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米遠征
作為為惟一以機構投資者身份介入無錫尚德的股權投資,有一天,王剛在太湖邊和施正榮談完事后對身邊一位同事說:“施很快會名列中國百富榜,只是他現在還不知道。”果然,在無錫尚德2005年底上市后不久,施正榮的個人財富就超過了前首富黃光裕。
2007年歲末年初之際,無錫尚德創始人施正榮毫無懸念地當選“2007綠色中國年度人物”,繼此前當選美國《時代》周刊“環保英雄”之后,施正榮的環保形象又得到了一次加分。
“為推動新能源行業發展、改善人類生存環境、致力于環保公益事業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這是主辦方對施的評價。作為以可再生能源創富的標桿性人物,施正榮今天的輝煌正是與幾個海外股權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密切相關。
從科學家到首富
2000年,從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博士畢業的施正榮,已經是一位技術專家,他手握世界領先的太陽能光伏發電核心技術,擁有十多項國際太陽能技術發明專利。但是,單純的技術背景使施正榮在投入創業大潮時顯得捉襟見肘。次年,他以40萬美元的現金和價值160萬美元的技術參股,與無錫小天鵝集團、山禾制藥、無錫高新風險投資有限公司等8家企業共同融資600萬美元,組建了中、澳合資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隨著第一條10兆瓦的太陽能電池生產線投產,尚德在3年內陸續3次擴大產能,年銷售額達8億。資金和公司結構都急待大的變革,就在這時,它開始進入了股權投資的視野。

“尚德是我們在國內的第四個項目,非常成功。”第一個發現尚德的股權投資人、法國N股權投資A首席投資人王剛說道,他還協調高盛、英聯、龍科等其他幾家聯席投資者,對施正榮的尚德進行支持。
王剛認為,太陽能是清潔能源里面最大的、也是很多投資者最喜歡的一塊:整個產業鏈上的技術都比較成熟,商業化程度高;應用前景非常廣,而且會有爆炸性成長;利潤高,容易復制和擴張,資本市場也很追捧。微觀方面,當時尚德公司的毛利率在30%以上,兩年之內已經有近2000萬美元的凈利潤。在技術上,中國國內獨此一家,短期沒有人能夠趕得上。
而不利因素是,當時國有股還沒有退出,施博士占的股份只有20%左右。但股權投資對無錫尚德項目充滿信心,表示只要國有股退出,就肯定投資。
2005年5月,經過3個月的考察,尚德海外公司向高盛、龍科、法國Natexis、西班牙普凱等國際著名投資基金共私募8000萬美元的資金,完成了對尚德所有國內股東的股權收購,使尚德成為一個海外公司百分之百控股的外資企業。其中,股權投資和施正榮的股比為53.2:46.8。退出尚德的國資股東則相應地獲得了10到20倍的投資回報。
2005年12月14日,尚德在紐約交易所掛牌融資規模約4億美元,初始股以20.35美元的價格開盤。一個月后每股達到34.02美元,合計人民幣186億元。施正榮一躍成為中國新的首富。
事實上,所有參與無錫尚德的投資者都變成了贏家,獲得了十數倍的回報。
股權投資的考慮
NATIXIS是法國第二大金融集團,在全球管理著30多億歐元的投資基金,在中國已有6年發展歷史。N股權投資A的LP目前只有NATIXIS一家,因此資金可以循環利用,也被稱為“常青基金”。作為N股權投資A首席投資家的王剛,思路經常很與眾不同。
比如,當時施正榮要收購的國有股東有七、八個,非常復雜,幾乎沒有人覺得能夠做下來;尚德的原材料、銷售都在外,人和土地的成本優勢很難發揮,一般投資者看到這個就覺得很難。不過王剛的判斷和別人不一樣,他認為,國有股的問題可以先放一放,先摸清楚市場的問題。接下去他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做市場調查,拜訪了不少于5家的國外客戶,成為當時最了解太陽能行業的投資機構。
最終,王剛投了1500萬美元,成為單筆投資的上限。而王剛的調查以及對太陽能行業的前瞻性看法,使得許多投資者體會到太陽能企業的潛在價值。
