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夢想過自己能建造一座拙政園那樣的私家園林?如今有一個人把這個夢想變成了現實,他在蘇州吳江市建造了一座靜思園,成為了“靜思園園主”。這個人,就是陳金根。
記者第一次見到陳金根是在一個酒會上,接過他遞來的名片,上面頭銜不是企業家也不是董事長,而是“靜思園園主”。接觸下來,記者發現陳金根就是這樣一位愛石、愛園如命的商人。
其實在建園之初,陳金根僅僅是想為自己的工廠添置一個后花園,為發展中的企業注入一些文化元素。他開始滿世界找尋造園的構件——古建筑與奇磚異石。漸漸地,他收集的奇石、古樹、磚雕、盆景和古建筑越來越多,包括雕花長窗、磚雕門樓、斗拱梁柱,甚至是整座古宅。那時這些東西別人還不當一回事,而他卻視如珍寶。收集的工作花了整整10年的時間,直至1993年,他正式開始精心打造自己的園林。
如今我們在靜思園里能看到許多古建筑和奇形怪狀的石頭,這些都是陳金根一點一點收藏來的。
收藏各地的古建筑
1988年左右,一些城市的舊建筑被大肆拆除,陳金根從拆遷中看到了機會。他托朋友搜集動遷地塊中古建筑和老房子的信息,要把那些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東西保存下來。
蘇州、上海、安徽,只要朋友告知拆遷地塊上有古建筑的消息,陳金根會立即趕往現場,并帶著專家去做鑒定。陳金根將它們視為珍寶,仔細地拍下照片,繪制圖紙,將每根梁柱,每扇門窗一一編號,再小心拆卸。然后運回吳江小鎮,存放在那片空曠的農田上。有數不清的夜晚,陳金根在越堆越多的磚雕門樓、斗拱梁柱前踱步,思忖著它們日后的位置,與古老的文明一次次對話。
今天的靜思園建筑,大部分磚雕門樓和廳堂結構都是明清遺作。從各地搜集來的古建筑材料,經過統一構思,被恰到好處地融入園內建筑,得到了最好的歸宿。徜徉園中,猶如走進古意悠然的城池,不知今夕是何年。一個個風亭雨樓,一座座水榭月舫,一道道九曲回廊……移步換景,賞心悅目。如園中用來會客、議事的“嘉會堂”,用的是千年黃柏大料,梁柱斗拱上都有精美考究的木雕花樣,這座乾隆年間的建筑,是從蘇州城里整體移建過來的。而“花籃廳”屬嘉靖年間的作品,也是從蘇州城里一個大戶人家宅院的動遷中被完整地保護而來。
靜思園內還有一些古建筑是從上海直接搬過來的。其中一處原先位于城隍廟地區人民路丹鳳街,陳金根得到消息,立即帶上古建筑專家趕到現場。走進那座廳堂結構的老宅,但見原先的住戶已將房子吊頂,陳金根拆去頂棚,看到了雕花斗拱和柚木梁柱。經查證,專家認定此建筑原名為“丹鳳閣”,始建于道光年間。陳金根決定將這座古建筑完好保存,搬回靜思園。經建造園林的香山工匠重新搭建,現在這座古建筑前廳成為園中的“拜石軒”,正對著鎮園之寶“慶云峰”,后殿則搭成“弘雅堂”。
收藏奇石
在靜思園,姿態各異的石頭四處可見,這里的石頭來自天南地北,安徽的靈璧石、新疆的木化石、廣西的幽蘭石、廣東的英石、江蘇的太湖石……園內奇石有3000余塊,90%以上的石頭都是靈璧石?!办`璧一石天下奇,聲如青銅色碧玉”,在形形色色的石頭中,陳金根尤其偏愛位列“四大名石”之首的靈璧石。
“水為園林之血脈,石為園林之筋骨。”為搜集奇石,陳金根同樣耗下無數心血。靜思園中矗立著一塊叫“慶云峰”的靈璧巨石,它高9.1米,寬2.95米,厚2.24米,重達136噸,周身有1600多個孔。2001年問世,創造了靈璧石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紀錄。文史記載,早在宋徽宗時期,就已發現此石,清乾隆皇帝曾試圖挖掘置之御園,由于開采能力與運輸條件有限只好作罷。陳金根曾八赴安徽靈璧縣,親自考察論證,歷時三年終使這塊塵封千年的“美石”得以重見天日。三年間,僅人工就花費了40萬元人民幣。為了將這塊重136噸的巨石從千里之外運至靜思園,陳金根在當地筑路5公里、造橋2座,后又借來當時蘇聯產的曾用于運送導彈的25米超長平板車以及上海造楊浦大橋的吊車起運。一路風雨兼程,歷盡艱辛,整整運行了55個晝夜,爆掉20多只輪胎,才把這塊“寶石”運抵靜思園。開始造園時,陳金根工作中心尚在公司業務上,如今早已轉移重心。他常常在園內徜徉到夜深,看看這個庭院,摸摸那塊石頭,要把每一處都設計、擺放得妥妥帖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