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開始在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舞臺上活躍起來,此潮流沒有半點減弱的趨勢
請大家猜一個謎。
以下哪個問題的回答是正確的?
1)世界各國的國會議長中,10人中就至少有1人是女性。
2)企業管理層中,女性比例高的企業與比較低的企業相比,其業務成績要好。
3)在愛爾蘭,已經有兩位女性連續當選為總統。
4)在日本神奈川縣內,一些鄉鎮議會的女議員數量超過了男議員。
5)挪威規定企業董事會中女性的比例必須超過四成。
6)從銷售額上看,在美國排在前500名的企業(財富500)中,有5628名董事,其中831人為女性。
7)日產汽車在過去三年中,女性干部的人數增長了大約3倍,達到101人。
(回答:所有答案均為“正確”)
“在依阿華州僅僅拿到了第三名!”“在新罕布什爾州反敗為勝。”在美國,改變女性歷史的大新聞頻頻傳出,讓全美國的女性悲喜交加。希拉里·克林頓參議員正在參加總統選舉。希拉里的老朋友,在美國發行《工作母親》雜志的卡羅爾·愛邦怎么也掩飾不住自己的興奮,“我太高興了。我有兩個女兒,一個5歲,一個10歲,她們看到希拉里參加競選,說,我也能當總統。”
并不是只有在美國才出現了女政治家不斷提升政治地位的情況。去年法國、韓國的女性先后挑戰總統職位;去年11月,有“南美希拉里”之稱的克里斯蒂娜·菲爾南德斯當選了阿根廷新總統。在取得奇跡般的經濟成長的愛爾蘭,兩位女性連續當選為總統。
今年1月,美國ABC電視臺開始播放一個新的電視劇《克什米爾教父》,里面有在紐約一家出版社工作的亞裔女人、有其上MBA時的舊友、有投資銀行的上層干部、有連鎖飯店的老板,所有這些人都是女性。她們泡吧,泡的是只讓女人去的女吧,在那里交談戀愛及工作上遇到的問題。而美國NBC電視臺也在策劃一個以女性職員為主題的另一部電視劇。
前不久剛剛結束的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會議),全論壇的總議長,負責接待世界各國首腦的是美國飲料公司百事可樂的首席執行官英德拉·諾依。
現在,女性已經成為了左右世界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世界各國的國會議長中,有13.4%的議長為女性。歐美企業中女性干部的比率已經大致達到四成。在消費者中,女性掌握著決定是否購買的權力,左右著世界經濟。在研究方面,提出“宇宙5維假說”的莉薩·蘭德爾博士,讓女人中不可能出愛因斯坦的說法分崩離析。
能用上女性的不僅是福利
設施,正在向多方面發展
為何女性在現今世界中取得了如此快速的發展?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對過去一百年內發生的社會及經濟變化進行解讀。
19世紀產業革命以后,女性一直通過社會運動要求在政治、經濟及社會上的“平等”,到了上個世紀60年代,女性的大學入學率已經提高,在美國企業里開始出現了要求消除歧視女性的“女權”運動。很快美國政府采取了“贊同行動”,從法律的角度規定大學、企業必須讓女性、有色人種等少數人群優先上學、工作。
比較著名的是1973年發生的美國電信企業ATT公司的一件往事。當時女性只能當電話接線員,或者是普通事務性工作,女職員組織起來向法院提出訴訟,說該企業“有組織地歧視婦女”,最終與企業達成了和解,取得了女性能平等接受雇傭的權利。此后,男女平等雇傭法在美國一下子普及了起來。美國NPO負責人,女性活用支援團體的負責人艾琳·蘭格說:“企業雇傭女性后,才發現女性的能力與男性一樣優秀,開始給了女性升遷的機會。”
隨著女性在經濟方面的權利不斷擴大,她們在消費者中的地位也開始增強。蘭格說:“現在在美國全部消費中,80%-85%是女性決定的。女性在決定是否買房子、買車,在家庭的消費中更是掌有實權。”
