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佳樂郝女士,是在第42屆巴黎國際農業博覽會上,她在“法國農民作家”展臺前忙著接待購書者,嬌小的身材幾乎被堆滿書籍的柜臺埋沒了。憑她滿臉的皺紋,我猜她一定是一位高齡的志愿者。
第二天佳樂郝又來了,在展臺旁搭起了一個小桌子,與另一位女作家忙著為讀者簽名售書。原來這位售書的老人本人就是一位作家。我好奇地與她攀談起來。
她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法國農民,63歲時出版了第一本書,目前已出版了4本小說,都是以農村生活為題材。
老人家思維敏捷,談鋒甚健。所以,當聽說過一個月她就要慶祝自己90歲的生日了,我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是的,誰都不相信我有這么大歲數了。這已是我第15個年頭來農業博覽會做志愿者了,我明年還會來,我從上午9點就開始工作,現在還沒吃午飯呢(當時已是下午3點)。”
她出生在巴黎,4歲時,做雕塑藝術家的父親厭倦了城市生活,于是舉家遷往法國西南部鄉下。小時候,她幫助父母放鴨子擠牛奶,還做地里的農活。成家后,她和丈夫先做農工,后來攢錢買了30多公頃的土地,辦起了家庭小農場。50多年的農民生涯,成為她后來創作的源泉。她沒上過一天的正規學校,媽媽教她讀書認字,并夸獎她作文寫得好。“50多年里,我是邊擠牛奶邊進行創作思考的,”她說。
她的書始終以其生活的小村莊為背景,主角都是女人,情節則來自她本人及其小伙伴們的真實故事。她寫女人們對生活的執著,對家庭的熱愛,與命運的抗爭。勾畫出一幅幅法國鄉村生活畫卷。
佳樂郝的丈夫已經去世,三個孩子也已成家立業,目前她獨自一個人生活在鄉下一幢有著100多年歷史的老房子里。我問她,是不是也面臨著許多法國老年人生活中的孤獨?她說:“幸運的是,在法國鄉下,仍保持著重視家庭生活的傳統。她與在巴黎教書的女兒及仍在鄉下務農的兩個兒子常來常往。”她天生好客,特別喜歡舉辦家庭聚會,“來賓最多時達80多人呢,人多了屋里坐不下,我就把客人請到花園里野餐。還將擱置的牛棚翻修后用于聚會。翻修費用貴,光憑我的退休金(法國農民都有退休金)是不夠的,我就努力出書賣書。我還想讓孫女在那兒舉行婚禮呢。”
作為一名農民女作家,她還是法國農民作家協會的會員,要出席協會的各種活動:“我最喜歡的活動就是參加書展,哪有書展,我就到哪去。”
我欣然買下她的書作為收藏。她為此書簽名并題詞:“曉帆:這是一本簡明易懂的法文書,希望你能讀懂,也希望你從一個貧窮法國農民家庭的故事中找到中國農民生活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