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在好萊塢呼風喚雨的大魔頭,其實是個堅守夢想的老頑童,當大批細分市場、迎合觀眾的好萊塢影視如石沉大海、波瀾不驚時,斯皮爾伯格卻用自己的夢想給全世界造夢。
如費里尼所說,斯皮爾伯格很幸福,他喜歡的東西全世界都喜歡。斯皮爾伯格何以能夠讓全世界都做同一個夢?又何以讓他的夢成為現實中人們期許翹望的影像?這一切也許不能簡單地用幸運之神特別眷顧來解釋,但我們仍可以從他的生命軌跡和夢中景象去洞悉些許秘密。
作為從70 年代好萊塢電影創造性發展中出現的至關重要人物,他用他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改變了電影制作的方法和內容。并且讓人們在意識形態上對電影有了一個深層次認識, 三部由他執導的電影(1975 年的《大白鯊》,1981 年的《E.T. 外星人》和1993 年的《侏羅紀公園》)一直以來都位列全球十大賣座電影。他之前的制片公司“安培林娛樂公司”也因制作多部熱門電影而聞名于世,其中包括1984 年的《小精靈》,1985 年的《回到未來》和1988 年的《誰陷害了兔子羅杰》。然而他驚人的成功卻使他持續多年不被認同為藝術家。除了票房市場,斯皮爾伯格和許多富有創造力的同行一樣令人印象深刻:像奧遜· 威爾斯一樣,他因早熟而被贊美和批判;像阿爾弗雷德· 希區柯克一樣,作為處理情感的大師,時而被贊揚時而被咒罵;又像杰思· 弗蘭科,被批評為不知廉恥的多愁善感。即使飛短流長,斯皮爾伯格依然在從電視到電影、從商業片到文藝片、從導演到監制的各種世界里游刃有余、上天入地。
八毫米距離
1945 年,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美國邁入戰后機遇和樂觀主義時代。絕大多數人們相信,只要吃苦耐勞和勤儉節約,每個美國家庭就都能在郊區擁有一所房子、一臺冰箱和一臺電視機,車庫里擁有兩輛小汽車。電視將視覺娛樂(相對只是帶來聲音的無線電而言)送入前所未有的更多家庭的同時,娛樂事業革命已是勢在必行。1947 年12 月18 日,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斯蒂芬· 斯皮爾伯格降生到了這個欣欣向榮、朝氣蓬勃的年代。
斯蒂芬四歲時,父親給家里買回了第一部八毫米家用型電影攝影機。斯皮爾伯格馬上對這臺機器有了興趣。不久,年幼的斯皮爾伯格在父親的帶領下頭一次去看電影,那是西席· B ·地密爾1952 年大場面華麗影片《人間最壯觀的演出》,片中所講的是馬戲團世界的戲劇性故事。父親告訴斯蒂芬,電影要比他高大,人們將出現在銀幕上,但不會從上面下來傷害他。盡管如此,小斯蒂芬還是被這次經歷震撼了。他同許多孩子一樣認為,電影中的人物和情景全都是真實的。他記憶中最清晰的,是電影中火車出事故時,獅子和其他馬戲團動物從獸籠奔逃的那個險象環生的場面。在想象豐富的斯蒂芬看來,那火車好像從銀幕中沖出墜入他的懷抱。這場電影給他留下了深遠的印象。在斯蒂芬的影視生涯中,迪斯尼電影成為啟蒙。他從六歲起,就對太空、星辰和外星人興致盎然。父親有天晚上將他喊醒,同去附近的野地觀察流星雨,并試圖向他講解適才所發生現象的專業知識。但斯蒂芬卻只是驚異地觀望著自己想象中墜落的星星。幾十年后,這個童年場面在電影《第三類接觸》中再現時,幾乎跟斯蒂芬記憶中的情形毫厘不爽。
初入夢境

兒時的夢想使得斯皮爾伯格的世界中充滿了外星生物、兇猛怪獸和探險經歷。
70 年代,初出茅廬的他指揮著一支龐大的攝制隊伍和一條任性的機器鯊魚拍攝了他的首部巨制《大白鯊》( 《Jaws》1975)。該片那令人戰栗的場景為好萊塢贏得了四億一千萬美元的空前票房收入,讓整個電影界目瞪口呆。在影片大獲成功之后,斯皮爾伯格敏銳地感覺到人們求幻想、求刺激的心理是開拓自己幻想世界的有力保障,因此從1977年開始,他陸續執導及制作了《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Third Kind》1977)、《外星人》( 《Gremlins》1984)、《回到未來》(《Back to theFuture》1985) 和《印第安納· 瓊斯》系列(《Indiana Jones and the Templeof Moon》1984、《Indiana Jones andthe Last Crusade》1989) 等諸多巨片。這些影片都以充滿幻想的故事情節給觀眾以前所未有的離奇感受,引起了極大的反響。1991 年,他拍了影片《胡克船長》(《Hook》),獲得成功。1993 年,他更是用近6 億美元的巨額成本制作了《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這部夢幻式的影片創造了一個神奇的恐龍世界并迅速在全美掀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恐龍熱且波及到日本、歐洲和東南亞。
另類幻想
當人們剛剛試圖把電腦特技和動作特效與斯皮爾伯格聯系起來的時候,他卻在舉手投足之間向世人展現著另一個世界,一個充滿智慧和理性的世界,一個真正的電影藝術的世界。1985 年,斯皮爾伯格首次執導了一部傳記片《紫色》(《TheColocr Purple》),在這部影片中,他拋棄了以前那些輕松愉快的故事,擷取了得獎小說的精華,真實地反映了一位黑人女性悲苦而倔強的一生。兩年后,他又到中國上海拍攝了內蘊豐厚的《太陽帝國》(《Empire of the Sun》1987)。在電影《紫色》和《太陽帝國》之后,他在1989 年執導了電影《直到永遠》,這是他的第一部浪漫主題電影。電影還同時飽含了情感義務、浪費和死亡率等問題。
