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國家發改委——抓大放小利于宏觀調控
[改革要點]作為國家宏觀調控部門,國家發改委剝離出了工業行業管理的有關職責,縮小了投資審核的范圍,下放部分規劃和產業政策管理的權力。
[專家解讀]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宏觀經濟室主任張曉晶研究員認為,這些職能的重要調整,反映出政府希望國家發改委能抓“大”放“小”,更好地發揮在宏觀調控方面的作用。
黑龍江省發改委主任唐修亭代表認為,這次宏觀經濟的調控部門主要重新加強了協調機制。各方協調動作,往一個調控目標用力,可以達到最佳的調控效果。
關于國家能源局——全盤統籌管理國家能源
[改革要點]設立高層次議事協調機構國家能源委員會。組建國家能源局。
[專家解讀]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油氣資源與環境地質研究所所長周瑤琪代表表示,能源問題的確應上升到國家經濟安全的戰略高度。國家能源委的成立可提高資源配置和管理的效率,組建能源局有助于單一機構對能源進行全盤統籌管理。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鳳起認為,國家能源局的設立,體現了此次大部制改革決策、執行、監督的“三權分立”思想。國家發改委作為國家重要的宏觀調控部門,掌握著能源戰略方向,是“三權分立”中的決策者,國家能源局將充當一個執行者的角色,另外,電監會和將來可能要成立的監管油氣的委員會等有關部門將充當相對獨立的監管者角色。對于之前盛傳要成立的大能源部,周風起認為,主要是在現階段國家發改委的宏觀調控作用比較重大,成立大能源部勢必削弱國家發改委的宏觀調控效用,從穩健的角度考慮,大能源部暫時沒有組建的可能。
關于工業和信息化部——適應新型工業化道路
[改革要點]組建工業和信息化部,組建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不再保留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信息產業部、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
[專家解讀]“目前我國處于工業化中期,面臨信息化的發展機遇。只有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才能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遲福林委員說。
“我國工業化的上一階段,工業管理職能實施不夠,隨著經濟高增長,行業綜合管理缺位的弊病已經暴露出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說。
中國華電集團公司總經理曹培璽代表表示,加快我國新型工業化,組建與現代工業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統一的工業管理部門,有利于形成“大工業”和“大市場”的格局,便于加強產業整體規劃和行業發展指導,實現政府宏觀管理和行業管理的有機結合。這也是在更高層次上,完善政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規劃、指導、協調和服務功能。
關于交通運輸部——大交通格局提高物流效率
[改革要點]組建交通運輸部,組建國家民用航空局。國家郵政局改由交通運輸部管理。保留鐵道部,繼續推進改革。
[專家解讀]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裁魏家福表示,當前國際運輸業進入了綜合運輸時代,實現了物流系統現代化。新運輸模式打破了傳統的各種運輸方式之間各自為政的局面,各種運輸方式的轉換、銜接,主要由一個承運人組織完成。但目前我國實行部門分割的交通管理體制有諸多不便。交通運輸部的組建將有助解決這一問題,極大提高物流效率。
針對方案中沒有將鐵道部納入擬組建的交通運輸部,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王勇平稱:這有利于推進大規模鐵路建設,實現國務院批準的《中長期鐵路網規劃》;有利于發揮現有體制的優勢,保持鐵路運輸的高效率,進一步緩解鐵路“瓶頸”制約狀況。即便如此,我們也要繼續推進和深化鐵路改革。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遲福林委員認為,未來鐵道部在實現政企分開后,也有可能并入交通運輸部。
關于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一人力資源市場
[改革要點]組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組建國家公務員局。不再保留人事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
[專家解讀]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副院長劉爾鐸認為,人力資源管理分為勞動和人事兩個部門,勞動者帶上不同“身份”,人力資源市場難以統一。不同類型職業介紹服務機構信息資源不能共享,難以溝通,浪費了人力資源。
“在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必然要打破行政部門的割裂,由一個部門做好人力資源開發,統一政策、管理、服務,這樣會做得更好。”四川省勞動保障廳副廳長劉家強委員指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按崗位設定報酬,勞動者憑借技能和素質上崗,沒有歧視和界限,這樣才能發揮人力資源的最大效應。 劉家強說,設置國家公務員局是必要的,因為對公務員有廉政、紀律等特殊要求,需要單獨加強管理。此外,統一人力資源管理,也為人人享有社會保障提供了更好條件。過去社會保障主要針對企業職工,隨著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的建成,統一的、可順暢轉接的社會保障體系也將建立。
關于環境保護部——部門升級后需加強橫向協調
[改革要點]組建環境保護部。不再保留國家環境保護總局。
[專家解讀]廣東省環保局副局長陳敏代表表示,很多環保問題本應由政府協調解決,卻因為沒有統一行政機構轉而通過聯席會議等“臨時協調機制”解決。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環境顧問委員會委員魏復盛認為,“局”改成“部”,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環保部擁有了表決權,可以參與國家決策,這就使得我國對環境污染進行事后追懲以外,更多了一道對環境污染進行事前評估和預防的閘門。
中科院生態環境中心研究員王如松表示,環保不是單純的污染治理問題,常常會和很多部委交叉。所以應該擴大職能,而以前的國家環保總局則相對弱勢,不能適應需要。“組建環境保護部只是加強環保工作的第一步。”王如松分析說,改革不能一步到位,環保涉及末端治理、清潔生產、循環經濟與生態社區四個方面,機構改革只是在體制上提供了保證,在橫向協調方面還需要下很多工夫。
關于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強化政府解決住房問題責任
[改革要點]組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不再保留建設部。
[專家解讀]對于組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設部住房保障和公積金監督管理司司長侯淅珉說:“這次新組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就是為了深入推進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住房保障體系,完善廉租住房制度,著力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
