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關系到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更關系到貴州經濟發展的前景,是貴州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最大制約性障礙。貴州是內陸山區農業省,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三農”發展中具有自身的問題和特點,必須依照中央一號文件的精神和針對貴州的實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積極而又穩妥地解決“三農”問題。本文分析概括了貴州“三農”問題產生的根源,并提出了解決貴州 “三農”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 貴州“三農” “三農”根源 解決措施
一、貴州“三農”問題的根源
貴州是一個不沿海、不沿邊、不沿江的內陸省份,受到歷史、自然、政治、文化等各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三農”問題積淀較深,在全國各省份中顯得尤為突出,始終是困擾貴州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重大障礙。“三農”問題的形成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原因,既有宏觀方面的原因,也有微觀方面的原因,主要根源如下:
1.制度根源
貴州的“三農”問題決不是某個具體政策問題,而是一個根本制度問題。中國城鄉的二元體制是貴州“三農”問題的制度根源,即二元的戶籍制度、二元的發展戰略、二元的社會結構、二元的財稅體制及二元的生產方式等,其中二元的戶籍制度及二元的財稅體制可以說是貴州“三農”問題最重要的根源。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實行的二元戶籍制度人為地把城市和農村分割開來,特別是在貴州這樣一個農業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85.7%的省份,更加使城市和農村之間形成了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在這種戶籍制度下,人口從農村向城市自由流動是極其困難的,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不可能的。在就業上,城市居民由國家安排就業,但農民就只能被捆綁在極其有限的土地上。由于農民人口眾多而土地相對有限,并且農村的技術和資金要素相對稀缺,使得農民為了提高產出就只有通過增加勞動力這一惟一途徑了,而隨著邊際勞動生產率遞減,農民為了提高產出就必須用更多的勞動力和對土地進行過度開發,結果形成了惡性循環,造成農業效益越來越差。
2.城鄉公共產品和服務提供的差異過大
基礎教育、基本醫療、基本社會保障和計劃生育等,是創設平等參與機會的基本途徑和重要條件,涉及到整個國家的長期發展和長治久安,是全國性公共產品,應當由中央政府提供和融資。但在我國,城市中的教育、醫療、交通都由國家提供,而在農村,教育、醫療、交通有相當大一部分是由各種各樣的名目向農民攤派、集資提供,尤其是在基本社會保障這一方面,農民可以說基本沒有享受到。貴州又是個農業人口較多的省份,在基礎設施的短缺問題上更為突出,這樣就更加劇了農民的負擔。
3.市場信息不對稱,農民在產品交換中處于劣勢
“三農”問題的核心問題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關鍵是增收問題。影響農民收入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有兩個:一是農作物缺乏彈性的產品,糧食豐收使得糧食供給增加,因為供大于求,價格必然下降,但由于價格下降所導致的需求增長的幅度小于價格本身下降的幅度,最終導致農民收入的減少。過去兩年糧食提價給農民帶來了收入的增加,但從長遠看,由于剪刀差的存在,農產品提價增收的收入會小于農資產品(工業制成品)的提價所帶來的成本的增加,最終會導致農民收入的不升反降。二是農產品市場最接近于完全競爭市場,但農村信息不暢,所以在農產品市場上,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農民在與買方的博弈中處于劣勢,使得本來可以賣高價的農產品卻被低價收購,農民的經濟利益遭受損失。
4.農民整體素質低,農村人力資源沒有充分開發與利用
貴州農村教育事業相對落后,農民受的教育程度低,15歲以上文盲人口約400萬人。農民文化程度低,就難以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舒爾茨說:“土地本身并不是使人貧窮的主要因素,而人的能力和素質卻是決定貧富的關鍵。旨在提高人口質量的投資極大地有助于經濟繁榮和窮人的福利。 ”當前農村存在的大量的農民與有限的土地資源之間的矛盾在短期內難以得到解決,農業和農村的就業空間小,大量農村勞動力處于無活可干的不充分就業狀態,并且在目前的二元戶籍制度下,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難度較大。要想使農業產量得到提高并且調整產業結構,必須開發農村人力資源,使人力資源在生產率的提高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二、解決貴州“三農”問題的幾點設想
1.進一步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
“三農”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能否有效的解決“三農”問題一件關乎社會穩定的大事,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有效體現。政府在“三農”問題的解決方面起著主導作用。
(1)逐步解除城鄉二元體制,賦予農民平等權利
城鄉的二元體制是貴州“三農”問題的制度根源,即二元的戶籍制度、二元的發展戰略、二元的社會結構、二元的財稅體制及二元的生產方式等,其中二元的戶籍制度及二元的財稅體制可以說是貴州“三農”問題最重要的根源。所以要想有效的解決“三農”問題,應當逐步解除城鄉二元體制,讓農村勞動力能一方面能自由流通,另一方面讓農村人們也享受城市的各項福利。目前存在的“二元”結構體制形成的權利不平等,已成為農民發展的關鍵性制約,因此,解決農民問題首先要從體制構建上賦予農民平等權利。一是賦予農民平等的身份權。農村人口的“農民”身份與生俱來,公民的“農民”身份本應只是一種職業身份,不能因為是農民就要低人一等。任何公民的身份權應一律平等。二是賦予農民平等的受教育和支持教育的權利。長期以來偏向城市的發展戰略和分級辦學的教育體制,使農村人口受教育的機會、條件不均等。要建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體系,給予農村人口平等的受教育權利。三是賦予農民平等的賦稅權。
(2)加大農村的財政投入,進一步推進扶貧開發