另一方面,經濟環境的變化對女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上世紀80年代以后,全球化進一步推進,人員、商品、資本的流動超越國境,企業若只在自己國家的市場上銷售商品、服務已經難以生存,人員的流動活躍了起來,在世界各地獲取優秀人才的戰爭愈演愈烈。
進入90年代以后,IT及互聯網的普及,讓世界各地的人員共同參與工作的環境已經具備,人才流動更加頻繁,企業兼并日益增加,不同的文化、社會背景下的企業,聯合成一體的現象愈益增多。
社會在成熟,經濟超越了國境。兩個潮流合二為一,碰撞出了新的熱量。
白人人口在減少,美國企業
有種強烈的危機感
世界各國企業的商務形式,如果不超越人種、性別、國籍、年齡的限制,具備多樣性,就已經難以生存。在這其中產生的是認同多樣性的“轉頻”(diversity)。過去要靠政府的“贊同行動”來推進,需要采用法律手段,強制企業從守法的角度進行,“現在對多樣性的認同,企業已經開始從經營戰略的角度做這些事了。”《工作母親》雜志的愛邦說。
美國的大企業里設有直屬首席執行官的多樣性主管(CDO)。CDO不僅要推進多樣性,而且負責監視企業內部是否有妨礙女性或者是少數民族升遷的現象。“如果女性的升遷比率比較低,那么,CDO的獎金將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愛邦接著說。
最近“多樣性”進化到了“多樣性與包容”的階段。企業是社會的一面鏡子,不僅需要有性別、人種、性嗜好不同的人群,而且需要有意見、思考方法不同的人群,在經營上能把一切意見都“包容”進去。這才是企業經營的最佳狀態。
有一天,你的部下突然做了性轉換手術后來上班,你該如何對待呢?企業中要容納各種類型的人員,世界也早就超越了討論是不是該讓女人上班工作的時代了。
在全世界有2萬以上職員的美國高盛(GS)公司,從2001年開始設立了“國際領袖與多樣性”部門,勞埃德·布蘭克費恩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是該組織的第一把手,其麾下有設在日本及歐洲的各個推進組織。而在美國,該公司的每個事業部門都配置了多樣性負責人。高盛在各國的組織及總部,有具體的數值目標,有訓練計劃,定期對此問題進行探討。
高盛要在多樣性問題上有所建樹,與1999~2000年的IT泡沫崩潰有很深的關系。當時該公司的離職率非常高,特別是20歲~30歲年富力強年齡段的女職員及少數族裔職員先后辭職,“我們看不到前途。”“找不到能拿到手的目標。”離職前與公司交涉時,很多辭職職員異口同聲地說。
東京高盛證券投資部門的主管村山利榮說:“今后,世界上的白人人口數量會比現在更少,美國高盛首腦對此心知肚明。要從世界上最優秀的10%的人才中選用職員,而戴上性別、人種的有色眼鏡去挑選的話,基本上找不到多少合適的人才。”
用好女性,企業收益就高
通過各國的調查機關的調查,人們發現,凡用好女性的企業,特別是女性在管理層及董事中所占的比率較高的企業,其營業成績也高出其他企業。美國調查公司卡塔李斯特的調查表明,女性董事比較多的企業,其收益能力要比相對較少的企業高出四成。這個調查結果讓人大出所料。
歐洲也有同樣的傾向。麥肯錫(日本)公司主任本田桂子說:“特別是歐洲那些女性董事在3人以上的企業,在進行經營判斷時,能一起發揮影響力,她們讓企業的收益提高得很快。但是企業董事會中只有一名女董事的話,在開董事會的時候,她基本上發揮不了作用。”
原文刊載于日本《東洋經濟周刊》(2008年2月9日)。陳言編譯。《東洋經濟周刊》授權《經濟》雜志獨家刊登中文譯稿。未經《經濟》雜志社許可,任何人不得轉載、摘錄、引用本文全部或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