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到新化去看梅山龍宮,對我來講,興趣不大。小時,老家屋后就有一巖洞,叫雷鳴洞。此洞深數里,支洞錯落,洞廳相連,洞中景觀千姿百態,別具風光。1917年7月,毛澤東游學途經此地,曾進洞一游,驚嘆洞中奇景。可惜此洞早已辟為別用,為現代建筑所遮掩。長大后到桂林當兵,4年中,桂林兩個著名的巖洞七星巖、蘆笛巖,我去過10余次。后又游歷了張家界的黃龍洞、郴州的萬華巖、貴陽的織金洞,想必這新化的梅山龍宮也只不過如此。
從我們居住的城市,到新化并不遠。我們一行18人,坐著由旅游公司租來的雙排座面包車,由于該車前懸架為梯形的雙擺臂,前輪定位調制不是太好,行駛的平順性能有問題,加上路面較差,底盤又矮,坐后面的我,真有點受不了一路的顛簸。導游是個年方20歲左右的女孩,長得不夠靚,她想在車上調動氣氛,率先為大家唱了一首鄧麗君的歌。也許是聽慣了鄧麗君的原聲帶,感覺她唱得并不怎樣。唱完,她要我們每人來一首,大家也不客氣,人人高歌一曲,車里的氣氛頓時活躍起來。
在大家的說笑中,汽車不覺進入新化縣城。這是一座位于湖南省中部、建于北宋熙寧五年,有著近千余年歷史的古老縣城。此地舊稱“梅山”,不僅是南方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的聚居地,更是積淀深厚、源遠流長的“梅山”文化的發祥地。值得一說的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云人物陳天華,在朝鮮跳進3米多深的冰窟窿救崔瑩的國際主義戰士羅盛教就出生在這個縣。如今,占地3000平方米的羅盛教紀念館就坐落在縣城資江大橋西側。
過縣城,到梅山龍宮還得向北走29公里。這是一條新修的不是很寬敞的水泥路,路兩旁栽著青蔥碧綠的松柏,只可惜這些松柏還小,看路旁的土壤肥力不足,要想它長大成林,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好在路旁不遠處的山嶺均是綠意盎然的。閃過眼前的農舍,收割完的稻田里,一群群麻鴨正在覓食。汽車載著我們沿著環山公路繼續前行,一晃眼,便看到了路左邊歡流向前的資江水,在陽光照耀下一路舞動著迷人的波光向前緩緩而流。對岸遠處彎彎的綠綠的河灘上,幾條水牛正在悠閑自得地撒著歡兒。我們穿行于山間,空氣是那樣的清新,這時候,大家把車窗玻璃全打了下來,深深呼吸著這山野的泥土和植被的芳香,盡情享受滿載著從山凹中折射出來的陽光的溫暖和自然山風的撫弄。
29公里的路程,汽車走了不足一小時就到了游溪鄉高橋村的河對岸。找好泊車位,導游領著我們坐船渡過了資江。看看時間已臨午時,吃飯的時間到了。用餐的地點是在龍宮附近的一處農舍,這是導游事先約定好的,不用我們張羅。餐廳不大,只因在此用餐的人不多,也就顯得并不擁擠,桌子的擺設全是鄉下那種坐8人的四方桌,別具一格還帶有一點洋味的,就是餐廳的墻壁上掛了一幅主人與外賓在此用餐后的合影照。
不一會兒,飯菜端上了桌子,均是幾樣家常菜。香菇燉土雞、水煮活魚、豆角炒精肉,還有幾樣大家愛吃的純綠色食品:煮南瓜、清炒南瓜藤、清炒小白菜;湯是很有當地特色的“新化三合湯”。土雞吃下去還是有鮮味的,且很香,是純土雞的那個味。只是那魚,大家很少動筷,想必絕不是資江河里捕撈到的河魚,吃下去沒有河魚的鮮,淡淡的。煮南瓜、炒南瓜藤,是大家吃得最歡的。至于“新化三合湯”,我是吃過多次的,其做法和風味,我曾寫文登在好幾家報刊上,但這一次吃的“三合湯”,主人是有點偷工減料了,幸好那濃烈的山胡椒味,誘人入口,喝下去,挺能開胃的。