由于成功不斷,王剛也改變了法國總部的策略:起初NATIXIS用于亞洲地區投資的資金中只有30%用于投資中國大陸地區,但是隨著一個接一個項目豐厚的回報,這個比例漸漸增加到了80%。不過,股權投資人的頭腦并沒有因此而發熱,投資數額大、周期長、風險不可控的項目,他們都不會碰。
“有一部分節能環保產品,中國的能耗很高,用了很多污染重的煤資源,政府正在采取措施降低能耗,這是一個新興的大市場,但關鍵問題是,從技術成熟到大規模應用的環節還需要一段時間。同樣的原因,房地產也是很特殊的行業,更多是受政府宏觀調控的政策風險和一些不可控因素的影響,而我們能接受的是市場風險因素。”
為了保證成功率,考察項目的時候要迅速掌握這個行業的必要特征,對公司的微觀、宏觀各層面的最重要信息都有自己的理解判斷。宏觀的信息包括:進入壁壘、競爭對手、企業團隊、市場的成長性、企業的發展速度、成本結構、毛利率、產品價格敏感性等等;另一類信息則是很技術化、很細節化的。好的投資人只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和領悟前一類5%左右的信息就可以做出判斷。
施正榮很有一套
2005年12月14日,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為繼中星微電子和珠海炬力的又一個海外IPO的中國內地公司。公司是從事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愛新技術光伏企業,主要從事晶體硅太陽電池、組建、光伏系統工程、光伏應用產品的研究、制造、銷售和售后服務。年銷售量為8億元,上繳利稅700多萬。為了慶祝上市成功,尚德公司董事長兼CEO施正榮參觀了紐約證券交易所,并按響開市交易鈴。
談到創業初期的感受,施正榮認為,他當時除了目標什么都沒有,但已經下定決心,要在10個月之內完成工廠的建設并投產。設備定購、廠房改造、調試設備……一切工作都圍繞著這個目標倒計時;工廠終于如期建設起來。等到產品出來以后,尚德并沒有急于市場推廣,而是根據自己明確的定位繼續做鋪墊、啟動一系列的產品論證,取得市場的準入資格。直到2003年初尚德參加了國內外各種大型的展覽會,一舉成名。
隨著真正介入市場,對市場了解的不斷深入,施正榮和尚德開始尋求更大的突破,2003年5月開始投資擴建第二條生產線,與第一條生產線建設相隔僅不過半年。“如果說第一條線是當初帶回來的洋槍洋炮,第二條線就是充分利用了國內的優勢產物——地處中國,如何把高新技術與中國的低價勞動力緊密結合起來,降低投資成本,更有競爭優勢。”又是半年以后,2004年初,尚德開始建設第三條生產線,逐步轉向鏈態產業經營。“公司要發展,自然而然就要進入產業化階段,如果不能實現產業鏈的國產化,帶動我們國內的整個產業一起發展,尚德也不能真正做大做強。”施正榮如是說。
“廠子沒建起來的時候,有很多人問我,有沒有市場?老實說當時對市場方面真的考慮不多——產品都沒有,空談什么訂單、客戶,有什么意義?當時一心一意就是怎么把廠盡快建起來;廠子建起來以后,接下來做了很多市場鋪墊,并沒有太多的市場動作;第二條線的擴建決策是先斬后奏,看好了就干……”
施正榮認為,自己作為一個“海歸”,對技術、市場,還有西方的企業理念、西方正規的公司運作模式都很清楚。他還有一個天然的優勢是搞技術出身,在這個行業里鉆得很深,對整個產業都很了解。“在這個行業里,我一聊就知道你想做什么,即使你沒告訴我,我就知道想做什么,你的想法有沒有風險,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問題。不像國內其他老總是外行,可能考察了半天,琢磨了半天,心里還是沒有底,還要找施博士聊聊。我認為一個懂技術的經營者對企業發展的初期是很有幫助的。尚德創業時獲得的企業投資,投資方就是看人,對我很相信。”
此后,在尚德的上市之路上,股權投資與王剛成為了尚德成功的重要轉折。作為唯一以機構投資者身份介入無錫尚德的股權投資,有一天,王剛在太湖邊和施正榮談完事后對身邊一位同事說:“施很快會名列中國百富榜,只是他現在還不知道。”果然,在無錫尚德2005年底上市后不久,施正榮的個人財富就超過了前首富黃光裕。
無錫尚德在中國的股權投資界是一個標志性事件。有人說,蒙牛為股權投資打開了一扇窗,而無錫尚德的成功則為股權投資敞開了大門。此后股權投資在中國大陸熱火朝天,無錫尚德也成為股權投資界“言必稱希臘”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