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欠發達的后發地區對先發地區的追趕,必須以人力資本的培植為前提。人力資本的升華,對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勞動力進城務工以及理論、技術和體制創新等,都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關鍵詞:人力資本 后發地區 跨越式發展 創新
后發地區對先發地區的趕超,一般體現在經濟層面的情況比較普遍。但是,歷史的經驗表明,后發地區的人口受教育的水平的提高必須快于經濟追趕的速度,相比較而言,教育對經濟發展的超前量約為20~25個百分點。今天,在后發地區雖然穩定人口低生育水平仍是相當繁重的任務,但是,最關鍵的問題即人口素質嚴重偏低,越來越成為后發地區經濟社會進步的瓶頸。因此,大力培植人力資本,將制約落后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人口負擔轉化成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極大地解放落后地區勞動生產力,提高科技水平和市場競爭力,促進地區的穩定和發展。從改變落后地區勞動力文化質素低、科技素質低、管理水平低、競爭能力低的現狀,推動地方經濟社會快速持續健康發展,實現落后地區的跨越式發展。
一、后發地區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必須有良好的人力資本來支撐。
貧困落后的后發地區是欠發達地區,以貴州為例,體現為生產力發展水平低,經濟總量小,農村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社會事業發展滯后;人口負擔重,生態脆弱,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大,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比較突出;改革滯后,體制體制尚不健全。在這樣一個典型意義的貧困落后地區,要推動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若采取輸血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的扶貧肯定是無濟于事的,要從確立先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些整體工程人手,而這樣的工作都是建立在高素質的人力資本之上的。如先進生產力主要體現在高效率的生產組織形式和管理模式,高素質的人力資本和高水平的科學技術等方面。
我國貧困地區主要分布在祖國的中西部資源匱乏環境惡劣的深山區、石山區、高寒山區、黃土高原地區,46%的貧困農村人口人均耕地不足1畝,而且自然災害頻繁。貧困地區農村勞動力文盲率高達14%,86.4%的貧困農戶,沒有大型農機具,34.6%沒有大牲畜,發展資本嚴重不足,遇到災害、市場風險或疾病等就很容易致貧或返貧。所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難點在農村和西部地區。要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出發,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素質,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開辟增收途徑。”“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通過農民辛勤勞動和國家政策扶持,明顯改善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
貧困地區要實現跨越式發展,無論走開發式扶貧道路亦是加大貧困地區富余勞動力轉移力度,無疑都必須以大量人口從人口資源到人力資本的升華為前提。先天的自然要素稟賦欠缺,資金和制度供給十分不足,只有將人口資源劣勢轉化成人力資本優勢,才使貧困地區的發展有源源不斷的動力。今天的經濟發展,智力資源占有和支配已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和動力,誰擁有足夠的智力資源和先進的科學技術,誰就擁有技術創新的條件和經濟發展的基礎。
二、人力資本是后發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現跨越的動力因素
后發地區的跨越式發展過程中,必須打破常規,使后發地區干部群眾的思想和生產力水平得到極大提高,使人們思想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教條主義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達到理論、制度和科技的創新,用“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干勁,用跨越式思維、方法和措施來解決發展問題,立足調整結構,改變增長方式。
現在,先發地區和后發地區之間的差距不只是經濟社會上的差距,更關鍵是創造能力的差距,數字鴻溝就是這樣一種差距。數字鴻溝是指不同國家地區之間人民掌握和應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信息技術以及發展和普及信息方面的差距,是信息富有者和貧困者之間的鴻溝。
落后地區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就應在不長的時限內使生產力水平、文化發展水平、群眾生活水平相對落后的狀況得到全面的根本性的改變。胡錦濤總書記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民族地區廣大干部群眾要進一步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真正把各項優惠政策和各方面的扶持幫助轉化成自我發展的能力。”
