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融體系的穩定對世界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但是近二十年,金融危機不斷在世界各國發生。為了防止金融危機的發生和穩定金融體系,存款保險作為金融安全體系的一種重要方式,在各國被廣泛使用。但是在實施存款保險的過程中,金融體系卻因為市場原則被削弱而變得愈發的脆弱了。本文主要是分析市場原則與存款保險之間的關系,并建議存款保險的設計應根據市場原則來進行。
關鍵詞:金融體系 穩定 存款保險 市場原則
近二十年,金融危機不斷的在世界各國頻繁發生,這些金融危機發生的時候會對一個國家甚至一個地區造成災難性的打擊,經濟全球化更使得金融危機的影響范圍空前擴大,而危機過后,恢復經濟所需的費用也是巨大的。因此,為了防止金融危機的發生或是在危機發生之后盡量減少經濟復蘇的費用,各國采用了一系列方法來穩定金融體系,對銀行等金融機構中的存款進行保險就是其中一種重要的手段。
建立存款保險體系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在信息不對稱的市場中無法獲得信息的中小存款戶。通過國家信用或者特定的存款保險機構信用對存款進行保險,確保這些資金的安全。另一方面,提高中小存款戶對商業銀行的信任度,防止一些負面消息造成的擠兌現象,這也有利于金融體系的穩定。由于存款保險體系在某種程度上確實降低了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在世界各國被廣泛地使用。我國也已經將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提上日程。在2007年10月23日召開的人民銀行黨委會議上,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行長、十七大代表周小川對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提出了初步意見,意見的第四條明確指出要繼續推進金融穩定機制建設,穩定健全風險監測和評估體制,加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然而,世界各國的例子表明,在存款保險被引入金融體系之后,各國政府和金融機構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因為存款保險削弱了市場原則的作用,導致在銀行經營管理中道德風險的增加,反而使金融體系面臨更大的危機。
一般來說,防止銀行進行高風險投資的方法主要有兩種:(1)銀行規范;(2)市場原則。2004年出臺的《巴塞爾協議Ⅱ》中的第一支柱最低資本要求和第二支柱監督檢查分別是從最低風險加權資本和銀行監督檢查機制兩個方面來規范銀行經營管理行為。第一支柱要求銀行的資本要足以抵御惡劣及不確定的經濟環境,在保持資本比率(銀行所持有的資本數量/銀行風險加權資產)不得低于8%的前提下,修改了對風險資產的界定和反映計量銀行各種風險的計量方法,提高銀行資產對風險的敏感度和抵抗風險的能力,減少銀行盲目進行高風險投資的可能性,降低銀行風險。第二支柱強調了銀行監管當局要對銀行的評估進行檢查及采取適當的措施,并指出一旦銀行資本水平下滑,監管當局可要求銀行降低風險,確保現有的資本可以滿足最低資本要求及壓力測試所反映出的結果。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是在《巴塞爾協議Ⅰ》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和完善,而第三支柱市場原則,則是對老協議的一個重要的補充。市場原則在國際存款保險協會(IADI)的定義是“儲戶和債權人通過評估銀行風險情況而做出存款或者取款決定的一種情況”。在市場原則的作用下,市場會自發地對銀行進行約束。銀行存款人和債權人會根據各種信息評價一個銀行的風險度,如果認為該銀行承擔了過多風險,存款人會作出停止存款的決定或者向銀行要求較高的利息作為承擔風險的補償,這些行為將會造成銀行資金外流或成本上升,在這樣的情況下,銀行會選擇一些風險較小的金融產品或者項目進行投資,從而降低銀行的風險投資,對銀行業和整個金融體系起到保護和穩定的作用。然而,同樣旨在穩定金融體系的存款保險制度的引進,明顯地降低了市場原則的作用。
由于存款人和債權人都有保護自己財產的動機,在市場原則充分發揮作用的市場中,銀行存款人和債權人會更加關注銀行的經營管理情況,通過各種渠道收集銀行的投資信息,并采取相應的行動來保護自己的財產。當他們覺得銀行進行的風險投資超過銀行所能承受的風險程度時,就會從該銀行提取存款轉存入別的風險較小的銀行,而原來的銀行則不得不通過提高利率來留住或吸引存款,這樣,必然導致進行高風險投資的銀行的投資成本上升,而且很多時候即使銀行提高存款利率,存款人和債權人仍然傾向于把錢存人更加安全的銀行,在這樣的情況下,銀行進行高風險投資的意愿和能力就會下降,風險較小的投資項目成為更好的選擇。所以,由于市場原則的存在,存款人和債權人會自發的對銀行進行監督,銀行在進行投資的時候不得不更加謹慎的選擇合適的投資項目,這就起到穩定銀行機構進而穩定整個金融體系的作用。