侯淅珉認為,這次機構改革體現出中央政府在解決居民住房問題上加強了工作力量,強化了政府對解決居民住房問題的責任,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關于努力使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目標的具體體現。
對于增加“城鄉”二字,全國人大代表趙素萍說:“當前,我國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村生活垃圾、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都亟待加強。以前,我們搞建設,存在城鄉割裂的現象,城市搞城市的,農村搞農村的。現在我們要加強城鄉建設規劃統籌,促進城鎮化發展。”
關于衛生部——食品安全解決多頭管理問題
[改革要點]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改由衛生部管理。衛生部承擔食品安全綜合協調、組織查處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責任。
[專家解讀]江西省藥監局副局長劉曉莊委員認為,成立“大衛生部”有三個好處:一是大部門制便于醫藥一體化管理,增強政府部門的市場監管能力,加強對公眾生命安全的保障;二是有利于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順利推進,解決當前“以藥養醫”問題;三是有利于解決藥監、衛生兩部門在食品藥品監管等一些職能領域交叉的問題。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鄭新立委員表示,這種調整改變了過去食品安全管理“九龍治水”的局面。過去食品安全涉及9個部門,出了問題無法追究具體責任。現在,明確由衛生部來統籌協調。
1982年至2003年中國的5次政府機構改革
3月11日下午,中國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提請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啟動了自1982年以來的第6次政府機構改革。此前進行的5次政府機構改革概況如下:
1982年
1981年,國務院的工作部門有100個,達到建國以來的最高峰。臃腫的管理機構已不能適應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亟待改革。
1982年3月8日,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了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問題的決議。這次改革明確規定了各級各部的職數、年齡和文化結構,減少了副職,提高了素質;在精簡機構方面,國務院各部門從100個減為61個,人員編制從原來的5.1萬人減為3萬人。
1988年
1988年4月9日,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啟動了新一輪的機構改革。
這次改革著重于大力推進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的經濟管理部門要從直接管理為主轉變為間接管理為主,強化宏觀管理職能,淡化微觀管理職能。其內容主要是合理配置職能,科學劃分職責分工,調整機構設置,轉變職能,改變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運行機制,加速行政立法。改革的重點是那些與經濟體制改革關系密切的經濟管理部門。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后地方政府,分步實施的方式進行。
通過改革,國務院部委由原有的45個減為41個,直屬機構從22個減為19個,非常設機構從75個減到44個。在國務院66個部、委、局中,有32個部門共減少1.5萬多人,有30個部門共增加5300人,增減相抵,機構改革后的國務院人員編制比原來減少了9700多人。
1993年
1993年3月22日,第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方案實施后,國務院組成部門、直屬機構從原有的86個減少到共59個,人員減少20%。1993年4月,國務院決定將國務院的直屬機構由19個調整為13個,辦事機構由9個調整為5個。國務院不再設置部委歸口管理的國家局,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調整為8個。此外,國務院還設置了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與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1998年
1998年3月10日,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改革的目標是: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政府行政管理體系,完善國家公務員制度,建設高素質的專業化行政管理隊伍,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有中國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體制。
根據改革方案,國務院不再保留的有15個部、委。新組建的有4個部、委。更名的有3個部、委。改革后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組成部門由原有的40個減少到29個。
從1998年開始,國務院機構改革首先進行,隨后中共中央各部門和其它國家機關及群眾團體的機構改革陸續展開;1999年以后,省級政府和黨委的機構改革分別展開;2000年,市縣鄉機構改革全面啟動。截至2002年6月,經過四年半的機構改革,全國各級黨政群機關共精簡行政編制115萬人。
2003年
2003年3月10日,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以絕對多數通過了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方案特別提出了“決策、執行、監督”三權相協調的要求。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29個組成部門經過改革調整為28個,不再保留國家經貿委和外經貿部,其職能并入新組建的商務部。
根據方案,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改組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其任務是研究擬訂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進行總量平衡,指導總體經濟體制改革。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重組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原屬于國家經貿委管理的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改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同時,將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更名為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設立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國資委”),以指導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重組;設立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銀監會”),以加強金融監管,確保金融機構安全、穩健、高效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