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驚春清谷天”,又到一年清明時。“清明”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第五個節氣。清明時節,天空清澈,大氣潔凈,草木繁茂,桃李芬芳,萬物皆“潔齊清明”,這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時候,就像一姑娘,正值十七八歲的芳齡。
清明時節,是農業上播種耕耘的季節。農諺說“清明前后,種瓜點豆”、 “谷雨清明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清明刮了墳頭土,一旱就是四十五;清明前后一場雨,勝似秀才中了舉”。可見,清明的雨水是多么寶貴。清明到,農民們開始忙碌,把樓前閑置的花壇開墾成菜地的幾位阿姨也開始各自忙碌。
清明, 是唯一一個演變成“節日”的節氣。4月5日的“清明節”,是祭祀節,人們在這一天上墳祭祖、慎終追遠、敦親睦族,“清明無客不思家”。這種傳統據說始于周代帝王將相的“墓祭”之禮和介子推的傳說,后被民間效仿,歷代沿襲。老天,也似乎特別能體諒人們的情思,總在這一天降下紛紛的小雨,欲為清明節增添一些清冷哀愁的氣氛。然而在我的記憶中,清明的雨沒有絲毫的感傷,而是清新歡快的雨。上小學的時候,清明節那天老師會帶領學生去烈士陵園掃墓。那天,在霏霏的小雨中,我和伙伴們背著干糧步行前往烈士陵園,我們就像一群小樹苗,在雨水中被哺育,說著唱著,走著跳著就到了目的地。掃墓之后,我們在陵園里找一片草地,席地而坐,一同分享各自帶來的食物,所以,清明節就是郊游日,它為我的童年記下了一份份淡然而珍貴的快樂時光。據說古人也是如此:“清明,祀其祖先,祭掃墳墓,必邀親友同行;婦女駕車到山,祭畢,席地而飲,薄暮而還。”其實,清明節有另一種名稱,就是“踏青節”。
據說踏青的習俗自周代開始,宋代最為盛行,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極其生動地描繪了宋代清明時節京都百姓踏青春游、市集買賣的熱鬧情景;周密的《武林舊事》也有一段清明的描述:“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富家女子)艷妝飾,金翠琛縭,接踵聯肩,翩翩游賞,畫船蕭鼓,終日不絕。”清明時節,春光清新萌動、不濃不淡,“滿街楊柳綠如煙,畫出清明三月天”、“沾衣欲濕杏花雨,拂面不寒楊柳風”……如此詩情畫意,令人心曠神怡,自然吸引著人們去涉足、體驗了。如今,人們在城市的鋼筋水泥中生活久了,心被物質、功利填滿了,到大自然中去踏青就更顯得必要和珍貴。到山上、原野,到公園、郊外,或者只是街邊巷內的小花園,走走青草地,做做深呼吸,放松心靈,活動身體,用一份天真感受春天真實的律動。
總之,清明節是一個色彩繽紛、鮮明靈動的節日,它既有祭祀祖先、緬懷先烈的莊重神圣,又有踏青游玩的輕松歡悅;既有祭祀新墳、思念至親的別離憂愁,又有花草風雨的生動浪漫。清明里寄托了一年又一年人們不同的夢想、希望和感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