薺菜,廣稱地菜,也有地方叫其雀雀菜、田兒菜、雞肉菜、花田菜、護生草、地菜、地米菜等,它長在河畔溪旁、山野田間,是那薄云淡霧下細細密密的綠野中不經意的一簇,開著碎米粒一樣驚嘆在風中的小白花。此時,極易懷想兒時提籃執鏟,邀了穿花衣的小伙伴去挖薺菜,走在田野松軟的土地上,那經冬長眠的歲月,忽悠在春天白玉蘭開放的時節,如炊煙的淡然,或水般漾去早春清涼的愁緒。
認識薺菜是在贛南,贛南的方言就叫它雞肉菜,我想是它的根須有淡淡的雞肉的芳香。我認為楠竹林中的雞肉菜最是肥嫩,那可能是依筍而生的緣故。
吃薺菜,我是喜歡兩樣做法,一是清炒,一是做雞蛋春卷。把薺菜洗凈,根洗得白,葉洗得綠。穿花衣的少女在春水的溪邊洗薺菜,清湍的急流滑過紅蘿卜般紅彤彤的手指,小小的魚兒都來集合,那實在是非常美麗的薺菜。竹籃拎回水靈靈的薺菜,就用了茶油清炒,或者豆油,清炒的薺菜是很有味道的,它是河畔溪旁,山野田間的新土和時間的清芳。春卷有好多樣做法,我吃得多的是雞蛋皮春卷,那是將雞蛋加上一些米粉或面粉,攪勻后,攤成薄皮,黃燦燦的,然后將青綠的薺菜肉餡包成春卷,再用油炸,外焦內綿,有糧食、蛋、肉、薺菜的混合味道,春時的陽光和雨露的味道。中原以北的人,喜歡將薺菜包餃子吃,那是一種碧綠的餃子,用八五富強粉包,仿佛將春天包進了里面。
三月三拔回結籽的老薺菜,放鍋里,加水,擱進完整的雞蛋,就煮出薺菜雞蛋來,它的蛋白如碧玉,蛋黃似小圓的卵石布上苔蘚。據說這樣的薺菜雞蛋吃了,是可以明目而且額頭上不長包的,真是一吃多得,令人喜歡。所以,這時候沐浴春風遠足,就帶薺菜雞蛋上路吧。
今春,細細的綿密的雨水清洗著曠野,洗得四野清新極了,我在綿綿春雨中到黃岡采訪。這是一座江北古城,蘇東坡在此寫下著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磯上,有碑林立,長江由北向南擦著大別山浩浩蕩蕩奔騰,放眼望去,巨輪如梭,汽笛穿過深厚的江霧飛繞群山。
蘇東坡也吃薺菜,他寫道:“時繞麥田求野菜,強為僧舍煮山羹。”陸游則道:“手煮墻明薺,美若乳下腸。”所以,春雨后的黃州街頭,就有賣薺菜的老叟和村婦,他們擔著綠油油的濕嫩的薺菜沿街叫賣,或者擺在街旁,是到了吃薺菜的季節了。我先是請食堂師傅給我炒了一碟新綠的薺菜,后來去黃岡文聯,與熊文祥、王皓洪主席、作家何存中、評論家陳明剛小酌,就吃了兩小碟薺菜羹。是煮爛了的清粥,加剁碎了的薺菜,是淡淡的、清雅的、和風細雨的春情。
薺菜不知為什么沒有馴化成家菜?這是一個謎,因為吃薺菜的歷史是足夠長的,許多典籍皆有記載:“誰謂荼苦,其甘如薺。”(《詩經·谷風》)“薺味甘,人取其葉作菹及羹亦佳。”(《爾稚》)薺菜味美,熬粥、煮飯、炒菜、做餡皆可。《本草綱目》:“薺菜弱,明目得肝。”縱是有這般的好處,仍是田頭地邊的野菜,真是不可思議。
薺菜屬十字花科,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葉狹長,羽狀分裂或不分裂,葉披毛茸,春季開白花,總狀花序,角果內含種子。性喜溫暖,且又耐寒,雪下亦能發青,東南西北可見芳蹤,時隱時現,有時候生長在人的心緒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