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具有極強公益色彩的傳統行業,教育為何在近年來能夠得到如此多民間資本的青睞,其中因由值得探究。
民辦教育,作為具有極強公益色彩的傳統行業,教育為何在近年來能夠得到如此多民間資本的青睞,其中因由值得探究。經過中資教育研究所幾年來的實踐,我們發現,民營企業之所以選擇投資教育,主要基于如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1、投資教育是解決企業人力資源短缺問題的有效途徑。近幾年來,以長三角和珠三角為代表的地區出現了較為嚴重的“民工荒”和“技工荒”問題,缺乏足夠的熟練技術人才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新入職人員由于技術生疏而導致企業付出的大量培訓成本和設備損耗令企業不堪重負;與此同時,對企業理念和文化的不夠理解導致的人員流動頻繁也時常令企業陷入兩難境地之中。在此情況下,眾多制造性企業越來越傾向于通過校企合作、建設實訓基地等方式,對職業學校進行投資,“單培養”的人才不僅具有迅速融入工作的優點,同時也易于培養對企業文化的認同感,具有較高的忠誠度。

2、投資教育是實現企業資產增值、保值的合理手段。盡管與時下如火如荼的證券市場、地產市場相比,教育領域在收益回報方面還有較大的差距。但與前兩者瞬息萬變的形勢不同的是,企業投資教育,其資產的安全性有著較好的保障。近來,很多民營企業家向我們表示,投資教育的重要目的在于資產的增值保值。而從國際經驗看,教育產業也的確是一種風險比較小、投資回報率比較高的朝陽產業。據統計,90年代發達國家教育的投資回報率是12.3%,中等收入和發達國家可以達到20%。由此可見,無論是從規避風險的角度,還是從獲取收益的層面,教育都不失為一種合理的手段。
3、投資教育是企業上市融資、對接資本市場的良好題材。幾年前,眾多上市公司熱逐教育板塊成為資本市場上的一道風景。盡管此后隨著中國股市五年之久的漫長低迷和英豪科教、托普科技等教育板塊企業的衰落,上市公司對教育的熱度有所減退。但從長遠來看,教育對于上市公司價值提升的推動作用仍然相當可觀。特別是以2006年股市的逐漸復蘇為新的起點,越來越多的已上市公司或即將上市的公司紛紛將目光重新投射到教育領域。在2006-2007年,新東方和弘成教育分別在美國的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納斯達克上市所形成的示范效應,更是刺激了眾多民營企業投資教育的熱潮。事實證明,無論是將教育作為主營業務,進軍國外市場;還是將教育納入到多元化發展戰略的重要板塊在國內上市,教育作為資本市場良好題材的價值都不容小視。
4、投資教育是企業樹立公益形象,提升自身聲譽的理想選擇。隨著民營企業發展到新的階段,除了單純的經濟效益外,如何有效地樹立自身的公益形象,逐漸成為眾多民營企業所重點考慮的問題。尤其是對近年社會輿論對諸多關于民營企業家“原罪”等質問不絕于耳的時候,民營企業采用多種形式對教育事業進行投資和捐助,對于其提升社會聲譽和地位,改善自身日益被誤讀和妖魔化的形象顯得尤為重要。在國內資本市場逐漸繁榮和人們對教育需求不斷提高的大背景下,我相信,教育領域所蘊含的巨大潛力和投資價值是難以估量的,民營企業對教育領域的投資必將呈現出更加蓬勃發展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