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課程改革目標之一是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教育部于2003年4月正式頒布了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生物課程標準》給校本課程的開發留下了較大的空間。本文談幾點關于如何結合高中生物教材,開發生物校本課程的做法。
1 認真學習和研究《生物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是教學的依據,按照新課程的要求,教師不僅是課程資源的使用者,還應當參與開發課程資源。隨著國家教材多樣化政策的推行,在一個省內不同地市可能使用的是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目前已經通過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4年初審通過的新教材有五個版本:人教版(朱正威、趙占良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山東版(張時新主編,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江蘇版(汪忠主編,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河北版(劉植義主編,河北少兒出版社出版)以及北師大版(劉相鈺、劉恩山主編,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各地盡管使用的教材不統一,但課程標準中具體內容標準和活動建議是一致的,所以教師在開發生物校本課程時必須認真學習和研究課程標準。
2 依托現行生物教材,明確生物校本課程開發綱要
校本課程開發綱要是開發校本課程的核心內容,可以明確生物校本課程的目標、內容和活動安排、實施建議和評價建議。依托現行生物教材開發校本課程的主要目標就是體現課程標準中的知識性目標、技能性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目標,有效實施課程標準中的具體內容標準和活動建議;校本課課程內容圍繞課標規定的具體內容標準對教材進行改編、延伸和拓展;由于教材的校本化建設仍然是以完成教學任務為根本宗旨,所以校本課程的實施主要通過課堂教學完成,個別探究性課題可以延續到課外進行;校本課程的評價應該圍繞實施生物課程標準的情況開展。具體評價實施途徑主要通過兩方面進行,第一,開展問卷調查,調查對象主要是學生,了解校本課程實施結果。如筆者所在課題組進行了“關于生物課程目標中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調查”、“對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學生生物學習方式調查”等。通過調查的數據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生物校本課程實施后學生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發展情況,為教師進一步修訂和完善校本課程提供了依據。第二,紙筆測驗數據分析。當前,通過對各階段學生紙筆測驗結果的分析仍然是評價校本課程建設情況的一種有效手段,在數據分析過程中要注意客觀性和科學性。
3 結合生物教材,建設校本課程的有效途徑
校本課程作為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并列的一種課程類型,其存在的基本理由就是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補充,使課程校本化,更好地滿足學生和學校發展的實際需要。生物學科的教學不能完全滿足于對現有課標教材的使用,教師對教材的使用有個再加工的過程,否則不能適應《生物課程標準》的要求。筆者所在課題組通過對現有生物教材進行改編或在現有教材基礎上開發出新專題來實施校本課程的開發。

3.1對高中生物課標教材進行改編,實施教材校本化建設
目前,校本課程的開發有兩種形態。第一種校本課程開發的形態是國家在課程計劃中預留10%~25%的余地,讓學校自主地進行新的課程開發。在這里“校本課程”是相對于“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而言的一種課程板塊。第二種校本課程開發的形態是學校在符合國家核心課程標準的情況下,對學校的所有課程進行校本化建設。對高中生物課標教材進行改編屬于第二種校本課程開發形態。對現行教材的改編操作性更強,目標指向性更明確,有利于學生實現知識性目標、技能性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目標。
筆者認為指導學生學習的主要實施途徑是學案。學案就是導學方案,主要通過教師設計(學生可以參與),供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完成學習任務使用的學習方案。編寫學案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教材校本化建設的過程。
3.1.1通過學案的媒介可以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增減
校本課程內容確定為以所用生物教材內容為本,參照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和學生經驗,適當調整教材內容前后順序,增加一些與學生經驗相聯系,緊密結合社會生活的內容,對一些學生可以通過自學完成的內容進行適當的刪減。如選修3中“蛋白質工程的崛起”一節,學生在必修課中已經學習過中心法則及蛋白質具有復雜的空間結構等知識,教師可以通過增加中心法則的內容,引導學生加強與已有知識的聯系,用逆向思維的方法解決新問題。
3.1.2以學案為媒介對教材內容進行修改
依托現行生物教材,開發生物校本課程的過程事實上就是教師對生物課程標準中反映的理念、目標和具體內容方法的理解。它的開發與實踐是一個探索l生的實踐過程,教師對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事實上就是貫徹事實課程標準的過程。教師可以結合不同版本教材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修改。如:“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分子與細胞》(必修一)中第五章第三節“ATP的主要來源一細胞呼吸”的一個探究實驗,通過參考和分析人教版和蘇教版兩套教材,結合實驗操作,將酵母菌細胞呼吸裝置圖進行了改進(圖1),改進后的裝置實驗效果良好。
3.1.3通過學案對教材內容進行系統性整理
課程標準重視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領悟和運用科學方法,對于發展科學探究能力至關重要。通過學案途徑引領學生從系統的整體出發,分析整體與局部、部分與部分、整體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例如,關于必修3《穩態與環境》這部分內容學習時,教師可以通過學案途徑要求學生從細胞水平、群體水平(種群、群落)、生態系統水平對教材內容進行系統性整理,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系統不同層次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從而明確穩態是生命系統能夠獨立存在的必要條件,穩態的維持依靠的是生命系統內部的自我調節機制。
3.1.4通過學案途徑整合課程資源
按照新課程的要求,教師不僅是課程資源的使用者,也應當參與開發課程資源。課程資源是決定課程目標能否有效達成的重要因素。課程資源既包括教科書、教學用具、媒體信息等有形的物質資源,也包括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教師的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方法等無形的資源。不同的教學內容對課程資源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整合各類資源,提高教學效益。
按照《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的要求,高中生物課程的教學內容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特別是在選修模塊。如選修3《現代生物科技專題》是以專題講座形式介紹現代生物科學技術的新進展,包括基因工程、細胞工程、胚胎工程和生態工程等,學術性較強,對不少教師的生物專業知識儲備構成了挑戰。學案明確要求學生查看人教網生物欄目中各個專題的專家視頻講解以及查詢相關網頁;再如,《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一節,學案要求學生回憶“基因是什么”、“基因在哪里”和“基因是如何起作用”等,這些知識學生已經學過,具備一定的知識經驗,現有的認知結構已經貯備了關于基因和基因重組的相關信息,這為進一步“同化”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奠定了基礎。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精神和《生物課程標準》的理念,這次課程改革的重點目標之一就是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探究性學習。筆者所在課題組通過學案的途徑學生明確告訴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收集什么樣的資料,查閱何種書籍,怎樣做探究性實驗等。如,“基因工程的應用”一節,教師可以通過列出下列學習提綱,“什么是乳腺生物反應器”、“什么是工程菌”、“什么是基因治療”等,采用小組討論,師生共同歸納的方法學習。
3.2拓展生物教材內容,開發專題形式生物校本教材
在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中,興趣是始終要關注的問題,它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于教師最了解學生,所以校本課程的開發要立足于滿足學生需要,同時要考慮結合教材內容和最新科技發展的成果,對教材內容進行拓展和延伸,開發出專題形式的生物校本教材。筆者結合必修2《遺傳與進化》和選修3《現代生物科技專題》中相關基因工程的內容,開發出《“人類基因組計劃”及前景》校本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