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簡稱為“脈管炎”,是常見的動脈慢性閉塞性疾病之一,多發生于青壯年男性。后期可導致肢端壞疽或潰瘍,甚至需要截趾(指)、截肢,使患者喪失工作和生活能力,因此是一種嚴重危害人們健康的慢性病。本病早期癥狀為間歇性跛行、發涼、皮膚蒼白、動脈搏動減弱;中期癥狀加重,出現靜息痛和皮膚營養障礙,皮膚紫紺,動脈搏動消失;晚期發生肢端壞疽或潰瘍。
脈管炎病在我國兩千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已有記載,“發于足趾,名脫癰”。自晉代皇甫謐《針灸甲乙經》開始稱之為“脫疽”。脈管炎的治療目標為控制炎癥的進一步發展,有效改善動脈供血。除了要求病人絕對戒煙、進行足部運動外。配合中醫飲食治療可有效控制炎癥反應、改善血液循環。由此大幅度降低截肢率。
脈絡陰寒證 主要表現為患趾(指)喜暖怕冷。麻木,酸脹疼痛。多走路疼痛加劇,稍歇痛減,皮膚蒼白,觸之發涼,足背動脈搏動減弱,舌淡,苔白膩,脈沉細。當以溫陽散寒、活血通絡為治,可選用下列食療方。
1、狗脊燉狗肉。金毛狗脊、金櫻子、枸杞子各15克,狗肉500克,調料適量。狗肉洗凈,切塊。二金布包,三者同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文火燉至爛熟后,去藥包,加食鹽、味精調味服食,2日1劑。
2、當歸四逆羊肉湯。當歸20克,桂枝30克,白芍15克,細辛、通草各5克,羊肉500克。調料適量。諸藥布包,羊肉洗凈,切塊,同加清水適量煮至羊肉爛熟后,去藥包,食鹽、味精、蔥、姜等調味服食,每日1劑。
脈絡熱毒證 主要表現為肢端壞疽或潰瘍,周圍皮膚暗紅。皮膚潰破流膿,腐肉不脫,甚至擴大上攻,腐爛筋骨。患者痛如火灼,夜間劇烈,常徹夜抱膝而坐;全身伴發熱,口渴喜飲,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質紅絳,苔黃燥或膩,脈弦數。當以清熱解毒、活血通絡為治,可選用下列食療方。
1、蕎麥綠豆粥。蕎麥面、大米、綠豆各50克,白糖適量。大米、綠豆淘凈,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后,煮為稀粥,待熟時,調入蕎麥面、白糖等,煮至粥熟即成。每日1劑。
2、綠豆蓮藕湯。綠豆200克,蓮藕500克,紅糖適量。二者洗凈,藕去皮切塊,同入鍋中,加清水適量煮至爛熟后,紅糖調味服食,每日1劑。
脈絡血瘀證麥主要表現為患趾(指)酸脹疼痛加重,患者夜難入寐,步履艱難。患趾(指)皮色暗紅或紫暗,下垂更甚,皮膚發涼干燥,肌肉萎縮。足背動脈搏動消失。舌暗紅或有瘀斑,苔薄白,脈弦澀。當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為治,可選用下列飲食治療方。
1、三七粥。三七10克,大米100克,白糖適量。三七擇凈,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粥熟時調入白糖,再煮一二沸服食,或將三七1~2克研為細末,調入粥中服食。每日1劑。
2、當歸墨魚。當歸15克,墨魚30克,調味品適量。當歸布包,墨魚泡軟,洗凈,去骨,切片,兩者放鍋中,加清水適量煮沸后,下調味品,文火煮至墨魚熟后,去藥包,味精調味服食。每日1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