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是在發生危機的當口挺身而出,總是用自己的睿智化解危機。在美國,他被公認為是最有創見的軍師、最有魄力的救火隊員、最善于解決麻煩的高手。
2007 年11 月8 日的傍晚,夜幕已經降臨到曼哈頓的公園大道上。此時,美國花旗集團的新任董事長羅伯特·魯賓(Robert Rubin) 正坐在他舒適的辦公室里。辦公室里的陳設展現著他成功的一生:他在政府任職期間獲得的勛章,有用相框裝裱起來的他在《時代》雜志上的封面照,還有一張他在火地島捕魚的照片。
暮色中,魯賓調整了一下坐姿,他把腿從椅子扶手上挪下來,身體后傾,然后向前伸雙腿,放在前面一把椅子上休息。他將手中的一只網球不停地拋向空中,然后再接住—這位69 歲的銀行家對自己靈活的肢體還是非常滿意的。
魯賓正在思索著一個很棘手的問題,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銀行之一,花旗集團怎樣才能走出當前的困境?此前一周,花旗宣布,由于壞賬等信貸問題的影響,當年第三季度集團贏利比上年同期大跌57%,同時該銀行的信用等級也開始降低,股價已經下跌了32%。
這樣的業績, 讓花旗首席執行官查克·普林斯(ChuckPrince) 引咎辭職。繼任者毫無懸念地成為了羅伯特·魯賓,因為他一直被認為是美國最值得信賴的顧問、最有創見的軍師、最有魄力的救火隊員、最善于解決麻煩的高手。
“閑散”人物從高盛發跡
魯賓畢業于哈佛大學,并且曾在倫敦經濟學院和耶魯法學院學習過一段時間。他在耶魯大學時的同學史蒂文·烏明回憶說,羅伯特·魯賓年輕時非常“閑散”,他對金融不感興趣。由于他沒有“進取心”,以致大家都認為,他要想在工作壓力極大的高盛公司出人頭地,簡直就是異想天開,更不要說擔任公司的領導人了。
但烏明說,從另一方面看,當時的魯賓“聰明過人”,而且“具有哲學家的懷疑精神”,他認為一切事情都可以拿來分析,即使是他自己剛剛形成的觀點也不例外。
1966 年一次偶然的機會,魯賓加入了高盛集團擔任套匯交易員。在這里,他曾師從傳奇人物格斯·利維,而后者曾開創了利用該行資本金大膽承擔風險的方式。
利維的管理風格就是大吼大叫,魯賓也曾受到過利維的斥責。盡管如此,利維的好友拉里·蒂什后來告訴魯賓,老板其實從一開始就認為這位年紀輕輕、作風穩健的經紀人今后很有可能管理這家公司。后來發生的事情證明了利維的判斷—1990 年,魯賓和史蒂芬·弗里德曼同時升任公司董事長。

魯賓從高盛公司26 年的工作生涯中總結出兩條經驗,他也把這段歲月稱為“萬事的根源”。首先是合作精神,魯賓與弗里德曼共同擔任高盛公司首席執行官時配合得天衣無縫,他們之間很少產生分歧, 即便有不同意見,雙方也會心平氣和地解決。毫無疑問,魯賓悉心聽取他人意見、善于接受不同觀點的工作作風在這段將相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二條經驗來自1987 年。當時高盛因一樁丑聞陷入了信任危機,公司的合伙人羅伯特·弗里曼因為從事內幕交易被判入獄。隨后,魯賓率領公司的管理層采取“零缺陷”政策,以使公司杜絕一切可能出現的過失。這大大緩解了公司的外部壓力,從而使公司獲得了重生的機會。這是一次非常寶貴的經驗,從此魯賓形成了深思熟慮、善于調查的風格,也學會了如何去面對危機。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1991 年魯賓與克林頓碰出了火花,魯賓認為克林頓對問題的看法深邃,充滿求知欲,愿意傾聽他人意見,克林頓所有的性格品質都與他本人非常相似。于是,在1992 年他接受了克林頓的邀請,入主新組建的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
1995 年1 月魯賓迎來了他人生中最輝煌的時刻,宣誓就職擔任美國第七十任財政部長。盡管參加慶典的只是他的妻子和幾位大學同學,但他雄心并沒有受到場面的影響。
就職典禮剛剛結束,魯賓就馬上和克林頓一起投入到處理墨西哥金融危機的緊急會議中去。這次危機,不僅是全球經濟轉入多事之秋的先兆,而且使魯賓本人的英雄本色得以全面展現。
他不拘泥于禮節,卻又能迅速進入事實真相。說服克林頓和國會介入墨西哥金融危機,向墨西哥提供巨額財政援助,幫助墨西哥成功走出金融危機,而不是置之不理。如果鄰邦的困境再度加深,遲早會殃及美國。
20 世紀90 年代初美國的財政赤字有如天文數字一般龐大,盡管在當時看來以政治手段解決這個問題的難度相當大,但克林頓還是接受了魯賓的提議,在他執政期間,美國由財政赤字走向了財政盈余,這一狀況一直保持到布什上臺。
隨后,又爆發了一連串的金融危機。1997 年的東南亞、1998 年的俄羅斯和巴西,正是魯賓用他穩健的經濟政策和全球化的思維,讓美國在一次次的危機中化險為夷。
作為美國歷史上最長的經濟繁榮期的一個關鍵政策主導者,魯賓將美國的影響擴展到了全世界,外界發現,這個貌不驚人的老頭,不僅對美國近年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做出了精辟的分析,同時還讓美國的觸角伸到了全球—是他把美國變成了全世界的經理人。
1999 年《時代》雜志將他與格林斯潘、薩默斯擺放在封面上,命名為“拯救世界三人組”。克林頓說,魯賓在擔任財政部長期間的表現無人能及。

在這個不確定的世界
在華盛頓的六年半時間里,魯賓過著單身漢一般的生活,他住在杰斐遜酒店,只在周末才飛回紐約與妻子團聚。1999 年,魯賓辭職離開了白宮。隨后,他接邀加入花旗集團。他將自己的工作形容為副董事長:“人們過來找我,希望討論一些事情。有些人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有些人想和我討論如何接近客戶或政府。我的全部手下就是兩個秘書。只有他們向我匯報工作。”
他是個低調、謙虛的人,他總是堅稱自己沒做什么,而他的辦公室卻是尋求建議的銀行家、官員和客戶“朝圣”的地方。他的下屬這樣評價他:“人們常常談到魯賓,卻甚少見到他。他是真正的聰明人,不過,他不想別人這樣看待自己。”
66 歲那年魯賓出版了《不確定的世界》。當年此書就登上了全美的各大暢銷書排行榜,書里充滿了對天下大事的看法,對美國政府、國際組織以及其他國家的政府在未來世界應扮演的角色的描述。
書中還集中闡釋了他一個重要思想—如今的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一旦樹立事事皆不可證的觀念,人生就充滿了更多變數、可能與機會。世上既然沒有可證真理,更多的知識與更深入的思考,會成為篩選這些可能性的唯一方法。
2007 年的11 月,隨著普林斯的辭職,魯賓又被推向了風口浪尖。盡管這是位年薪達到1700 萬美金,卻20 年不戴手表的前任財政部長,盡管他總喜歡脫了鞋在辦公室工作,盡管他對流行文化一竅不通,但整個華爾街都期待著這位69 歲的老人帶領花旗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