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守梅
近年來,全國各地語文中考試題在取材方面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測試材料(尤其是現代文閱讀測試材料)主要選自教材之外。于是,有不少語文教師在初三學年的新課教學中大量刪減教材內容,對于一些略讀篇目及“誦讀與欣賞”“名著推薦與閱讀”“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板塊進行簡略處理或干脆放棄;對于精讀篇目的教學,也是“浮光掠影”“淺嘗輒止”。目的就是為了提早進入總復習,期望“先下手為強”。其實,這種輕視教材、趕進度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一、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教材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學生積淀語文素養、形成語文能力、提高審美情趣和文化品味的重要媒介
在語文教學中,教材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不可替代的,因為它作為語文課程目標的載體,為語文學習提供了一個相對典范、相對系統的教學依據,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它是學生積淀語文素養、形成語文能力、提高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重要媒介。目前,雖然正在使用的初中語文教材版本較多,但這些教材都是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編寫的,不同年級的教材、同一冊教材的不同板塊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有內在邏輯序列的體系。例如,人教版九年級的語文教材在七年級教材培養一般閱讀能力、八年級教材培養各類文章的閱讀能力的基礎上,實行文言與白話分編,按專題兼顧文學體裁編排單元,進行文學教育,培養學生初步的文學欣賞能力。蘇教版九年級教材則力求在單元整合上,找到有利于提高學生語文綜合應用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呈現方式,以“吟哦諷誦而后得之”“感悟·品味·欣賞”“學學牛吃草”等讀書方法組元,共同構成了“學會讀書”系列。面對教材編者精心設計的教材,恐怕我們要沉下心來想一想它為什么這么編,該怎樣充分發揮它的功能。誠然,新課程倡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在語文教學中輕視教材的作用,隨意刪、減教材的做法是錯誤的。
二、用課外材料來考查考生課內所學的知識和所形成的能力,實現課內所學與課外所用的自然銜接,是語文中考的一個進步
過去的語文教學大綱曾明確規定了若干“基本篇目”,這些“基本篇目”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的依據,有很長一段時間,語文中考的考試范圍基本上局限在“基本篇目”內。隨著語文教育的發展和對考試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意識到,課文畢竟是“例子”,而教的是“例子”、讀的是“例子”、考的還是“例子”的做法,不利于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的達成。再加上中考命題如果只囿于課本,囿于“基本篇目”,勢必要導致猜題、押題,導致學生死記硬背教師的教學結論,難以考查出學生實際的語文水平。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語文中考的測試材料(尤其是現代文閱讀的測試材料)逐漸過渡到了“以課外文字材料為主”,用課外材料來考查考生課內所學的知識和所形成的能力,實現了課內所學與課外所用的自然銜接,以更科學更客觀地檢測學生在初中階段業已達到的語文水平,這實在是語文中考的一個進步。
三、語文中考試題的選材雖重在課外,但與語文教材多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正所謂“材料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我們可以先分析兩道中考試題:
例1:閱讀下面的語段,從你的積累中也選擇一個妙用量詞的例子加以揣摩分析,將語段補充完整。
漢語中的一些量詞形象生動,極富韻味。比如一“刀”紙。剛剛制成的紙,張張鋪設整齊,未曾經過剪裁,未染些許墨汁,手起刀落,厚實的一摞紙坯子旋即被劈開,毛邊都不飛,利落的聲響猶在耳畔。還有一“眼”井。是啊,那水汪汪的井可不就是大地的明眸嗎?再比如_________________。
量詞,一個字用下去,就把事物的形態神韻描摹傳達出來了,這實在是中國人的智慧。
例2:為迎接2008年北京奧運會,有關單位舉辦了“‘北京2008全國大學生主題招貼設計大賽”,下面的組圖就是在這次大賽上獲金獎的作品。請你仔細觀察,對它的創意進行說明。(提示:招貼畫上的漢字依次是“高”“快”“強”)
以上兩例,都是北京海淀區2005年的語文中考題。第一題從品味和運用語言的角度引導學生感悟漢語言文字的特點,測試材料出自教材之外,回答這道題的關鍵在于調動積累,品味語言。而單是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就有多少妙用量詞的實例呀,“一縷清風”“一泓湖水”“一彎明月”“一抹晚霞”……第二題則選用了一組富有時代氣息的招貼畫,考查學生的觀察、聯想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題目設計綜合性較強,在注重語文與生活的聯系的同時,特別注重了課內(教材中有“漢字”“書法藝術”專題)與課外的聯系,將學生在教材中學習的內容,放在一個新的情境下進行考查。學生回答這道題時,要仔細審題,依托課內所學的知識,在認真觀察的基礎上,展開聯想,聯系構成畫面的各部分的內涵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對招貼畫的創意進行說明。
可見,一般說來,語文中考試題其實都有教材的“影子”。
四、初三學年的新課教學要依托教材,以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為核心,精心設計學生活動,努力追求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到了初三學年,語文教師都會面臨學科內容頭緒繁多,新課教學任務重、時間緊的現實問題。這時候,尤其要注意不要盲目地趕進度,草草結束新課,一頭扎到復習資料中。其實,新課教學和復習并不矛盾,關鍵是如何將新課教學合理運用于復習之中,依托教材,抓住語文素養的核心——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精心設計學生活動,使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言,認識社會、人生和自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培養,思維能力、認識水平得到發展。
這里,我們可以分析一個教學案例。
課文題目:《生命與和平相愛》(鐵凝)
主要內容:在這篇文章中,作家鐵凝帶著讀者走近了一個名叫戴維的優秀的猶太青年,探尋他的成長經歷,進而走入他的家庭,走入他的民族——猶太民族,去了解猶太民族的智慧與文化。這篇課文所在單元的主題詞是學會讀書——迅速捕捉閱讀信息。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單元教學目標及這篇課文的特點,設計了學生的學習活動,其中有兩個是這樣的:
(1)速讀課文,捕捉信息,完成口語訓練:向你介紹我的好朋友——戴維。
(2)跳讀課文,捕捉信息,完成書面表達訓練:戴維的成功緣于_________,緣于_________,緣于_______。
分析:這兩個活動的設計,緊緊扣住了單元的教學(學習)目標——迅速捕捉閱讀信息。而迅速捕捉閱讀信息也是閱讀的核心能力之一,且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是有不同層次、有梯度的。第一個活動要求學生從文中篩選出描寫戴維的外貌、性格特點及品質等方面的語句,加以整合;第二個活動則要求學生不僅要從文中篩選出相關的信息,還要進行提煉和概括,并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簡明、連貫地進行語言表達。兩個活動,一個是口頭表達訓練,一個是書面表達訓練,學生的活動方式也是靈活多樣的。
學生在回答第二個問題的時候,老師發現有一位同學的回答很精彩,就用投影顯示出來:
戴維的成功緣于(他個人對一切新鮮事物的盎然的興致,對一切他正在做的事情的那份鄭重),緣于(那個樸素、彼此關切、相互欣賞,交給他處事有條理、思維獨立性的和諧的家庭),緣于(對生命、和平執著祈禱,重視知識、教育、文化,內心祥和的猶太民族)。
接下來,教師又引導學生分析這段文字好在哪里,學生從信息找得準、找得全、概括得精當、語言表達有邏輯順序等角度進行了分析。
我們知道,對文本的整體把握能力、篩選信息并進行必要的提煉概括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都是語文中考必考的能力點。而學生的語文基本能力,需要我們老師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依托教材,依托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進行培養。
(北京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 10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