飯畢,導游領著我們前行看洞。沿著樹木搭起用杉木樹皮置頂的走廓,在一依山傍水的轉彎處,仰望天然的巨無霸似的洞門,“梅山龍宮”四字熠熠生輝。洞門頂上的天然灌木林,像一把張開的大傘,很富詩意地籠罩著洞門。進洞的右壁上人工鑲嵌著一個直徑約50厘米、標有“中國國家風景名勝區”等圖案的銅質銘牌。進洞時,大家興致勃勃地站在銘牌下照相。我站一旁,看洞內的水流入洞外,洞門外剛好有一小潭,潭水清澈見底,水中游魚清晰可見,仿佛在空氣中漂浮游動一般。
洞內的導游引我們從狹口處入洞。進入洞內,步行數米。只見洞廳空間開闊,氣流暢通。高達80米的樓層空間結構,規模宏大,水陸遙相呼應,無數晶瑩剔透、形狀怪異的鐘乳石,在七彩燈光的映照下,閃閃發光。洞左有斜坡,因巖溶現象形成道道石埂,宛如山寨梯田縮影,田中水汪汪的,洞頂上點點滴滴的水珠,終年不斷地灌溉著,水妙曼地溢出低矮的石埂,如同夢幻一般。
坐在洞中的小小木船上,穿行在低矮深幽、充滿神秘感的溶洞陰河時,這才真正提起了我對梅山龍宮的興趣,感覺不虛此行。水道460多米長,兩邊洞壁美景猶如桂林漓江濃縮景觀。船在陰河中慢慢劃過,忽見洞頂一處夾縫,仰望發現,仿佛置身在一寬度不足10米,但高達40米以上的峽谷中;而最高的洞頂處,鐘乳石如林,垂吊而下,參差不齊,蓋于頭頂,頗為壯觀。
出水道,我們便開始了一條層層向上的游覽行程。行不遠,只見一個從中裂開的巨大的天然鐘乳石蓮,形狀似乎可分可合,十分逼真。它兀立于古河道上,在地下河不斷的沖蝕作用下,因掏空基腳而斷裂墜塌,又因重力頂托,層狀的石筍二度分裂,形成多層的“蓮花瓣”,被人們命名為“哪吒出世”。這是梅山龍宮的標志性景觀之一,也是世界溶洞自然景觀四絕之一。
前行100米左右,有一個巨大的石廳,大廳高處有一座數百平方米,似置于云端的大洞室。洞底平坦,潺潺流水繞過層層石田,洞口左右兩側分別立著直徑約8米、高12米的巨型石柱,在燈光映襯下,使人仿佛如入玉皇大帝的天宮世界。
愈往前行,景色愈加瑰麗。洞中的“天宮仙苑”,更是琳瑯滿目。其中天宮瑤池、海邊紅樹林、后花園、靈霄殿都是國內洞穴中少有的勝境。
令人驚嘆的是水中金山的絕世景觀,景點頂部有數百萬根潔白無瑕、美妙絕倫的鵝管和姿態各異、層次分明的鐘乳石,底端是一巧妙天成的瑤池,池底水平如鏡,池面面積360多平方米,池的一側是一座自然形成的攔水壩,壩高約1米,曲線優美,紋理清晰,令人驚嘆。更絕的是,鵝管和鐘乳石倒映在水中,上下映照,渾然一體,形成了一座五光十色的巨大水中金山,光芒四射,龍鱗點點。正如導游所說,一池碧水,水平如鏡;滿天珍寶,倒映迷離,真是美極了!
“遠古河床”位于四層洞穴,有大面積的古河床沙礫層沉積。其沙礫沉積因受到多個時期的再侵蝕,現在有的分布在洞底,有的則殘留在洞壁上,并形成了大片色如白雪的霧凇景觀。然而,讓我更迷戀的是寶中寶景點那精巧、秀麗的溫柔之美。約6米高的景點,被一個罕見的薄薄的泥沙所形成的古河床斷面分成上下兩層。古河床上的千奇百怪的鐘乳石以及那半透明的、脈絡清晰的石幔、石筍和古河床的下層表面懸掛著的那數不盡的細如牛毛、潔白無暇的大面積細小鵝管,在七彩燈光映襯下,顯得晶瑩剔透、輝煌燦爛。更不可思議的是,碩大的上層景觀僅由幾根柱子支撐,而柱子表面流水沖刷的原古痕跡至今清晰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