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么要做夢?不做夢會有什么反應?國外的科學家做了很多剝奪人做夢的實驗。即當睡眠者一出現做夢的腦電波時,就立即被喚醒,如此反復進行。結果發現,對夢的剝奪,會導致人體一系列生理異常以及心理上的不良反應。顯然,做夢已成為人體一種正常的必不可少的生理過程。正常的夢境活動,成為保護機體正常生命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日本的研究人員發現人腦中存在著兩類相反的催眠肽,一類催無夢睡眠肽,另一類催有夢睡眠肽。將它施于動物,使其睡眠的有夢期延長,結果實驗動物的平均壽命大大提高。
許多人都認為,一夜無夢是一件幸福的事。研究者卻發現夢可以鍛煉大腦的思維能力。夢對人腦的積極作用與計算機對數據的處理有相同之外,它使大腦皮層之間的聯系進入一個更為良好的階段。夢對保持人類的精神健康也起著非常積極的作用。許多患有憂郁癥的病人就長期被混亂的夢或缺乏夢的異常睡眠所困擾。當他們進行了通過電腦調節腦波的睡眠治療后,病情有不同程度的好轉。
做夢對人有許多好處,其中一項就是可以鍛煉腦的功能。做夢是人腦的一種工作程序。腦電圖的測試也發現,大腦在做夢時的活動是相當強烈的,我們能夠從做夢時測到快速的、紊亂的腦電波。其強度有時會超過覺醒時的強度。從這一點來看,做夢是鍛煉大腦功能的一種自身需要。
經常聽到有人抱怨“做了一夜的夢,一宿沒休息好”,“晚上夢多,簡直沒睡著”。那么真的是做夢耽誤了休息嗎?做夢是大腦不曾休息或休息不好的表現嗎?這種觀念是不對的。做夢并能回憶夢境并非睡眠不深的指標。也不能說做了夢就表示沒有睡好。實際上,做夢是一種生理現象,不管有沒有夢的回憶。每個人每天晚上都平均要做4~5回夢。因此,說整夜做夢或沒有做夢都不現實,也談不上夢多夢少。有研究表明。夢感與失眠的程度沒有必然的聯系。也就是說,有無夢感和夢感的程度均不能作為失眠與否及失眠程度的客觀指征。
那么。為什么會有前面的抱怨呢?有學者通過調查分析,認為與下列因素有關:睡眠知識及睡眠與夢感的關系所知甚少:與人的情緒狀態有關;對自己的健康過分關心。對夢感過分關注。導致夢感增強,反過來又加重對健康的擔心,對失眠的恐懼。以至形成惡性循環。
另外,部分人雖然沒有明顯的失眠,但是在夜里做夢后白天就感到有氣無力,其實這是心理因素所致。做夢者總是把夢中的內容和自己心情不愉快的事情聯系在一起。使思想負擔加重,情緒受到壓抑,從而出現種種不適現象。
做夢本身對人及睡眠都有一定的益處。但是,如果夜夜驚夢不得安眠,日間有明顯嗜睡,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則應該咨詢醫師,尋找原因并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