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人。2008年2月19日在香港病逝,享年61歲
內地讀者往往很難理解港媒對藝人的兩面性。一方面,迫于過度競爭壓力和對市民偷窺心理的刻意迎合,港媒早已全面“狗仔化”,地位尊崇如沈殿霞,亦不能免除被偷拍的命運;另一方面,對這位伴隨港人長大的“城市藝人”,又仍然保留有一份難得的溫情。
2007年10月11日,肥肥(港人對沈殿霞的昵稱)在其九龍塘寓所昏迷,緊急入院治療。當時她已罹癌一年有余。巧的是,當日香港股市暴漲500余點,站上29133點歷史高位;特首曾蔭權亦于當日公布任期內最后一份施政報告。
按內地傳媒規則,三則新聞,“價值”不言自明。但是次日,香港報章無一例外以肥肥病情告急作頭版頭條?!稏|方日報》更罕見地在網站頭條位置拉出通欄橫幅,倡議全港市民為肥肥打氣。
肥肥為港人奉獻笑聲近50年,港人對肥肥亦有情有義。
這份情意,為香港娛樂圈所獨有,內地娛樂圈所未見。原因,一是香港娛樂工業高度發達,能屹立歡場數十年不倒的藝人,往往個體人格完整,且與城市集體人格高度融合;二是香港作為典型公民社會,藝人亦樂于承擔公共責任,無論九七回歸、金融風暴、SARS考驗,一眾“城市藝人”均能身先士卒,為港人打氣加油,不離不棄。
肥肥出身上海望族,父親是鹽業銀行“大班”,11歲才隨家人遷居香港。以她的家世,本不會從事“開口飯”。機緣巧合,12歲時,肥肥考入邵氏電影公司,出演首部電影《一樹桃花千朵紅》,從此以“童星”身份出道。入行初期,肥肥除了拍片,還與當時在酒吧駐唱的羅文組成“情侶合唱團”,亦與汪明荃等人組成“四朵金花”樂隊,唱遍東南亞。不過,她真正家喻戶曉,還是因為TVB(香港無線電視臺)。
1967年11月19日,TVB正式啟播,次日即推出香港第一檔彩色綜藝節目《歡樂今宵》,每周五天,每晚九點半準時現場直播,至1994年停播,27年雷打不動,創下連播6613場的世界最長壽綜藝節目記錄。肥肥在這個舞臺上,一站即是20年?!稓g樂今宵》捧紅了一大批TVB藝人,不過觀眾最愛看的還是肥肥。藝人張衛健回憶,小時候,每晚九時半,家人便以《歡樂今宵》節目送飯。無論是住在半山還是九龍、新界,港人早已視她為家中一員。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香港電視的黃金年代。肥肥生逢其時,大姐大地位40年不倒,她自嘲道:“我噸位重,推不動”;但是背后,則是難為人道的付出與艱辛。
香港娛樂業高度發達,競爭慘烈。身為女星,肥肥的劣勢顯而易見。她無身材、無天才,惟有本色。出道初期,肥肥扮演的多是“傻丫頭”、“癡肥女”這樣的雞肋角色,備受歧視。由配角而一線,由演劇而主持,什么都是靠付出雙倍努力才取得?!稓g樂今宵》鼎盛時期,她既做主持,又兼表演嘉賓。為了取悅觀眾一鳴驚人,她不顧上百公斤的驚人身軀,勤奮練習踩雞蛋、芭蕾舞、一字碼等高難度節目,成為港人至今津津樂道的經典。真正是在自嘲中建立自信,笑聲中有血有淚。
港人以肥肥“珠圓玉潤,福氣多多”,特別喜愛邀她剪彩。1972年8月,香港第一條連接港島與九龍的紅磡海底隧道通車,投資商邀她乘老爺車第一個通過。嗣后,果然財源滾滾來,僅三年即收回投資。為感謝肥肥,投資商特批她終生免費通過此隧道。這一殊遇,連港督也不能享有。
不過,肥肥的福氣多是給別人帶來。她的一生,少年打拼,青年失婚,中年多病,實難稱有天賜的福氣。她與藝人鄭少秋的一段情,被港人津津樂道30年。只有她自己不言失敗,獨立撫養幼女,重新找回自尊。2002年10月,肥肥在TVB推出新節目《掌聲的背后》,首期嘉賓即邀請鄭少秋。期間她機鋒不斷,妙語連珠。節目最后,她突然問鄭少秋:“其實我有個問題放在心里好久了,想借這個機會問問你,你只要答YES或NO就可以了:這十多年來,你有沒有真真正正鐘意過我?”鄭少秋呆了數秒鐘,然后笑笑:“我真是好鐘意你,你對我好好!”肥肥如釋重負。30年情意結,從此一筆勾銷。
香港素來尊重平民英雄,崇尚個人奮斗。肥肥去世,或有人對立法委員建議授其紫荊星章持有異議,亦有人念念不忘她與翁美玲、鄭少秋的陳年恩怨,但對肥肥數千場直播從未遲到、五十年不變的敬業樂業,則不論圈內圈外,有口皆碑。曾志偉回憶,他印象最深,就是肥肥跟他講,“不要管其他,鏡頭前我們一定要做到最好?!?/p>
2007年11月17日,TVB逢40周年大慶,開臺功臣沈殿霞毫無爭議獲得“萬千光輝演藝大獎”(終身成就獎)。這是肥肥最后一次公開露面。斯時,她已只能借助輪椅出行,雖略顯憔悴,但依然盛妝長裙,不言退出。招牌“爆炸”發型和寬邊眼鏡,數十年不變。藝人的“貪靚”本色,保持到最后一刻。
2008年2月19日,肥肥在香港瑪麗醫院辭世。特首曾蔭權特別致哀,贊揚她“是我們香港人的開心果……代表了很多香港人所尊崇的精神?!边@份精神,或許正是一座城市對“我要揾好這份工”的集體認同吧。
作者為《財經》雜志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