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臨床上較常見的四種重瞼術后并發癥原因并探討其矯正方法。方法:對我科117例接受重瞼修整術患者進行病因分析,并針對不同原因導致的重瞼畸形患者進行針對性手術矯治。結果:患者術后接受2~6個月不等的隨訪,基本上獲得了滿意的效果。結論:對于重瞼成形術后可能導致的常見并發癥,要以預防為主,提高首次重瞼成形術的成功率。通過二次手術治療,大多數重瞼畸形患者能夠恢復正常的重瞼形態。
[關鍵詞]重瞼術;并發癥;矯正
[中圖分類號]R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6455(2008)06-0834-02
Reason analysis on the common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blepharoplasty and the corresponding treatment methods
ZHONG Ya-ni,ZHANG Hai-ming,HAN Xin-ming,SHI Jun,WANG Jia-qi
(The Third 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y,Plastic Surgery Hospital,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4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se four common types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blepharoplasty and to search the corresponding treatment methods.MethodsTo analyse the complications of 117 cases who acceptted secondary blepharoplasty at our department, and used corresponding methods to cure it.ResultsThrough 2~6 months' following up, the effection of secondary blepharoplasty we had was satisfactory.Conclusion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elevate the first-operative successful rate. Through suitable secondary operation, most of the complications can be cured.
Key words: blepharoplasty;complication; corresponding treatment
重瞼的形成與上瞼皮膚、眼輪匝肌的厚度、眶隔脂肪的多少、上瞼提肌的發達程度等很多因素有關[1]。重瞼成形術手術方法多樣,目前主流的手術方法主要分為埋線法和切開法。因上瞼是一個動態組織,因此影響重瞼術后效果的因素很多,比較容易出現重瞼術后并發癥,導致不同程度的重瞼形態畸形[2-4]是臨床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本文就我科常見類型的重瞼術后并發癥進行原因分析并探討合適的處理措施。
1臨床資料
本組共117例重瞼術后患者,均為女性。行埋線法者21例,切開法者96例,年齡為17~56歲,以18~35歲居多。接受首次重瞼術的時間為術后5天~5年。接受手術的原因為重瞼消失、重瞼過寬或過窄、重瞼線弧度不佳、上瞼下垂。
2原因分析和修復方法
2.1 重瞼消失
2.1.1原因分析:無論是接受埋線法重瞼術還是切開法重瞼術,重瞼消失是重瞼術后較常見的問題。根據我們對此類患者的調查,其中大多數患者為曾經接受埋線法重瞼術的年輕人,多數在術后6個月~5年就出現重瞼線消失的情況。根據二次手術中觀察,我們認為接受埋線法重瞼術者出現這一情況的常見原因有以下幾點:
2.1.1.1 適應證選擇不當:埋線法重瞼術一般比較適合于眼瞼較薄且無臃腫、瞼裂較大、無內眥贅皮、眼瞼皮膚無明顯松弛的年輕人。但我們在臨床中發現很多接受埋線法重瞼術的患者并不符合上述條件,特別是有一些上瞼肥厚臃腫、皮膚較松弛的患者。因此術后很容易導致重瞼消失。
2.1.1.2 埋線法時縫線的穿越層次錯誤:我們在二次手術中常常發現,接受埋線法重瞼術的患者,所埋縫線有時未能使上瞼皮膚和瞼板間形成直接接觸,二者間沒有確實的粘連形成。這主要由于縫線穿越深度不足,未能扣住深部瞼板所致。
2.1.1.3 少數患者是因為線結松脫所致:接受切開法重瞼術的患者一般不容易出現重瞼消失,通常隨著時間推移,在上瞼皮膚未明顯松弛前,重瞼的術后形態越發自然。據我們觀察,在接受切開法重瞼術后出現重瞼消失者,絕大多數是因首次術中未能將位于瞼板前的眼輪匝肌和脂肪適當修除,沒有充分暴露瞼板前結締組織,因此皮膚與瞼板前結締組織無法順利形成粘連,導致術后重瞼線容易消失。
2.1.2 修復方法:上述原因導致的重瞼線消失修復方法相對容易,主要方法為再次行切開法重瞼術,注意要在允許范圍內充分去除瞼板前輪匝肌等組織,使瞼板前結締組織暴露充分,方能確保二次手術效果。曾行埋線法患者注意要取凈所埋置的縫線。
2.2 重瞼過寬或過窄
2.2.1 原因分析:雖然重瞼過寬或過窄是兩種不同的重瞼術后并發癥,但究其原因有很多共同因素,故在此一并討論。
