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喜歡大山的云南省鳳慶縣新華苗族鄉的同胞來說,過年的意義更多地集中在牛尖山上。牛尖山像一頭公牛的肩頭,聳立在黑匯江南岸,海拔3000多米,在農歷每年的正月十五這一天,山上的野櫻花漫天飄蕩著粉紅的花瓣,林中美麗的苗族阿妹則像一朵朵艷麗的山茶花,使整座牛尖山像一位多情而美麗的花少女,于是,牛尖山又稱之為花山。

花山在距鄉政府駐地13公里處的紫微苗族村,是紫微苗族同胞心中的圣山。紫微300戶1800余苗族同胞,每年正月十五這一天,都會自發地到花山走一走。老年人在花山腳下平坦的草地上曬太陽,閑聊過去一年的收成,泛談來年的打算;年輕的小伙子們早就攀上山項,占據對歌的有利位置,只等著姑娘們打扮得花枝招展姍姍到來;孩子們有孩子們的歡樂,女孩頭上插滿鮮花,打扮得如同即將出嫁的新娘子,男孩們個個是英勇的武士,自制的木槍背在身上,在茂密的林間沖沖殺殺。
苗族同胞稱走花山為鬧花山,一個鬧字盡顯花山游樂的熱烈。因此,更多的意義上,花山是青年男女們的天地,山茶花紅、野櫻花落,還有無名的山花也在湊擠。花山上有賣風味小吃的攤點,有苗家特色小食品出售,早些年只是苗族同胞自己經營,今年,一些湖南商販居然也把自家經營的商品搬到花山,花山成了一條街。商品意識在花山萌芽,樹蔭下立起小廣告招牌,電喇叭破壞了花山的氣氛。不過,愛著別人也被別人愛著的青年男女根本不管這些,他們早已把要對的歌詞爛熟于心,當陽光暖暖地把葉面的露珠吮干,女青年們早已把自帶的化妝品統統用到笑容上。男青年們背上弓箭,那是祖傳的武器,傳說只要背上弓箭,愛神就會鐘情自己。盡管這弓早已無法拉起脆弱不堪的弦,那箭也無法在時光中穿梭,但背著弓箭的男人,自有一番敢把心上的姑娘拉下馬的氣魄。
花山不僅集聚著紫微苗族村民,遠遠近近的彝族同胞、漢族同胞也趕來了。黑匯江從花山腳下悠然地流著,不緊不慢的江面上,渡著的是一船又一船前來鬧花山的人。有巍山縣的,有南澗縣的,有外州市的。他們風塵仆仆,同樣帶著歡喜的心情,希望在花山上找到自己心儀的苗家阿妹。于是,他們身上都背著蘆笙,懷里揣著竹笛。一些女青年也會不遠千里來到花山,花山上有一尊神,傳說能給愛情無望的人帶來好運。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婚后不孕的男女只要喝一口花山的泉水,燃一炷香,同樣,心里的愿望就會實現。
鬧花山成了苗族同胞的節日,是過年之后第一個大節。花山不僅是歌的海洋,而且還是苗族同胞展示手工藝品的露天然展會,7歲便要開始學針線活的苗族女孩,常常把放學后的時間都花在針線活上。傳統的習俗中,苗族女孩從7歲起學針線活到出嫁,要做下一生夠穿的衣服,那樣,到了男方家才不致讓婆婆欺負。時代不同了,今天的苗族女孩雖然也把時間的邊邊角角花到自家紡織的麻布上,但那只是展示自己手藝的一種方式罷了。盡管市場上什么衣服都買得到,苗族女孩只要一有時間,就會飛針走線地做起來。花山的某一棵樹下,你都會看到美麗的苗族女孩專注地在鞋墊上縫著,不一會兒,她們的手下就會出現與她們一樣美麗的花朵或小鳥。

如果說這是一幅靜靜的畫卷,那么另一邊的斗牛比賽,則是花山動態的風景。在山歌優美的旋律中,披著彩布的兩頭公牛從各自方位直撞對方,圍在四周的人群不時發出嘖嘖的贊嘆,勝者雖然沒有什么大的獎品,可是觀眾眼里的勝者就是英雄。斗牛結束后,所有參賽牛的主人將得到一壺酒,那是紫微苗家自己釀制的窩托羅酒,用糯米制作,喝起來又香又甜。另外,在花山烹制百抖茶的苗族頭人,會敬上一碗碗清香四溢的好茶,表示感謝。茶還沒喝,茶歌就先唱起來。苗族同胞生性豪爽,熱情好客,在各類喜事活動的宴席上均以歌助興。他們用歌相互祝賀,相互夸贊,表明結交之誠,抒發友愛之情。這樣的盛會上,他們照樣不例外地以茶代酒,曲調嘹亮奔放,激越昂揚,具有強烈的藝術表現力,從中能表露出苗家人粗獷、豪爽的性格。
到花山要聽情歌。傍晚時分,老人和孩子們都紛紛回到寨子里去了,留下青年男女,他們在一整天的尋覓中找到自己心愛的對象,但苗族同胞的愛是需要山歌來表達的,似乎沒有山歌的交流,愛情就嘗不到甘甜的乳汁;沒有山歌作序,婚姻便不會有高潮。
“太陽出來照花山,花山有你不孤單;金花銀花哥不愛,單愛情妹好人才。”這是男對女的傾訴,而女主也會順勢應答:“太陽出來照花山,遇到阿哥心喜歡;花山開著百樣花,只怕阿哥眼睛花?”
“太陽落山月亮出,花山有間花香(的)屋;阿妹眼高你回去,阿哥等你等到太陽出。”女主則應道:“花山今晚月亮黃,月光花香鋪滿床;要冷你我都冷著,一度分離難遇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