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業部和中國“三農”問題研究機構的權威人士表示,今后的中國改革包括,將在穩定農村土地家庭經營制度的基礎上,探索土地制度創新的有效方式。如在穩定現在土地承包關系不變的前提下,建立農村土地流轉交易平臺;提高失地農民的政策補償水平;啟動農村與城市建設用地“同地同價同收益”試點。(10月12日《新京報》)
如果說,在以前農村建設用地價格低于城市建設用地價格情形下,對被征地農民的補償費相對較低,那么進行農村與城市建設用地“同地同價同收益”試點,提高農村建設用地價格,相應提高對被征地農民的補償費標準,也就屬順理成章之舉。盡管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同地同價同收益”之后,農民所能得到的征地補償標準提高值得期待,但是失地農民所能獲得的補償標準隨農村土地價格上升而提高,卻并不一定就會自動實現。因為當前不少地方政府奉行土地財政政策,將賣地當作增加政府收入的一個重要途徑,為此部分地方政府以較低乃至極低價格從農民手中征來土地,然后又以相對較高價格進行轉讓、出讓,所以提高農村建設用地價格之后,依然存在著僅僅是政府收入大幅提高,而農民所能獲得的補償標準依然較低的可能性。也正因為如此,在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同地同價同收益”之后,農民獲得的征地補償標準要能相應得到提高,需以破除政府以地生財的土地財政政策為前提。
破除土地財政政策,不但是農民征地補償標準能夠得到提高的前提,同時也是我國耕地面積能夠得到有效保障的重要條件。奉行土地財政政策,部分地方政府為獲得利益最大化,難免會涸澤而漁地濫征土地,導致我國耕地保障面積底線面臨失守之虞。如果農民獲得的征地補償標準能夠隨農村建設用地價格上升提高,甚或硬性規定需將農村建設用地出讓受益主要用于補償農民,就可在一定程度上對部分地方政府濫征土地的欲求起到抑制作用,減少乃至杜絕主要基于增加政府收入目的而進行的并非必要征地的出現。從這個意義上說,提高農民征地補償標準,也是促進我國耕地面積保護,在更大程度上促進農業安全保障之所需。
農民因為征地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基本的收入來源與生活保障,唯有對失地農民進行具有實質性意義的充分補償,才能避免農民因為失去土地面臨生活困難,保障農民不因土地被征致生活水平下降甚至陷入困境。國家是我國土地的主人,但是農民依法享有土地承包權,而且國家由包括農民在內的國民具體構成,所以出于公共利益需要的征地建設所獲收益,理當主要為享有承包權的失地農民們所有。從這個意義上說,隨著城鄉建設用地同價同收益的試點與施行相應提高對于農民的征地補償標準,也是切實維護失地農民利益、保障農民公民權利必然提出的要求。
早已有論者一針見血地指出,農民的貧困實質上是權利貧困,多數農民貧困的根源在于權利尚未得到必要的維護與保障,所以要能減少貧困農民數量、幫助更多農民脫貧,乃至實現富裕農民目標,需要從解決農民的權利貧困問題入手。唯有在更大程度上促進農民包括享有合理征地補償標準、進城務工享受市民待遇、實現城鄉一體化建設與統籌保障在內的權利保障,才可能真正實現讓農民擺脫貧困命運;新一輪農民改革唯有以促進農民權益保障為切入點與基點,才可能在更大程度上實現富裕農民、促進經濟社會更大發展、促進社會和諧與穩定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