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波斯灣作為石油產地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但是,就石油勘探而言,相對來說,它還是一塊處女地。
從其石油活動開始以來,整個波斯灣地區新的初探井(探測地下碳氫化合物的油井)直到2000年才開始出現,與此相比,美國這種井的數量超過了100萬。甚至在今天,超過70%的勘探活動仍然集中在北美(美國和加拿大),該地擁有的石油儲量不到全球的3%。相反,在1992年-2002年之間,中東地區只有3%的初探井,而該地區的石油儲量占全球石油儲量的70%以上。當今,鉆探的總體活動還是符合這種趨勢的。在2005年的上半年,美國在運作的鉆井平臺數超過1300個,而整個中東地區只有230個左右,全球數量為2435個。同理,從1995年-2004年,該地區國家的新初探井數量不足100個,而美國卻超過了15700個。最后,西方公司從該地區退出勘探和生產活動的行為造成了那里技能和技術的退化,這進一步抑制了新資源的開發,并成為開發整個地區巨大生產潛能的巨大困難。
就拿伊拉克來說,盡管它作為產油國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但是就石油開發來說,該國在很大程度上還沒有被開發。盡管該國的石油生產開始于20世紀初期,但是,它只有2300個油井(用于勘探和生產),而得克薩斯州就有大約100萬個油井。該國很大一部分地區(西部沙漠地區)仍然很大程度上處于未開發狀態。伊拉克從來沒有采用過像3-D地震勘探技術和深水平鉆井這樣的先進技術來尋找或者挖掘新油田。在該國80多個油井中,就有至少大約21個處于部分開發狀態。而且,伊拉克現有產能的70%都來自三個油田:在1927年發現的可庫克,1951年發現的北魯邁拉油田和1962年發現的南魯邁拉油田。然而,即使處于初期階段,伊拉克現有的探明石油儲量也超過了1100億桶(或者說,超過世界總量的10%),緊隨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之后,名列第三。考慮到該國處于這種的開發狀態,認為伊拉克的石油儲量比目前文件上的要大得多是符合實際的,可能有大概2000億桶以上。這些數據使得伊拉克(以及其他幾個國家)成為將來全球石油市場均衡的支柱。
即使是沙特阿拉伯這個世界上石油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也仍然具有巨大的潛力。盡管在最近幾年里,該國儲量的實際規模受到了很多質疑,但這個石油王國可能還要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繼續與這些懷疑論者做斗爭。最近,其2600億桶的探明石油儲量占到了世界總量的四分之一,其中近三分之一被沙特阿美公司(Saudi Aramco)所估算的原始原油地質儲量(OOP),在測量時未考慮由開采技術提高所帶來的提升潛力。據沙特聲稱,該國的原始原油地質儲量超過7000億桶,這一地質學者所涵蓋的定義包括已經投產的石油、探明儲量、概算儲量(Probable reserves)、預測儲量(Possible reserves),以及至今未被發現的儲量(后者是一個或然假定)。
沙特石油部長納伊米在2005年估計,在接下來的20年中,原始原油地質儲量能達到9000億桶,增加了2000億桶。根據《石油天然氣雜志》,這個增量“甚至少于美國地質調查機構在2000年給出的沙特未發現的石油資源”。
……
各種主觀因素交織出一個灰色地帶,使公司既可以保守,又可以過分夸大它們的探明儲量。比如,就像我們看到的那樣,在2004年,殼牌通過宣布其改低的探明儲量來擾亂石油社會。此前,很有可能是公司高層管理為了掩蓋不成功的勘探和生產活動,驅使其高估儲量登記;而且,更重要的是,在降低新項目開支的同時,通過壓榨公司的現存資產來刺激短期回報和收益率。但是,這些儲量還在那里,而且在將來的某一時候,它們會再次被記為“探明”,然而現在,它們只是處于“概或”或“可能”儲量這種不確定的狀態。
實際上,不斷更新數據對石油公司來說是很平常的事情。例如,如果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要求改變作為計算探明儲量參考的年末價格,那么探明儲量的大小也會隨之而變化,因為未來現金流量發生了變化,公司和產油國之間的合同協議也發生了變化。實際上,在不同財務框架下簽訂的全部合同都受到石油價格的重要影響。例如,在生產分成協議(PSA)中,有一個當前被普遍應用的合同模式就是:東道主國家以石油(和天然氣)量作為公司在整個合同期內成功勘探和生產投資的報酬。平均說來,合同期廣般都是20-25年。公司解釋說:假定將來石油總量被看作探明儲量,如果價格下降,那么數量就會增加;反之,情況則相反。結果,每年公司都會根據當前價格來重新計算它從PSA獲取的將來數量,因而,這樣就會導致探明儲量的巨大變化。
盡管在SEC的嚴格規定下,每年都會取消一些儲量,但是這些儲量卻是客觀存在的,而且只要價格和生產成本允許,石油公司就會繼續對其開發。
摘自《石油!石油!》,參見“本刊3月薦書”。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