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正在成為英國越來越嚴重的一個社會問題。這些本來應該在學校接受教育的孩子不分白天黑夜地在街上游逛,抽煙、酗酒,甚至吸毒,然后就是攻擊弱勢者、搶劫、斗毆,甚至殺人。
犯罪:青少年的夢魘
2008年剛開始的時候,平均下來,英國幾乎每星期就有一起青少年兇殺案見報;在絕大多數案件中,肇事者也是十幾歲的小青年。1月21日,18歲的姆蒂安格在倫敦北部的愛德蒙頓被人用刀刺死,一名17歲的少年已經被起訴。
新年日,年僅16歲的維特費爾德在萊斯特家門附近被人用“破瓶子玻璃”刺中頸部,不治身亡。被起訴的嫌疑犯中包括一名16歲的男孩和一名15歲的女孩。同一天,17歲的伯隆比在倫敦北部的愛德蒙頓被人用刀扎中胸部死亡。被捕的嫌疑犯年僅18歲。
在我家門口,19歲的布拉雷被人用鈍器擊中頭部喪命,這起謀殺發生顯得如此的兇殘、血腥。他是前夜凌晨1時在路過附近的迪恩花園時遭到襲擊。警方說,他被“鈍器擊中頭部”,送往醫院一小時后不治身亡。
暴力事件如此頻繁,如此殘忍,肇事者、受害者年齡如此之輕,每每想起來,都令我不寒而栗。
麻木:社會的無奈
2007年,僅在倫敦,就有26名不滿20歲的青少年成為暴力犯罪的犧牲品。與2006年的17人相比,增加了50%,創下了倫敦有案可查以來青少年被殺總數的紀錄。平均每兩個星期,就有一名青少年喪命,就有一個家庭陷入哀痛的深淵。每一次,蘇格蘭的新聞發布會都如出一轍,“一名青少年因與他人發生口角/爭執/斗毆被殺”,“不久將驗尸”,“我們認為他是被利器扎死的”,或者,“死者受了致命槍傷”……例行公事一般,聽多了,都有些麻木了。
一名資深警官說,倫敦街頭青少年兇殺案已經成了繼恐怖主義之后面對的第二大挑戰。但是,犯罪學家、警察、教育家、青年工作者、社會學家、政客討論了半天,不停地開會、咨詢,還去美國波士頓、洛杉磯取經,仍然沒有迅速解決問題的“金鑰匙”。
期待:誰來守望孩子
生活在倫敦的青少年,怎么看待暴力犯罪這個問題呢?BBC對倫敦五個犯罪高發城區的500名年齡在13-18歲之間的青少年作了一次調查,結果有些是在意料之中,有些卻讓人非常傷感。比如說,將近半數的人表示,即使目睹兇殺案,也不會報警。只有57%的受訪者說,他們“每一次都會報案”。選擇沉默的人列出的原因形形色色,其中包括:“害怕,如果別人知道了,他們會殺了我”;“我不愿意為其他人冒生命危險”;“有時候我懶得管閑事”;“警察什么也管不了”;“警察什么也不干” ;58%的人認為,警方不能保護自己;“有時候當事人是我哥們兒”……更讓人擔心的是,將近五分之一的孩子說,他們出門時有時也會攜帶兇器“防身自衛”。
在倫敦買兇器困難嗎?接受調查的青少年回答說,一點都不難!43%的人說,在自己家附近就能買到槍。75%的人說,買刀更容易。
什么原因導致少年走上暴力犯罪的道路呢?有專家責怪家庭。說家庭破裂導致孩子缺乏管教。在家中不能得到足夠關愛、被虐待的孩子更容易犯罪。有人認為,懲治無力是青少年無法無天的原因。警察總監布萊爾說:“隨身攜帶兇器的人被抓住后只被警告?!钡瑫r也說,在倫敦抓獲的持刀者中,半數都沒有在法庭受審。
倫敦市長利文斯通說,大多數青少年犯罪起因都是肇事者“無所事事,呆煩了”。因此,他決定撥出7900萬英鎊的專款,開發青少年活動項目,讓青少年們走進一個健康的充滿活力的生活中去。
[摘編自英國BBC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