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香港是文化沙漠,其實不然。如果你能在香港住上一段時間,并細心觀察這座城市,耐心品味她的文化,捕捉她的氣質與精神,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這個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兼容的寶島,自有她與眾不同而又值得驕傲的地方。
首先是中西合璧
商場里,世界各地的名優產品匯集,是游玩購物的天堂;街頭上,用中英文(甚至是廣東話)書寫的廣告、招牌隨處可見,這是社會的流行文化;地鐵里,步履匆匆的上班、上學的人們正爭分奪秒地翻閱新鮮出爐的報紙,這是與時俱進的一族;報刊里,多見用粵方言表情達意的文章,且極受普通大眾歡迎,這是香港本土文化的魅力;人群中,交流表達的語言,常常是中英文的結合體,即使是沒有學過英文的普通婦孺,只要他在香港居留數年,自然會使用許多英文譯音的單詞;而英文名字更是人們樂用的昵稱,尤其在具有一定文化層次的白領階層,用英文交流表達更是司空見慣。

開會聽“麗音” 文化場所多
這是一個中西文化融匯的城市,對于我這個來自內地的英文盲,開會聽著這些有趣的“麗音”,盡管有些不太習慣,但也覺得頗有味道。這一年的中西文化熏陶,既開闊了我的視野,也為我學習英文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另外,香港的文化資源豐富而開放。近40座頗具規模的圖書館(包括各大學的圖書館)、幾千萬冊的各國圖書、幾十萬部多媒體視聽資料機,隨時恭候港人的光臨。沙田大會堂、香港文化中心、會議展覽中心、紅磡體育館等文化場地,每年有3000多場演出,愉悅港人的耳目。像香港視聽藝術中心、茶具文物館、各類專題博物館、大小體育館、藝術館、民俗館、太空館、科學館等,經常為市民開放,每逢星期三或寒暑假,學生還可以享受免費參觀,隨團實地考察。
有了這些文化場所,學校教育教學就有了很好的實踐基地,學生節假日也就有了好去處。可以這樣說,香港文化大眾化,香港處處有文化。
被商業滲透文化成形式
據說,現在的香港報紙發行量極高,600多萬人的香港,有日報60多家,期刊近600種。其中有3份日報免費派發。一份報紙三四十頁,百多個版。人們舉起報紙,目光匆匆劃過政治、經濟、文化,最終與股經相遇,還有馬經、波經、兇殺、車禍、明星追蹤、私人秘聞......這都是很多香港人大快朵頤的所在。
在香港,如果你有興趣追蹤一個文化事件,最終會發現,它與商業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打開文化的外衣,商業常常既是起點,也是終點。有人把這種文化命名為工業文化,當文化被商業滲透的時候,文化就只是形式,似有似無,商業才是目的。此時,讓人覺得香港文化就像香港的綠地一樣少。但同時,香港的商業又處處蒙上一層文化的色彩,商業有著一種文化的浸潤,讓人看著舒服,覺得文明。
“讓你談笑間享受了文化”
這是一種大眾化的、生活里的文化,被裹挾在資本的運作里,消化在強大的商業社會中,作為商業的副產品,回饋給民眾。它沒有傳統文化的枯燥呆板,也沒有精英文化的生僻艱澀,它容易消受,招之來,揮之去,富有喜劇性,讓你談笑之間,就享受了文化,消費了文化。
這,就是香港文化的特色。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