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5日,衛生部發布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以下簡稱《指南》),此舉意味著1997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沿用10年后,中國營養學會為中國百姓的膳食問題量身定制了新標準。
上海有4位營養專家參加了指南的修訂:上海市營養學會的名譽理事長趙法教授、柳啟沛教授,理事長郭俊生教授,以及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臨床營養中心主任孫建琴教授。孫教授表示:“國外很多國家都有自己類似的《指南》,而此次重新修定《指南》是根據當前我國居民的健康問題和國內外營養研究結果,完全針對老百姓的需求,較之前的更具權威性、更系統化、更有指導性。”
重新修訂有原因
孫建琴說:“這10年間我國居民膳食結構及生活方式發生了重要變化,與之相關的疾病,特別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如肥胖、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患病率增加,已成為威脅國民健康的突出問題。”
按照國際上的慣例,各國的《膳食指南》普遍都在5~10年進行一次修訂,此次修訂更多的是考慮到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比較快,生活節奏的加快帶來一些病譜的改變以及百姓比較普遍的疾病和營養問題進行了重點的關注。
《指南》到底新在哪?
《指南》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寶塔。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共有10條;特定人群主要包括孕婦、乳母、嬰幼兒、學齡前兒童、兒童青少年和老年人群;5層的膳食寶塔則反映了各類食物每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應占的比重。雖然《指南》并沒有建議食糖的攝入量,但是孫建琴仍然建議應攝入復合糖分,例如谷物淀粉、水果和蔬菜之中的糖分,盡量少吃精制糖。
而食不過量,天天運動,保持健康體重,以及每天足量飲水,合理選擇飲料是此次《指南》新增加的。孫建琴解釋道:“現代人生活節奏比較快,應酬比較多,往往會食用過多的食物,而運動的時間更是少之又少,是一種相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水是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切生命必需的物質,其需要量主要受年齡、環境溫度、身體活動等因素影響。在溫和氣候條件下生活的輕體力活動成年人,每日至少飲水1200毫升(約6杯);在高溫或強體力勞動條件下應適當增加。飲水不足或過多都會對人體健康帶來危害。飲水應少量多次,要主動,不應感到口渴時再喝水。”
牛奶還敢喝嗎?
《指南》中有一條,每天吃奶類、大豆或其制品。“我們喝了那么多牛奶,有人現在說喝牛奶會致癌。全世界的人喝牛奶近千年了,獲得的益處是很大的。現在為什么說牛奶致癌了?喝牛奶到底好不好?”
“每天飲用適量的牛奶,是安全、必要的。”孫建琴特別提到了現在某些科普宣傳中的偏差。
一些宣傳是違背基本常識、違背群眾實踐的,比如“牛奶致癌論”。很多實驗是通過動物做出來的,但是動物實驗的結果并不一定適合人體。孫建琴強調:“把動物實驗的結果直接移到人體上,這個概念是完全錯誤的。另外還有的人把牛奶替代飲用水,每天1000毫升,這顯然違反了常規,其實每天食用300克的奶和奶制品是比較適宜的,相當于1~2杯牛奶的量。”同時,有乳糖不耐癥的人群可以用酸奶代替,也可以喝豆奶。
飲酒到底好不好?
很多人都關心喝酒好不好,孫建琴就此談了新《指南》的相關內容。“根據現在的研究資料,適量飲酒對于心血管健康可能有好處。”《指南》為此特別增加了參考資料:男性每天的酒精攝入量最好不要超過25克,女性不要超過15克,盡量喝一些低度酒、紅酒、啤酒,更不要空腹飲酒。
“我們不想表達一個明確的態度,告訴大家要喝酒或者不要喝酒。我們把它放在參考里面,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認識作決定,平時不喝酒的人,也沒有必要強求。”
每天6000步等同于什么?
針對《指南》中推薦的成人每天步行6000步,孫建琴也有話說:“關于怎么測量6000步的問題,還是要談到健康生活方式行動。該行動強調可操作性、可測量性。”為了便于計算,孫建琴表示如果身體條件允許,最好進行3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如果居民很難集中時間鍛煉,應該積極做一些家務活動,比如熨衣服、拖地板等都可以折算出相應的步數。如果不夠,再額外進行運動。
討論縝密,執行還需得力
談到《指南》的修訂,孫建琴表現得相當嚴肅,“20多位本身在這個領域中就非常優秀的專家,每個人負責一部分的修訂工作,根據國內外的 ‘循證醫學’證據,以人體和臨床研究為基礎,而且每一條都經過了縝密研究和反復的討論。”
《指南》中的做法,老百姓是不是需要每天都按部就班地執行?孫建琴表示:“最好能夠每天都按照《指南》上推薦的方法進行,但是遇到一些特殊情況,也可以做一些微調。”
談到《指南》執行的問題時,孫建琴希望各有關單位能夠積極地配合行動起來,在把健康的膳食理念帶給百姓的同時,也把健康的身體帶給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