱的劣勢地位。政府對企業的經營狀況、負擔系數及工資水平等難以進行及時準確的了解。在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制度變遷中,政府在放松對企業的行政控制的同時,卻沒有建立起與之配套的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監管體系,以掌握企業的真實經營情況。這樣,在養老保險監督機制缺失的外部環境下,企業所擁有的內部信息優勢為其逃避繳費提供了便利。這也是一些經濟效益好的企業仍選擇逃費的原因之一。
4.養老保險管理機構執行不力。逃費現象與政府管理的效率密切相關。我國《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對養老保險費的征繳做了明文規定,但在實踐中難以貫徹落實。由于養老保險管理機構對養老保險基金缺口不負補償責任,也沒有盈利的動機和壓力,存在不負責任和執行效率低下的問題。管理執行機構對企業的逃費行為,通常的做法是采取在與企業進行協商的基礎上,臨時性地普遍調高繳費基數。這事實上是默認并容忍企業的違規行為,結果必然會使更多企業加入逃費隊伍。
5.地方政府保護主義也助長了企業的逃費行為。廣東省民盟的一份調查提案指出:一些地方政府為吸引投資,增加官員“政績”,對企業是否參加社會養老保險掙一只眼閉一只眼。更有甚者,個別地方政府以不用為工人買社會養老保險作為吸引外資的“優惠條件”。這不僅損害了職工的合法權益,影響了養老保險費的正常收繳,而且助長了企業的逃費行為。
四、避免企業養老保險逃費行為的對策
1.設計合理的社會保險制度,界定政府企業各自的責任。首先,政府作為社會保險的第一責任主體,應盡早出臺措施,通過出售、出讓部分國有資產、減持國有股、增加財政撥款以及發行特種債券等手段來籌措資金,償還部分歷史債務。其次,實行社會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嚴格分開。最后,鼓勵職工自愿投保。
2.盡快制定和出臺社會保險方面的法律。加快社會保險立法步伐,早日出臺相關法律和其他配套措施,強化征繳手段,保證社保費的征收、使用、監督、檢查等工作依照法律嚴格執行。
3.完善社會保險監督機制。成立一個由有關代表組成的社會保險監督機構,完善各項監督措施
4.強化隊伍建設。加強和充實專業化的稽核工作人員隊伍,對現有人員進行專業培訓,積極引進高素質專門人才,調整優化現行機構的人員布局和結構。
5.運用信息化手段,完善社會保險繳費監控機制。
參考文獻:
[1]黎民曾永泉:政府與企業在社會養老保險中的博弈[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
[2]“社會保障資金籌集與管理研究”課題組.社會保障資金籌集與管理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0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