1993 年,在巴黎處理《侏羅紀公園》的后期制作之后,他又到波蘭拍攝備受期待的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大屠殺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單》。這部根據托馬斯· 肯尼利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布克獎獲獎小說拍攝而成的電影,給斯皮爾伯格的職業生涯帶來了最具敬意的關注。在該片中,流淌著猶太血液的斯皮爾伯格用史詩般的鏡頭把五十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納粹屠殺六百萬猶太人的慘劇搬上了銀幕。斯皮爾伯格明知冷肅的題材、沉重的主題不被票房看好,但敢于冒險的他卻拋棄了最拿手的玩意兒—電影特技,而采用了黑白底片與手提式攝影機。
果然不負眾望,電影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在內的七個奧斯卡金像獎獎項,同時贏得了一億美元的國內總票房。至此,斯皮爾伯格被廣泛地推崇為世界電影大師之一。但他并沒有就此停步,斯皮爾伯格繼續探索著商業背景下自身的才能范圍。雖然他無法將自己制作受眾歡迎的電影敏感性,與他的偶像,導演斯坦利· 庫布里克的更為黯淡和哲理性的觀點結合起來,當他選擇拍攝電影《人工智能》(2001)這個庫布里克已然沉思了超過十年的童話般的科幻寓言時,電影雖然華麗地失敗了,但是其中仍然不乏引人注意的瞬間、震撼的視覺效果與海利· 喬爾· 奧斯蒙和裘德· 洛的精彩演出。2002 年斯皮爾伯格改編拍攝菲利浦· K· 迪克的科幻短篇《少數派報告》,結果他又一次引起了爆炸性的轟動,影片所透露出的依然是一個傲立于動作冒險的電子游戲風格的新浪潮的尖端的斯皮爾伯格。同一年,他又執導《貓鼠游戲》,在藝術和商業上都取得了成功,這部電影斯皮爾伯格不只在寫實和懷舊雙方面重現60 年代的布景,還耐心地教會迪卡普里奧展露最迷人的和最成熟的表演。2005 年底,斯皮爾伯格投入到他醞釀已久的電影《慕尼黑》,盡管外界不少人批評電影中的政治色彩和描寫的心理狀態,但這部電影,無疑成為他的大師級作品之一,同時也獲得了藝術的成功,并獲得多個獎項的提名,其中包括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夢想法則
談好萊塢導演不可能繞得開斯皮爾伯格,正如談中國導演就必然要談張藝謀。雖然很多文化界的精英對其嗤之以鼻,但斯皮爾伯格能夠擁有這樣的“江湖地位”,能夠利用電影藝術這樣一種載體最大限度的進行文化的傳播,并在世界范圍內產生深遠的影響,這種成就是很多電影大師難以望其項背的。究其原因,斯皮爾伯格的作品不僅完美地遵守了好萊塢娛樂片的各項法則,更為這套法則創立了新的標準。如果單論一部作品對于好萊塢乃至整個電影工業的影響,盧卡斯的《星球大戰》、卡梅倫的《終結者》和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國》等影片都不會輸給斯皮爾伯格的作品。但如果要以一個導演所有作品的平均影響力而言,很難再找出一個和斯皮爾伯格比肩的電影人了。從《大白鯊》開始,一直到最近的《慕尼黑》,其作品幾十年里不間斷地給電影市場注入強大的活力,不僅開辟出很多風格獨特的電影類型,留下十余部膾炙人口的傳世之作,更為重要的是,這一系列作品引發了范圍極廣、時間較長、影響深遠的文化現象。隨著斯皮爾伯格的人生脈絡作了一次時光之旅后,我們不難明白,其兩大撒手锏是:夢想的力量和商業的眼光。所以,當斯皮爾伯格將自己的工作室命名為“夢工廠”時,這兩大因素就完美地結合了起來。由夢工廠所出品的一系列作品同樣膾炙人口:《拯救大兵瑞恩》、《史萊克》、《魔戒》、《角斗士》、《銀河訪客》、《美國麗人》、《美麗心靈》、《拜見岳父大人》、《少數派報告》和《變形金剛》等電影,以及流行醫學喜劇《急診室的故事》(1994),巨額投資的科幻頻道電視連續劇《劫持》(2002)和同樣受歡迎的《西部風云》(2005),還有給人印象最深刻的電視連續劇《兄弟連》(2001),獲得了一堆艾美獎,也贏得了評論和大眾的喝彩。
今年,美國《福布斯》雜志今年的全球富豪排行榜,同時也公布了娛樂圈最高收入的前25 名男士,斯皮爾伯格以約26 億美元名列榜首。這個在好萊塢呼風喚雨的大魔頭,其實是個堅守夢想的老頑童,當大批細分市場、迎合觀眾的好萊塢影視如石沉大海、波瀾不驚時,斯皮爾伯格卻用自己的夢想給全世界造夢。很多時候,藝術與金錢并非總是勢不兩立,夢想與事業也并非總是分道揚鑣。夢想是財富之花盛開的土壤,財富圈是一片夢想之花盛開的地方。據說斯皮爾伯格將要作為張藝謀的藝術顧問參與中國奧運會開幕式的策劃,叱咤風云的老斯又把夢做到了中國。中國人一向迷信“家”:作家、畫家、企業家、科學家……如果要給老斯一個“家”,他可以是“藝術家”,也可以是“企業家”,也許最好叫他“夢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