調整產業結構和改變增長方式是落后地區跨越式發展的主戰場。落后地區的貧困在許多地區可以概括為“富饒的貧困”,表現出來的是資源的富饒和實際生活的貧困化,資源的富有和收入的匱乏形成巨大的反差。應該說,如果落后地區的勞動群眾素質得到質的提高,那么,就會有力地促進經濟發展,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要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效益來增加農民收入,就必須改變小農經營模式,改變粗放經營和大量只提供初級產品的結構。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搞好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經濟的整體素質和效益,把農業本身做強做大。農業產業化使分散生產經營的農戶與相關的企業和組織聯合起來,建立起新型的合作關系,共同參與市場競爭,提高農業產品的附加值,使農民從各個環節得到產品本身顯現出來的效益,從而增加農民收入。由此可見,高素質的人力資本是落后地加快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最可持續的發展因素。大量的農業勞動力朝非農產業轉移,也是落后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現在農民進城鎮務工收入占農村人口收入增長貢獻率的65%以上。但是,現在進城務工的農民素質與城鎮化的需求存在有較大差距,在城市崗位中,90%以上崗位需要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80%以上需要達到初級工以上的水平,而現在進城務工者中38.5%還屬于小學文化程度,一邊是需要有技術和知識的崗位缺乏勞務,一邊是只能進較低要求的崗位而對要求較高的崗位問者寥寥,這種情況嚴重影響了落后地區發展的速度和效益。
落后地區要跨越式發展,必須以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為先導,因循守舊、亦步亦趨是不可能跨越的,而這些創新都必須有良好的人力資本為基礎。可以說,人力資本的現代化,是落后地區經濟社會發生質的飛躍的必備條件,是贏得競爭優勢和取得發展優勢的關鍵。
三、落后地區的經濟社會跨越式追趕應先著力于人力資本的追趕
落后地區要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應象鄧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把經濟建設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
經濟洼地往往是人力資本的洼地。目前,以民族地區為例,民族地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只有全國平均數的67.4%左右,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全國平均數的71.4%左右。民族地區的貧困發生率為7.3%,比全國整體高出4.2個百分點,還有部分少數民族處于整體貧困狀態,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以2003年為例,民族地區人均GDP與全國差距,由1994年的1433元擴大到2003年的4651元,全國未實現“普九”的縣有431個,其中,民族地區占312個,占72.3%,民族地區的醫院床位、衛生技術人員均比20世紀90年代初有所減少,仍有15096個無醫療點的村,占村總數的15.4%。群眾文化生活貧乏,優秀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瀕臨失傳,基礎設施和信息滯后問題突出。
在廣大西部地區的落后農村,屬于欠發達欠開發的最低層次,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凸現農林牧業的多種功能,切實轉變生產經營方式,調整農村經濟結構,促進社會結構快速變動,使農民思想觀念深刻變化,要用現代農業和經營發展思路去促進經濟社會大發展。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必須使農業發展建立在高素質的人力資本基礎上,如加大新型農民培訓力度,積極開展現代農業生產知識和技能培訓,使農民的思想得到解放,觀念得到更新,視野得到拓寬,獨立性、選擇性、多樣性日益增強,市場意識、競爭意識、發展意識、民主法制意識普遍提高。
先著力于人力資本的追趕,是經濟社會追趕的先導。有資料顯示,與文盲相比較,小學文化的人能夠提高43%的生產率,中學文化的人能夠提高108%的生產力,大學文化程度的人能夠提高300%的生產率。落后國家和地區對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追趕,人力資本必須先于經濟,當人均經濟GDP相當于先發地區20%水平時,人均受教育年限應達到先行地區40%,人均GDP達到先發地區40%時,人均受教育年限應達先發地區70%,人均GDP達到先發地區80%時,人均受教育年限應達先發地區的水平。這說明,落后地區的發展,知識是生產力中最有力的發動機,現代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力量是知識、信息和技術等新要素。目前在貧困地區實行的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工作以改善貧困人口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拓寬基本增收門路,提高基本素質這“三個基本”因素出發,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全面改變貧困地區面貌,這“三個基本”都建立在人力資本水平的提高上。
培植落后地區的人力資本有多種渠道,如近年來開展的“普九”工作,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國貧義教工程,農村學生進入職業中等學校學習進行補貼,農村現代遠程教育,職業培訓和農民技術資格認證,陽光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等等,使落后地區的農村人口素質得到提高,從而推動落后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也使落后地區從人口資源優勢轉為人力資本優勢,使經濟發展持續、快速、健康、有序,盡快趕超先發地區,實現自己現代化建設的目標。
責任編輯:李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