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奧琳/編譯
十幾歲的青少年,正是追求新奇時尚的年齡段,他們卻很少考慮到家長們為了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虛榮心,需要付出多么大的代價。對此,家長不能只是一味地強硬拒絕,而是需要讓他們切身體會掙錢的辛苦,從而使她們逐漸自覺地克服自己的一些舊習。
不久前,我16歲的女兒瑪姬開始了她第一份有報酬的工作。我看到她稚嫩地招呼著各個餐桌間的客人,努力當好餐館的服務生,我的情緒開始矛盾起來。
我的母親曾經抱怨:“不!她不應該這么小就擔心如何掙錢來生存!”但我只好狠心地想:“這孩子總是毫無顧忌地要買這買那,還是最好讓她體驗一下錢并不是這么好掙的。”
像許多有著十幾歲孩子的家長一樣,有時我也對于自己的想法有些罪惡感——太早讓孩子認識錢的重要性,這不一定是件好事。不過,我提前教會了孩子們如何掙錢、如何存錢以及如何合理花費。我并不是想要孩子們認為如果不去掙錢,生活就會有危機,相反地,我告訴他們:這里永遠是你們最溫暖的家,有美味的食物和可愛的衣服。而且,我希望讓他們知道:世界隨時都充滿了機遇與潛能,勇往直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否則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會有多大本領。但是,我永遠是你們的堅強后盾。
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研究博士亞歷山大表示,讓孩子們知道如何支配金錢是十分重要的,或許有些復雜的事情他們不會處理,需要家長幫助,但至少在知道金錢的價值后,他們在要求買自己喜愛的東西的時候,知道考慮一下父母的經濟實力。即使家長沒有將自己的工資數額告訴孩子,孩子們也能從自己想買的東西中權衡出哪些不是必須的。
在孩子上小學的時候,家長就可以告訴他們家長所掙的工資每兩周要買許多生活用品,還要應付其他開銷并且要適當地有些存款。許多專家建議,可以讓孩子在家里做做零活,家長給他們些零用錢作為“工資”。要是孩子們通過修剪草坪、幫不在家的鄰居們接收包裹信件掙到些零用錢,家長應該再教會他們怎樣合理花費這些錢:買需要的東西、存起來或者捐助給需要幫助的人群,孩子們就不會總是要求家長買這買那而不去理會自己花錢如流水的事實了。
以伊利諾斯州諾斯布魯克的青少年花費調查顯示,他們每年花費約1600億,而這些錢都是父母的辛苦錢。即使孩子們通過打零工賺來些錢,他們也會用這些錢給自己買服裝、化妝品、數碼產品、音像制品或與朋友們出去消費。調查證明,一半的孩子都不會把自己打工掙來的錢貼補家用,僅23%的孩子會貼補給家里一點點錢。
現在,我的孩子瑪姬也開始打工了,雖然我和丈夫愿意給她買漂亮衣服,但她已經開始意識到自己也需要負擔一些金錢。我14歲的兒子伊凡,對父母買的東西毫不珍惜,但一次他丟失了用打工所掙買到的曲棍球棒之后,他開始珍惜自己的東西,因為他知道,不管是誰付錢,這些錢都是得來不易的。瑪姬掙到第一筆錢之后,小心翼翼地給我寫了張支票,讓我幫她存入銀行,我微笑地看著她,知道我的孩子懂事了。
[編譯自美國《家庭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