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趙振宇先生曾經長期擔任一家黨報的理論編輯,學識淵博,理論功底深厚,特別是新思想迭出。后來他進入華中科技大學擔任教授,由于專業所限,我們的聯系少了些。雖然歲月流逝,他的開拓進取意識絲毫未減,作為非政治學專業領域的學者不僅得到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政治學專業的課題,而且取得了非凡的成果。擺在讀者面的這部書《程序的監督與監督的程序》(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便是見證。
人類社會總是依據一定規律而運行。而人類社會只有到了一定的階段,人們才會自覺地設置一定程序,使社會按照預期目的更好地運轉。2002年,中共十六大第一次在黨的重要文件上提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任務,這是我國政治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大進步。但是,政治文明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實現和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保證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有序化,卻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其中之一就是要有充分的理論準備。由于我國近代以來一直處于革命的急風驟雨之中,對政治過程的程序設計和論證長期處于薄弱環節,難以滿足政治文明建設的實踐要求。本書正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并具有填補學術空白的意義。
這本書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理論為指導,提出了程序文明的理念,作為全書的立論基礎。這是很有見地的。現代國家與傳統國家的一個重要區別在于,政治過程中的要素愈來愈復雜,政治過程參與的主體愈來愈多,政治社會的變化愈來愈頻繁。如果沒有合理和嚴格的程序,必然會發生兩種結果,要么民主政治流于空洞的口號,民主形式成為必要但無實效的“過場”;要么是政治秩序的紊亂,政治生活異變為鬧嗡嗡的動亂。這都不是理想的政治,更不是政治文明的結果。本書鮮明地提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政治程序文明,沒有合理和精巧的程序設計和監督,就不可能推進政治文明的前進。這一思想豐富和創新了政治文明理論。
根據程序文明的基本思路,本書從立法、行政、決策、司法、公民參與、組織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等八個方面對程序化問題進行了探討,內容十分豐富。如果說過往的相關研究還是零散的話,那么本書則以自己的深入廣泛的研究,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程序理論體系,由此將我國的相關研究向前推進了一步。
程序問題研究在我國既是一個薄弱環節,又有相當的難度。難度之一是我國長期以來缺乏精細化的政治思維,政治往往與運動聯系在一起,政治思維也是粗線條的。難度之二是我國的政治文明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還未提供充分的實踐基礎。而政治程序的設置則需要精細化思維和相當的實踐基礎,才能保證研究成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本書的作者克服困難,勇于探討,直面問題,殫精竭慮,對程序的監督與監督的程序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觀點,其理論創新的精神令人欽佩,理論創新的成果令人欣喜。盡管本書還有許多問題可以進一步探討,但它對政治文明實踐和學科發展的意義是不可低估的。我們也期待作者今后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取得更有成效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