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做過夢,有在夜晚睡著時的夢,也有白天幻想時的夢。白天的夢想,可以天馬行空,想到哪里,就把夢做到哪里。而夜晚的夢,則是不受思想控制的,有人把夢當作某種預言,所以從古至今,一直有“解夢”一說。而大多數人。則相信夢僅僅是一種生理現象,沒有任何暗示意義。
下面。我們就一些古代學者的認識,談一談眾所周知的夢。
我國古代學者認為,夢是由生理因素引起。
1、體內陰陽之氣的缺少或過量。我國古代醫學家認為,在睡眠中由于缺少某種“氣”,而使睡眠處于不安穩狀態。從而出現夢境。《黃帝內經》就認為夢“是以少氣之厥,令人妄夢”。此外,在睡眠中的某種“氣”過盛,也會使人產生夢境。對此,《黃帝內經》也認為:“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燔灼,陰陽俱盛則相殺毀傷;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另外,清代學者還認為婦女在妊娠期間的夢與生男或生女有關:“生男陽氣盛,陽盛則腸熱,故夢剛物:生女陰氣盛,陰盛則腸冷,故夢柔物。”
2、五臟之氣過盛。我國古代醫學家認為五臟氣過盛也是致夢的一個生理因素,所謂“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恐懼、哭泣、飛揚,心氣盛則夢善笑恐畏,脾氣盛則夢歌樂、身體重不舉,腎氣盛則夢腰脊兩解不屬”。
3、身體的生理感覺致夢。古代學者稱:“入夢不惟聞見思想,亦有內臟所感者。”意思就是,夢是生理感覺造成的。如口渴的人夢見水、饑餓的人夢見食物、內急的人夢見如廁、寒冷的人夢見淋雨,都證明身體的感覺是可以致夢的。
4、疾病致夢。我國古代思想家、醫學家普遍認為。生理疾病是人做夢的一個原因。對疾病致夢論述的最典型、最詳細的要算《諸病源候論》:“夫虛勞之人,血衰損。臟腑虛弱,易傷于邪。正邪從外集內,未有定舍,反淫于臟,不得定處,與榮衛俱行。而與魂魄飛揚,使人臥而不安,喜夢。”疾病致夢。在現代科學中被認為是有一定的科學根據的。
以上這些說法,在古代影響是相當大的。并且有很大的權威性。然而,它們僅僅是古代醫學家對于夢的產生的一種推測。如果說,這些因素對探討或解析夢的原因有所貢獻的話,這貢獻便是它們對做夢的生理機制作出了嘗試性探討,給后人以某種啟示。但是這種探討僅僅停留在主觀猜測階段,缺乏科學根據。
我國古代思想家和醫學家不僅認識到物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可導致夢境,而且認識到心理因素也可導致做夢。有哪些心理因素會引起人的夢境呢?從我國古代思想家和醫學家的言論來看,感知、記憶、思慮、情感、性格都會影響夢的產生及夢的內容。但論述較多的是思慮、情感、性格對夢的影響。
1、思慮致夢。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東漢時期的王符就認為:“人有所思,即夢其到;有憂,即夢其事。”又說:“晝夜所思,夜夢其事。”他還曾舉例說:“孔子生于亂世,日思周公之德,夜即夢之。”列子也認為“晝想”與“夜夢”是密切相關的。明代的熊伯龍亦認為。“至于夢,更屬‘思念存想之所致’矣。日有所思,夜則夢之。”同代思想家王廷相也認為:“夢,思也,緣也,感心之跡也。”那就是說夢既可由思慮引起。也可由感知、記憶引起。也就是說。人的整個認知過程都可引起夢境。如前文所述。夜間之夢是白日“思”的延伸、繼續。所謂“在未寐之前則為思,既寐之后即為夢。是夢即思也,思即夢也”。他又說:“思擾于晝,而夢亦紛擾于夜矣。”
2、情感致夢。東漢王符所說的“性情之夢”,《列子》中所言的“喜夢”、“懼夢”、“噩夢”均屬于情感引起的夢。晉代的張湛亦云:“晝無情念。夜無夢寐。”明代的熊伯龍,在承認思慮致夢的同時,也對情感致夢有十分深刻的認識。他舉例說:“唐玄宗好祈壇。夢玄元皇帝;宋子業耽淫戲,夢女子相罵;謝眺夢中得句,李白夢筆生花,皆憂樂存心之所致也。”
3、性格致夢。我國古代思想家認為,人的性格對夢的內容有很大的影響。所謂“好仁者,多夢松柏桃李,好義者多夢刀兵金鐵。好禮者多夢簋籃籩豆。好智者多夢江湖川澤。好信者多夢山岳原野”。這段話除了說明夢境必須依賴經驗外,亦可說明夢對人性格的依存性。具有“驕吝之心”的人。在夢中就會爭強斗勝;而具有“忮求之心”的人,在夢中亦會追貨逐利。總之不同的性格對夢境中的內容有不同影響。
以上種種,都是古人對于心理因素致夢的探討。其實,時至今日。有很多關于夢的看法是與古代相同的。幾乎每個人。都曾經因為身體不適而做惡夢。因為心情不好而夢見哭泣。因為過于勞累而在夢中也不停地走路爬樓梯。所以,無論是生理原因致夢。還是心理因素致夢。都是有一些科學依據的。不過。無論如何,夢也僅僅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不存在任何暗示與象征意義。無須過多思慮,苦苦探討夢的意義。
人生的三分之一時間,都是在睡夢中度過的。所以。正確看待那些夢,是非常重要的。健康飲食。適當運動,舒適的環境。還有睡前的一杯牛奶,都可以使你睡得更好。
祝您一夜好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