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又稱水母、海蛇、石鏡、白皮子等,是一種海洋腔腸動物。它的傘部隆起呈饅頭狀,傘徑一般為50厘米左右,最大的可達到一米以上。廣泛分布于我國南北各海域中。以浙江沿海產量最大,最有名的為產自廣東吳川的紅蜇。體色粉紅,皮滑無鱗,加工后成為淡黃色,清脆爽口,是海蜇中的上品。
海蜇能在水中浮沉是因為它的傘部膠層特別厚。含有90%以上的水分。大大減輕了比重。可以任意漂浮。春季時。海蜇繁生于河口水域,隨著東南風及暖流的漸增。由河口向外、向北移動。冬季又隨東北風及暖流的遞增。成群結隊向南漂浮移動。由于海蜇經常大批漂洋過海,有時還會擠在一起,連綿數海里,把大片海面染成紅色,蔚為壯觀。
剛捕獲的海蜇不能食用,必須用明礬和食鹽進行腌制,促其脫水,然后用竹刀將蜇體和蜇頭剖開,用水洗凈,并把頭、體連接的筋肉、血衣膜(即紅皮)和黏液刮凈。最后要用明礬與鹽反復腌浸、脫水,即為成品。
海蜇不但風味絕佳。口感獨特,其營養價值也不低,具有清胃、潤腸、化痰、平喘、消炎、降壓等作用。從海蜇中提取的水母素,在抗菌、抗病毒和抗癌等方面,呈現出極強的藥理效應。
我國早在晉代就已食用海蜇了。到了唐代,《本草拾遺》中說:“(海蜇)炸出以姜醋進之,海人以為常味。”海蜇在元代以前為煮食。如《云林堂飲食制度集》中記載的無錫名菜“海蜇羹”:“用對蝦頭熬清汁。或入片子雞脆,和入供。”到了明代,人們才開始生食,《本草綱目》中有“人因割去之。浸以石灰、礬水,去其血汁,其色遂白。其最厚者,謂之蛇頭。味更勝。生熟皆可食”的記載。到了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也有生食的記載:“用嫩海蜇。甜酒浸之,頗有風味。其光者名‘白皮’,作絲,酒、醋同拌。”清代《清小錄》中介紹了一種海蜇的吃法:“水洗凈。拌豆腐略煮,則澀味盡而柔脆,加酒釀、醬油、花椒醉之。”為了使海蜇柔脆,利用了豆腐,可謂別出心裁。此菜既是“略煮”,也就是熟吃的了。
燒菜的行家對海蜇的評價很高,認為“用海蜇做菜,要什么味有什么味,它具有適應食者各種需求的特殊性質,是任何動、植物性原料所望塵莫及的”。事實上,海蜇入饌。食法生熟兼備。熱炒、涼拌皆可,佐餐下酒,風味尤佳。
現在江南地區最常見的海蜇燒法,分別是“燉海蜇”及“拌海蜇皮”。前者乃熟食,專用海蜇頭。先將其切塊,放在傾入上湯的砂鍋中,與火腿、筍片同煮。調以作料后燉。過一刻鐘掀蓋。見蜇塊縮成一半,即端鍋起食,略澆麻油即成。味醇厚而不膩。后者生食,配料為蛋皮絲與胡蘿卜絲(須鹽腌再去汁)。加糖、醋、醬油、麻油涼拌。
繼全羊席、全鱔席之后。有些地方還推出了“海蜇席”,廚師以海蜇為主料,經燒、燴、蒸、煮之后。做成各式各樣的海蜇大菜。很受顧客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