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瘡俗稱青春痘,是一種因皮脂腺分泌過盛,毛細孔受到厭氧的痤瘡棒狀桿菌和凝固酶陰性的白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常見性損容性疾病[1]。好發部位以顏面為主,其次在上胸、肩胛間、背部等皮脂腺發達的地方[2]。痤瘡雖無關大病,但因其損容,而對患者造成的心理影響不可小覷,隨著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社會心理因素、性格特征與痤瘡的關系越來越受到醫護人員的重視,而報道本病的心理護理的文獻不多,本研究探討了心理護理對痤瘡患者心理狀態及治愈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2005年6月~2007年6月我院門診治療的以顏面為主的痤瘡病患者76例(男32例,女44例),年齡15~36歲,其中15~17歲12例,18~30歲58例,30歲以上6例,病程3個月~5年。臨床癥狀:丘疹性痤瘡76例(100%),膿瘡性痤瘡73例(96%),結節性痤瘡12例(15%),囊腫性痤瘡42例(55%),集團性痤瘡68例(87%),聚合性痤瘡24例(31%),將76例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8例,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臨床癥狀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心理狀態測評
1.2.1.1測量方法:由經過專業訓練的護士分別對痤瘡患者在治療前和治愈后進行測評。
1.2.1.2測量工具:①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3]:用于評定患者焦慮、抑郁的主觀感受,以我國常模的上限為界,SAS標準分>50分,表明有焦慮癥狀,SDS標準分>53分,表明有抑郁癥狀。②自編患者問卷調查表:包括患者一般情況、性格特殊、病情、病程、療效、康復、復發、生活習慣以及對健康的宣傳需求等。
1.2.2治療及護理方法
1.2.2.1治療:兩組患者均采取硫酸慶大霉素注射液、甲硝唑等抗菌素藥物+超聲導入治療,觀察組再聯合心理護理。
1.2.2.2心理護理方法:①醫患心靈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護理人員用真摯熱情的服務,盡力消除患者疑慮,使其對護理人員充分信任。②病情心理認知護理:向患者宣教痤瘡的相關知識,包括疾病性質、誘因、治療及預后,自我保護、飲食調節,提高患者對痤瘡病的認知程度,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③病程心理護理:根據心理測評結果,運用不同方法如解釋、鼓勵、安慰、指導等[4],在整個病程中對患者進行個體耐心、細致的心理疏導,講解心理因素、情緒、性格特征對痤瘡的影響,消除患者悲觀、恐懼、焦慮、抑郁及自卑情緒,減輕心理負擔。另外,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或邀請治愈患者現身說法,以增強患者治愈的信心,使患者在整個病程中身心愉快的配合治療,從而提高療效。④行為護理干預:告知患者糾正不良行為,調整生活節奏,保持心情舒暢,合理安排生活,工作與學習,注意飲食禁忌,鼓勵患者堅持治療至痊愈,并定期隨訪2年。
1.2.2.3護理方式:痤瘡病患者的心理護理的形式要根據個體情況而定,大多數采取“一對一”聊天方式進行,每周2次,持續8~12周,首先要制定詳細的治療計劃,將心理治療內容編成冊發給患者,由專職護士跟患者進行溝通,并安排每月隨訪一次,采用電話、門診復查等形式,護士根據患者癥狀治愈情況,對其進行循序漸進的心理指導,每次隨訪記錄患者的病情、療程、療效及康復情況。
1.2.3療效評定:因痤瘡的病因比較明確,因此治愈率高,但因其反復發作且其病理損傷較大而致損容,故心理護理療效評定用單一的標準較為困難。
2結果(見表1)

由表中可見,兩組治療前SAS、SDS評分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實驗組SAS、SDS評分較對照組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3討論
3.1心理護理縮短痤瘡病程: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慢性炎癥,多見于15~36歲中青年男女,尤以女性青年為主,病情反復發作,且因深部病理性的改變易在愈后遺留瘢痕而損容[1]。調查中發現78例患者病前或病中均有不同的應激源,而且在精神緊張、情緒不穩定、生活無規律時病情會加重,說明個體受到心理社會因素刺激后,缺乏有效的應對或社會支持系統的支持時,會出現負性心理反應,進而通過神經、內分泌和免疫系統中介途徑,引起機體生理機能的改變,說明心理因素、性格及應激與痤瘡發病有關。良好的心理護理在整個病程中起到重要的調節作用,有利病情的痊愈,縮短治療時間,從兩組對比、觀察顯示,觀察組治愈時間提高95.3%,對照組僅為77.6%。
3.2心理護理降低痤瘡的復發率:痤瘡病雖易治愈,但因病情反復發作且損容,患者心理負擔重,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甚至對生活及治療失去信心,臨床僅用藥物治療時間較長,有時效果欠佳,且易復發,配合心理和行為治療可達到滿意的效果。同時觀察組通過良好的心理護理,痤瘡的復發率明顯下降。
3.3心理護理是痤瘡治療整體療法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中還發現,由于本病顏面皮膚損害較大,特別對囊腫性痤瘡,聚合性痤瘡及壞死性痤瘡等,顏面皮膚破潰、流膿,形成竇道或中心壞死形成凹陷,因留下明顯的瘢痕或瘢痕疙瘩而損容[1],這給愛美的少男少女和剛大學畢業準備擇業擇偶的男女青年造成自卑心理而整日焦慮不安,因此對皮損嚴重的患者,心理治療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做好患者心理治療和護理的同時,重視與社會、家庭密切配合,注意與患者父母的溝通,以取得父母在治療、心理上的支持。經過我們細心的藥物治療和耐心的心理治療與護理,使人體內分泌免疫系統達到最佳調節狀態,可使病情易恢復,且復發減少。
[參考文獻]
[1]張鳳翔.現代醫學美容[M].新時代出版社,1993:131.
[2]楊勤建.中國古今養顏益壽良方[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5:3.
[3]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5-42.
[4]王 玲,劉守蘭.心理咨詢[M].臺海出版社,2006:131-151.
[收稿日期]2008-03-26[修回日期]2008-05-20
編輯/何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