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經濟有自己的發展特點,中國的文化有自己的特色,連帶中國人的消費觀念也有自己的一些特色,而這些特色決定了絕大部分中國消費者消費購買力的流向,值得我們注意。
不買房子不結婚。租房可以同居不可以成家,買不起房不成家,租著房子成家在熟人面前抬不起頭,這一觀念形成的關鍵,在于人們對于大宗消費中的投資動機超越了消費動機,在房地產普遍升值的情況下,人們不甘心付出同等貨幣僅僅是把它作為租金而不是供房款。擁有自己的有子房是有產者與無產者、投資者與消費者的基本分野,不僅僅是生活質量或者個人財務競爭力的重要象征。
孩子從小上名校。交錢、找人、賣房都行,只要孩子能上好幼兒園、名校、重點學校,以確保孩子在未來的系列名校戰中擁有競爭力,由此引出另一個重要的投資動機超越消費動機的領域。與買房子一樣,擇校成為占用居民可支配資源的重要項目。
有鈔票就炒股票。消費構想的實現需要更多的錢,正常上班掙錢太慢,找快錢成了人們心中普遍的期望,所以炒股與參賭成為一種普遍的市民心理。炒股、參賭、買彩票成為一種普遍社會現象,與投資孩子上名校與買房子一起共同形成制約居民個人消費大幅成長的投資鐵鏈。即使在2007年快速增長的境外旅游消費中,一個很重要的支出是在賭博中的投入,在中國法律的限制下賭博大多只能在境外進行,因此形成一種特殊的個人投資(或者特殊消費資源)外流現象。
孩子不能不上大學。不考慮讓孩子上中專、大專,也不考慮孩子的興趣與喜歡的專業。堅定不移地把孩子送去上大學,即使是民辦的,對就業信息與市場很少有務實的考慮。而從政府到職業學校對于高等與中等技術類培訓學校的營銷可以說相當失敗,因此導致眾多學生非理性地涌向大學,最終造成嚴重的就業困難。
有點身份就開汽車。不管價錢高低,不管油價多么貴。也不管有沒有地方停車,也不管交通有多么堵塞,作為代步的工具,最好購買一輛私人汽車。擁有汽車不只是居住與工作半徑拉大后的必要性所決定的,也是由汽車作為職業與生活地位標志的象征價值所決定的。
有問題找網絡。找個朋友、說個事、發個信、找個樂子打發時間、記個日記都上網,投訴、批評政府、制造緋聞也上網。網絡在中國的用處比所有其他國家都大,所以基于網絡的服務相對容易發展。在很低的基數上,中國網絡作為交易消費平臺的作用日益凸顯。但是相對而言,目前網絡發揮的主要作用是塑造人們基于網絡的生活方式,人們依賴網絡獲得信息并發表自己的看法,因此形成一種奇特的消費行為在線上形成、消費行為在線下實施的奇特景象。
不用去年的手機。手機、MP3、PDA、手表與服裝一樣,一過年就過時,去年的東西到了今年就用不上手,臉面已經轉化為這些產品的外形,棄舊換新等同于有面子。中國消費者的消費價值表層化、多元時尚刺激、不斷有新的市場進人者、日漸激烈的市場競爭,再加上已經成形的對于消費資源的節儉度敏感性比較低的獨生子女一代消費者,全球最短消費周期的消費群體因而成形,形式化周期而不是功能化周期將成為消費者選擇產品與服務時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中國成為并將進一步鞏固其全球最大的新產品快速接受地,從而成為最有價值的新產品實驗市場,這也是全球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大規模遷入中國市場最重要的商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