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春捂秋凍”的古諺。“春捂”是指春天減衣服不要過早或過多。防止氣溫降低而引起疾病。穿衣戴帽固然要講究美觀舒適。但更不能忽略了科學性。
早春時節,氣候變化無常,乍暖還寒。人體體表組織的調節機能還不能對驟然變化的冷熱刺激做出迅速反應。如果過早地脫掉冬裝換上春裝,則容易使人著涼感冒。加之春天是多種傳染病的好發季節。如果不注意防寒保暖就容易感染病菌。因此,初春之際不要過早地脫去冬裝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春捂也不能過度,當氣候轉暖時。衣著仍然過厚,人動輒淌汗,易使體內的體溫調節紊亂,容易引起疾病。如果出汗后才匆匆地減少衣服,也容易引起感冒。總而言之,衣著不僅要隨季節變化而增減,還要根據人的生理特點、年齡、性別、健康狀況、生活環境和職業特點等不同。加以區別對待。
陽光明媚的春天,白天溫暖,然而到了傍晚,常常又似冬日一樣嚴寒。今天是春光燦爛,明天又可能寒風襲人,所以在日常起居中要特別注意抵御春寒。對于腦血管病患者來說,其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高峰都在每年的1~3月份,尤其是老年人和體弱多病者居多。這與日平均氣溫、氣壓、相對濕度的變化密切相關。1~3月份。0℃氣溫頻頻出現。相對濕度常常低于20%,氣壓高,空氣干燥,體表水分蒸發快,體內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液流動速度減慢。加上血管收縮的時間相對延長,故容易誘發腦血管疾病。
在寒冷的室內靜坐不動會使老年人的血壓明顯升高。并可能誘發心臟病、心肌梗塞。因為老年人產熱的能力較低,且循環系統的功能差,容易受到倒春寒的影響。早春寒冷、干燥的空氣還會直接影響到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全身的抗病能力也會下降,細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會乘虛而入,特別有利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等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麻疹、白喉、百日咳、猩紅熱、肺結核等呼吸道傳染病的發病率在春季也遠遠高于其他季節。
“春捂秋凍”是符合人體生理機能的。并對皮膚的耐寒熱鍛煉有著積極的意義。特別是體弱的老人,根據天氣變化,隨時增減衣服。對防病健身是很有益處的。為了預防倒春寒的威脅,春季一定要注意手、臉、口、鼻部位的保暖。因為這些部位特別敏感,老年人切莫久坐不動,可在室內經常活動或到室外參加各種適當的健身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