然而,很多國家的例子都表明,存款保險體系的出現,顯著的減弱了市場原則。雖然建立存款保險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存款人的利益,通過向銀行注入國家信用或者第三方信用,給存款人以信心,防止擠兌現象的發生,達到保護銀行業以及最終穩定金融體系的目的”(Diamond and Dybvig,1983,Dewatripont and Tirole,1994),但是另一方面,“對存款進行保護減弱了銀行風險投資失誤和其資金成本之間的關系”(Calomiris.1999),“過于慷慨的”存款保險降低了存款人和債權人自發監督銀行的動機,市場原則無法充分發揮作用。由于得到國家或者第三方存款保險機構對自己在銀行的存款提供保險,即使在銀行因經營不善而不再具有對存款進行還本付息的情況下,存款人和債權人也不需要擔心自己的資金安全,銀行可以放心大膽地進行高風險投資,從而導致整個銀行業承擔遠大于自己承受能力的風險水平,加大了出現銀行危機的可能性,導致金融體系面臨巨大的風險。美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現的大規模銀行危機,信貸的過度擴張就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在1930年經濟大蕭條和大批銀行倒閉之后,美國政府于1934年成立了聯邦存款保險公司。這個獨立的聯邦政府部門的職責是在銀行危機爆發之后對受損儲戶進行賠償,每戶最高可獲十萬美金的賠償,而在平時對銀行進行監督。之后,由于處于經濟擴張期,加上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為銀行信貸的盲目擴張提供了保證,銀行對信貸需求做出了過度的反應,而1980年~1994年出現的部門經濟衰退導致大量銀行和儲蓄機構被迫破產和向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尋求幫助,1988年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收不抵支,1991年底存款保險基金完全枯竭,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幾近崩潰。
盡管存款保險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市場原則,使得銀行體系變得更加脆弱,但其對穩定銀行存款人和債權人的信心的作用卻是不能否認的。導致銀行擠兌現象出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時候即使一家銀行的經營沒有出現任何問題,也會因為人們的敏感和盲目跟從的心理導致擠兌。國外一家銀行竟然曾經因為下雨而發生擠兌。由于一些沒有帶傘的人在銀行門前避雨,過路的行人以為他們在排隊提款,推測銀行經營可能出現了問題,都紛紛加入提款行列,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的人趕來提款。由于銀行經營的復雜性和特殊性,以及市場信息不對稱的特點,一點風吹草動都會導致人們有一種強烈的沖動去銀行提款。用存款保險體系來為銀行存款注入信用保證,為存款人和債權人注入信心,是有利于銀行體系的穩定的。只是在設計存款保險的時候,應該盡量保證市場原則能夠發揮作用。
存款保險體系對市場原則的影響被廣泛研究。在Demirgtic-Kunt和Huizinga(2003)的論文中,他們建立了模型來找出存款保險的各種特征與市場原則之間的關系。他們通過引入50個國家的數據,測試存款保險對存款的覆蓋程度,共同存款保險,存款保險基金來源以及存款保險基金管理等存款保險的特征對市場原則的影響,并:得出結論:存款保險確實通過影響銀行利率削弱了市場原則的作用。存款保險體系的建立,使得人們不再向銀行要求更高的利息來作為承擔高風險的補償,銀行進行高風險投資的意愿和能力都加強了。他們進一步提出,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讓存款人和債權人相信在銀行出現問題的時候,他們將承擔個人的損失”,從而提升他們對銀行進行監督的動機。
為了讓存款人和債權人更有動機自動對銀行進行監督,存款保險必須根據市場原則來進行設計。比如Demirgtlq-Kunt和Huizinga’soaper(2003)的論文以及P.Ioannidou和Dreu(2006)的研究得出的結論,存款保險對存款的覆蓋范圍(包括存款機構以及承保的存款種類)與市場原則呈負相關關系,存款保險對存款的覆蓋范圍越廣,市場原則就越不能發揮作用。當覆蓋范圍達到存款的60%的時候,市場原則就被明顯的削弱了,而當覆蓋范圍達到100%的時候,市場原則就幾乎消失了。因此,必須把存款保險對存款的保護限定在合理的范圍內,以確保市場原則能夠有效的發揮作用。共同保險也是存款保險體系中一個影響市場原則的重要特征。共同保險是指存款保險只對一定比例(少于100%)的存款進行保險,超出比例的那部份損失,將由存款人和債權人自己承擔,這也將大大提高存款人和債權人自發監督銀行的動機。大多數存款保險都有存款保險基金,一些基金來自銀行。而一些基金由銀行和政府共同出資。由于政府信用明顯優于銀行信用,所以基金中來自政府的比例越高,就越是降低市場原則的效用。總而言之,要在發揮存款保險對金融體系穩定作用的同時確保市場原則也能有效發揮作用,存款保險就必須依據市場原則來進行設計。
綜上所述,為了穩定金融體系,保證經濟健康快速的發展,存款保險體系的建立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正如上面所說的,實行存款保險最主要的代價,就是市場原則的作用被削弱了。為了保證市場原則對銀行的監督作用,對存款保險的設計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只有根據市場原則進行設計的存款保險,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護存款人和債權人的利益,從而進一步穩定金融體系。我國在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時候,應該立足中國實際,借鑒國際經驗,建立有限的存款保險制度,在能有效消除動搖銀行體系的擠兌行為現象的同時,充分發揮市場原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