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靖萱
師:北固亭,引發(fā)了辛棄疾的無限遐想,他究竟想到了些什么呢?
生:許多歷史人物。
師:是的,在自己的作品中,借助一些經(jīng)典的歷史故事來表現(xiàn)自己的愿望或感情,這種手法叫“用典”。這首詞最突出的特點是用典。(板書)請同學找出詞中所用的典故。
生:一處是“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生:一處是“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生:還有“人道寄奴曾住”。
生:“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生:“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也是。
師:都找全了。看來,這首詞全文只有“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沒有用典。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作者用典的作用。
典故一:孫權(quán)
師:“千古江山……”一句用了關(guān)于孫權(quán)的典故。“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是倒裝句,正常的順序應為“無處覓英雄孫仲謀”。請問,作者為什么要倒裝?
(生無語)
師:詩詞中的倒裝,一是音韻格律的需要,一是為了加以強調(diào)……
生:(插話)我覺得是為了強調(diào)孫權(quán)是個英雄!
師:三國時的英雄很多,曹操、張飛、關(guān)羽、趙云、諸葛亮等都是英雄。為什么只提孫權(quán)?
生:京口是孫權(quán)的地盤嘛。
生:孫權(quán)的東吳與當時的宋王朝很類似,同樣位于東南一隅,同樣面對強大的北方入侵之敵。孫權(quán)打敗了侵略他的曹操,而當時統(tǒng)治者卻偏安江南,于是作者才會發(fā)出“英雄無覓孫仲謀處”這樣的感慨。
師:不難看出,作者通過這個典故,表達了對孫權(quán)的贊嘆,對統(tǒng)治者的指責,表現(xiàn)他想抗金、收復中原的愿望。
典故二:劉裕
師:“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這個典故給了你怎樣的感覺?表達了什么感情?
生:氣壯山河。
生:叱咤風云。
生:率軍北伐英姿颯爽。
師:上片作者寫到的孫權(quán)、劉裕有什么共同特點?
生:事業(yè)都在京口起步。
生:都勇敢面對北方強敵。
生:都建立了偉大功業(yè)。
典故三:劉義隆
師:下片用劉義隆北伐的典故。劉義隆是個好大喜功的人,他的北伐戰(zhàn)爭有什么特點?
生:草草。
師:其結(jié)果?
生:倉皇北顧。
師:作者用劉義隆的典故想說明什么?
生:反對草率出兵。
典故四:佛貍祠
師:再看下一個典故——“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給你什么感覺?
生:人多,人們在祭祀,鼓響鴉鳴,場面熱鬧。
師:那么,當時佛貍祠在誰的統(tǒng)治之下?
生:金的統(tǒng)治。
師:是誰在那里熱鬧?是金人還是漢人?
生:(七嘴八舌)金人……漢人。
師:如果說在金的統(tǒng)治下,金人過著這種安定的生活,那還有什么深意?
生:應該是漢人。
生:暗示漢人早已適應金人統(tǒng)治,安于現(xiàn)狀。
師:作者這樣寫到底想表達什么感情呢?
生:氣憤。
師:對老百姓“氣憤”?
生:不,應該是憂慮。
師:是啊,作者擔心憂慮:如果再不抓緊北伐,那么,北方漢人的人心都會改變了。這個典故給人一種“時不我待”的急迫感。
典故五:廉頗
師:“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是最后一個典故,大家怎樣看這一典故?
生:作者希望像廉頗一樣,重新被朝廷起用,為國效力。
師:對。但是廉頗的結(jié)局如何?
生:沒被起用。
師:作者呢?
生:也沒被起用。
師:滿懷愛國熱情的辛棄疾一心為國效力,可他報國無門,所以發(fā)出“憑誰問”這一慨嘆!這個典故流露出了作者的滿腔悲憤。
(浙江省寧波萬里國際學校中學 315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