2.2.1.1 術前重瞼線設計失誤:術前確定重瞼術切開的位置和去除皮膚量對術后重瞼的寬窄有著直接的影響。而此手術步驟的設計不周將直接導致術后重瞼的過寬或過窄。除非有患者本人的特殊要求,重瞼線通常設計在距上瞼緣約7mm處。但確定此距離的前提是上瞼皮膚應保持適當的張力。如沒有考慮這一因素在皮膚過松或過緊狀態下設計切口線和切除皮膚,很容易導致術后重瞼高度不佳。
2.2.1.2 雖然切口線設計合理,但在行切開操作時未能按設計線走行切開。
2.2.1.3 提上瞼肌腱膜上的固定位置過高或過低也是重要原因,若固定水平位置高于皮膚切口平面則會導致重瞼過寬,反之則會導致重瞼過窄。
2.2.2 修復方法:無論是重瞼過寬還是過窄,此時首次術后形成的重瞼,皮下均已經形成了牢固的瘢痕性組織粘連,因此修復手術的主要任務是要切除原有皮膚瘢痕,并充分分離松解瘢痕粘連,恢復正常的解剖層次。對于過窄者應適當再切除部分上瞼皮膚。對于過寬者,如首次手術去除眼輪匝肌過多,為防止再次粘連,可以釋放眶隔脂肪或移植游離脂肪條,為加固術后重瞼形態可用6-0可吸收縫線將切開后上瞼的下唇部分經皮內縫合固定至相應的高度。最后常規縫合上瞼皮膚,并固定與瞼板前結締組織。
2.3 重瞼線弧度不佳
2.3.1 原因分析:設計重瞼線時弧度及不佳,如內眥處過寬或外眥處過窄。臨床上常見的原因是術中沒有徹底分離皮膚和皮下組織,或局部皮下組織切除過多,重瞼線上方或下方局部皮膚與深部組織粘連。
2.3.2 處理方法:二次行切開法重瞼術,術中充分松解并修剪皮下瘢痕粘連,縫合時注意按照上瞼弧度縫合。
2.4 上瞼下垂
2.4.1 原因分析:部分患者術前有輕度的上瞼下垂,如未行診斷而單純行重瞼術可導致術后較明顯的上瞼下垂。特別是術前僅單側輕度上瞼下垂者因接受重瞼術后正常一側眼上瞼提升而反襯出患側術后瞼下垂更加明顯。另外主要是因為手術粗暴,組織損傷或切除過多,損傷上瞼提肌及其腱膜或因出血、血腫、感染等原因造成術后上瞼提肌的粘連。少數埋線法縫合水平若過高,則可因限制上瞼提肌的運動導致不同程度的上瞼下垂。
2.4.2 處理方法:若僅因縫線掛住上瞼提肌可行拆線術。若因手術損傷或原有上瞼下垂患者,可重新行切開法重瞼術,術中充分松解提上瞼肌周圍瘢痕粘連,可行提上瞼肌縮短術。
3結果
應用上述方法對四種我科常見的重瞼術后并發癥進行二次修復,患者術后接受2~6個月不等的隨訪,基本上獲得了滿意的效果(如圖1、2)。

4討論
4.1 造成首次重瞼術失敗的原因歸納:①術前設計不當,未掌握好適應證或盲目聽從患者要求而忽視了其自身的客觀條件;②術者未熟練掌握美容手術操作技能或不熟悉上瞼的解剖結構;③術前未能意識到個體間的差異,如患者上瞼皮膚松弛程度、皮下組織的厚薄、眶緣的高低等等。
4.2 重瞼修整術的原則:①手術時機:除非急癥,一般對于重瞼形態的修復要在前次手術后6個月為好;②修復的基本原則:在充分松解瘢痕粘連的基礎上恢復原有的解剖結構,另外盡量從原切口切開盡量不增加額外瘢痕。
4.3 二次粘連的預防措施:在術中松解切開粘連組織后,預防其再次粘連是決定修復術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預防的手段就是在原粘連位置放置襯墊組織。如果首次手術對眶隔的結構破壞較小,可采用眶隔脂肪下移及眼輪匝肌瓣[5]。如果上瞼結構破壞較大,則可采用自體游離脂肪瓣移植。
4.4 二次手術患者的心理治療:首次手術失敗的患者,身心均受到極大傷害,迫切希望得到改善,對術后修復效果往往期望值很高,常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對此類患者應詳細告知二次手術風險和術后可能的效果,謹慎手術。
重瞼成形術后出現并發癥的患者往往強烈希望盡快接受二次修復手術,但手術進行的次數越多,瘢痕粘連就越廣泛嚴重,矯治的難度就越大[6],所以盡量爭取首次重瞼術成功或通過一次重瞼修整術就能恢復良好的重瞼形態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因此熟知常見重瞼術并發癥的原因和處理方法才能盡最大可能提高首次重瞼術和重瞼修整術的成功率,正是本文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王 煒. 整形外科學[M]. 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987-988.
[2]馬顯杰,呂國鈞. 重瞼術的并發癥及其處理[J]. 實用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02,13(1):12-14.
[3]馬顯杰,艾玉峰. 埋線重瞼術的并發癥及治療[J]. 中國美容醫學, 2002,11(1):63-64.
[4]James E F. The complications of blepharoplasty: their 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J]. Dermatol Surg,1999, 25(7): 549-558.
[5]王佳琦, 王 黔. 松解及眼輪匝肌下脂肪墊轉移填充矯正重瞼術后瞼粘連畸形[J]. 中華整形外科雜志,2006,22(2):121-122.
[6]黃發明,董冰松,宗建華.重瞼術后難治性并發癥的矯治[J].中國美容醫學,2006,15(10):1161-1162.
[收稿日期]2008-02-05[修回日期]2008-04-29
編輯/張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