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會上,鄧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開放”的宏偉藍圖。全會決議:在黨今后的工作中,要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要對黨和國家各個方面的工作進行改革。之后,“改革開放”一詞如春雷般在華夏大地上激蕩回響,它將中國帶入了又一個“國祚中興”的時代。至今,這次偉大的變革,已持續了整整30個年頭。
同是1978年左右,在中國蘇皖交界的農村,一個叫陳光標的放牛少年,因為嘴饞偷吃了家中換錢的雞蛋而被父母責打。于是,這位少年立志:改變窮困要靠自己。他賣水、賣冰棍,開始了改變個人命運的努力。與當時正在“努力脫貧”的中國一樣,在變革的陣痛中,陳光標因“窮”而“志”,因“志”而“變”。30年后,已是江蘇黃埔投資集團掌門人的陳光標,仍舊不能忘懷這段少年“思變”的經歷。可見,無論是國家的國運還是個人的命運,惟有吐舊納新、求新求變才是其釋放潛能,開拓進取的動力與基點。
這種“思變”的思維與結果在其他領域中也是如此。
當下,中國富裕階層的財富觀念也正在“思變”。從2006年開始,中國的慈善事業出現了新跡象,其關鍵原因是:中國富豪們正在努力地變身為“慈善先鋒”。上文提到的陳光標曾說:“許多企業家都等50歲以后,再考慮去做慈善什么的,但我的想法是,即行即善,真正的慈善應該伴隨人的一生。”在他創立的企業中,每年有不少于20%-25%的利潤被用于慈善事業。亞洲慈善家之首的李嘉誠,愿將自己財產的三分之一捐給自己成立的李嘉誠基金會,并聲稱這個基金會就是他的第三個兒子。2007年,楊致遠宣布,將向母校斯坦福大學捐贈7500萬美元。種種致力于“即行即善”的“新”慈善家們應運而生。對于他們而言,慈善家或者公益事業家已成為超越他們自身職業頭銜的最高目標,也讓慈善捐獻從未像今日如此這般蔚為風潮。同時,我們也發現新時代的慈善似乎跟以往相比有了些許不同,似乎展現了更多的新現象。
日本環境學家鈴木教授曾這樣形容我們現在居住的世界:它是一張生命之網,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當你和你獲取財富的社會對立起來的時候,你就把自己從自己生存的環境中孤立了出來,你的財富也無法延續。把熱心公益事業的人們聯合起來,讓他們再去影響其他人,這樣的事業將會在更長的時間內對所有人的生活帶來影響。
如今,富裕起來的中國開始走向世界,中國的新慈善時代正在來臨。如何讓慈善成為企業家自覺的行為,讓慈善成為企業家的追求,讓慈善成為企業家的決策習慣,讓慈善成為企業界的新時尚,這是我們正在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