胡錦濤總書記在貴州考察時指出:“從貴州的情況看,目前尚未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還有277萬,主要集中在深山區、石山區、和高寒山區,剛剛越過溫飽線的群眾因災因病返貧率也比較高,扶貧工作任務仍十分繁重艱巨。要注重加強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切實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把扶貧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在項目安排、產業扶持、稅收優惠、信貸投放等方面給予貧困地區政策傾斜,尤其要加大扶貧投入,逐步建立長期穩定的支持貧困地區發展的資金渠道”。因此,各級政府應加大扶貧力度,積極探索,努力在推動扶貧開放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3)重點扶持糧油產業的信貸
農業發展銀行對符合條件的、以糧棉油生產、流通或加工轉化為主業的龍頭企業,要積極提供貸款支持。支持糧油產業的龍頭企業及加工企業,綜合支持糧油加工產業鏈發展,創建一批高質量、高效率、高附加值的糧油加工產業鏈品牌,真正形成產業化經營,充分發揮輻射和帶動作用,促進農民增收。
2.改變貴州省農民對外省經濟依賴性大的局面,培育支柱產業
(1)加快貴州農村城鎮化進程
貴州農村社會還處于傳統型社會模式,農村居民依然占絕對比重。城鎮化的提升,必然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城鄉一體化進程,進而促進農村社會轉型。要以農村人口城鎮化為核心,加快制度創新和政策調整,進一步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設施建設,大力發展城鎮經濟,增強城鎮吸納人口轉移和就業的承載能力。
(2)依靠科技,發展鄉鎮企業
發展鄉鎮企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頭戲,是推進貴州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富民興黔”的戰略抉擇,是一個必須長期堅持的根本方針,是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因此,要把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與解決“三農”問題結合起來,積極引導鄉鎮企業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扶貧開發和小城鎮建設,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努力做到:突出一個主題,即緊緊圍繞農民就業增收;搭建“三個平臺”,即搭建鄉鎮企業與農民增收、與國民經濟戰略性結構調整、與國內外產業梯度轉移這三個承接平臺。堅持“四個結合”:堅持鄉鎮企業與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相結合、與壯大縣域經濟結合、與小城鎮建設相結合、與新型工業化結合。
(3)推進特色農業及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
貴州由于西南溶巖地區特殊的喀斯特地貌,許多地區是不適合農業(種植業)生產的,而相對來說,發展畜牧業具有更大的空間。一方面,山區原本就適合放牧,而過度的開墾必將造成水土的流失、植被的破壞,最終使巖石大量裸露,草場退化、沙化,人們的生存環境逐漸變得惡劣;另一方面,畜牧業比較容易實現規模化,其收入通常也高于種植業。一般來說,農民在整天忙于耕作的同時,可以利用有限的閑暇時間飼養出約300斤左右的肥豬兩頭,如果以多年的平均價格3/斤計算,其收入可高達1800元左右,這明顯高于耗費了農民幾乎所有勞作時間的種植業的收入。所以,在貴州的貧困山區發展畜牧業是可行之舉。此外,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變農業初級產品的市場為農產品加工食品的市場,也是解決農業問題的一條有效途徑。要通過發展不同層次與規模的農產品企業,延長農產品價值鏈,提高農業產出的經濟效益。。貴州大工業污染少,山區農業傳統性的東西保存較好,優質酒業、煙草加工、辣椒加工、藥材加工等獨具匠心和特色,開展精加工,提升品牌價值,拓展市場,有目的的、有針對性的挖掘傳統農業資源,特別是要迅速擴大有機食品的市場占有份額。應該說,貴州農業的發展空間還很大。
3.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環境,加速信息流通
要把農村公路建設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重點,緊緊抓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機遇,把農村公路建設規劃同新農村建設規劃統一起來,發揮農村公路的綜合效益;緊緊抓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機遇,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參與農村公路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緊緊抓住農村綜合改革的機遇,理順農村公路管理體制,加大政府對農村公路建設的財政支持力度;緊緊抓住擴大開放的機遇,加快出省通道建設,更好地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與此同時,也應支持農村小水利、小水電的開發,以及橋梁、電網、沼氣、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村和外界溝通以及獲取信息的速度。
4.加大農村教育投入,提高農民素質
加快貴州農業發展,當務之急是建設一支新型農民隊伍。我們知道,沒有現代化的農業科學技術,就談不上現代化的農業,沒有掌握現代化科學技術的新型農民,就談不上實現農業現代化。當務之急,必須加強農村基礎教育;而全面加強對農民的培訓,是提高農民素質的關鍵。為此要建立和完善多形式、多層次的農民培訓體系,使農民盡快掌握農業新技術、新知識,并幫助農民樹立市場觀念、增強民主法制意識。培養一代學習型農民,是提高農民素質的根本。古人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提高農民素質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戰略任務,不可能突擊性地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甚至在短期內只能增加投入,不可能立竿見影,馬上收到經濟效益。自覺擯棄短期行為,樹立長遠觀念,扎扎實實、埋頭苦干,力爭到本世紀中葉,使我國農民的素質有一個根本性的提高。把九年制義務教育中的后半段,即初中段分為升學教育和職業教育,建立農村職業教育體系。因此,要把農民培訓和建設一支現代農業產業大軍作為農業發展的重要任務。
總之,我們從上述幾方面入手,抓好每一項工作,對解決貴州的“三農”問題,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遠雙:論當前農村經濟結構中存在的矛盾及調整對策[J].市場經濟研究,2004(2)
[2]胡必亮:究竟應該如何認識中國的農業、農村、農民問題[J].中國農村經濟,2003(8)
[3]林毅夫:三農問題與我國農村的未來發展[J].農業經濟問題, 2003(1)
[4]西奧多·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5]張紅宇:就業結構調整與中國農村勞動力的充分就業農業[J].經濟問題,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