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麗
【摘要】“藝術歌曲”一詞來源于國外,歷經歲月的洗禮,其概念及內容已深化和擴展。中國藝術歌曲一方面注重與我國的民族語言、民族氣質和民族情感表達相契合,將中國詩歌文學、中國民歌曲情融合,另一方面則借鑒外國藝術歌曲的表現手法, 從而形成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和外國風格的豐富多彩的形式。本文將從“詩”“曲”“聲” 三個方面對中國近代藝術歌曲的的民族情加以探索。
【關鍵詞】藝術歌曲 詩情 曲情 聲情 民族情
Abstract: The word “art songs” from abroad, after years of baptism, its concept has been to deepen and expand. China art song pays great attention at the same time with our country's national language, the national makings and the national emotion expression agrees with, Chinese poetry literature, Chinese folk song tune sentiment fusion, on the other hand, foreign art songs from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pproach, which has formed a Chinese national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reign-style in the form of rich and colorful. This article from the “poetry” “music”, “sound” of the three aspects of modern Chinese art songs of the national situation be explored.
Key words: Art songs; poetry; music; sound conditions; nation
中國藝術歌曲有別于傳統民歌、戲曲、曲藝作品,它是中西音樂文化結合的產物,具有獨特的美學品格。一方面,它扎根于中國的民族文化土壤,符合人民群眾的文化心理和審美要求,具有突出的民族情,這主要體現在“詩”即歌詞,“曲”即曲調,“聲”即情感。另一方面,中國藝術歌曲還兼有外國藝術歌曲的表現手法。如果比喻藝術歌曲把詩琢石成玉,那么中國藝術歌曲的民族情則如在玉器上標“中國制造”。
一、詩中產生民族情
“詩”即詩詞,歌詞。中國藝術歌曲歌詞,大多以音樂性、文學性較強的古典詩詞或現代詩為主,有些歌詞則直接選自名家名詩。中國是一個詩律發達的國家,詩詞的歷史源遠流長,數量龐大。詩詞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為中國藝術歌曲的豐富和發展提供了充足的養料。而作曲家因為對內容有深刻的情感領悟和共鳴,再努力從形式上把握詩歌的結構、句法語氣、節奏、合仄押韻,從而提高了藝術歌曲的民族表現能力。
藝術歌曲大師雨果·沃爾夫所說:“詩是音樂的源泉”。一方面,以古典詩詞為題材所創作的藝術歌曲,非常注重中國古典詩詞的韻律美和高雅氣質。在創作上精雕細琢,保持中國詩詞清雅高潔的韻味。另一方面,樂與詩水乳交融、渾然一體,音樂語言抒情、流暢、優美、精致,生機勃勃,詩意濃濃。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正是體現了這一原則。如:唐詩(孟浩然《春曉》)、宋詞(蘇軾《大江東去》)、現代詩(艾青《我愛這片土地》)等人的詩歌,高雅優美的歌詞配以抒情詩意的音樂,不僅給予作曲家以靈感,也深深打動和升華著聽眾的心靈。代表作《大江東去》即選自蘇軾的詞《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藝術歌曲表現出作者既具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功底,又能駕馭西方作曲技法。他將中國的傳統文化,配以西方的作曲,抒寫了我國古詩詞所表達意境之美。再如,黎英海的《楓橋夜泊》,作品縷縷愁思的流水般旋律音型構成了夢一般的意境,加上吟誦性、帶有古曲韻味的歌唱旋律,刻畫出詩人孤獨、愁傷又充滿希望的復雜心理。作曲家的創作手法和藝術特征具有鮮明的特點,特別是在“用音樂語言刻畫中國古詩意境的能力方面,是我國現代此類藝術歌曲創作的佼佼者”[1],他成功地塑造了詩所表達的民族情。
二、曲中產生民族情
“曲”即音樂曲調,盡管20世紀早期不少作曲家都曾經留學歐美,系統掌握了西洋的作曲技法,但在創作藝術歌曲的過程中他們都自覺地進行了民族風格的探索,將中國的傳統音調、民族五聲調式與西洋作曲技法相結合,形成了具有明顯中國特色的、新的創作風格,表現了濃濃的民族情。
1、一部分藝術歌曲的曲調采用中國傳統音調與民族五聲調式,形成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新的歌曲創作風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要屬羅忠榕的《涉江采芙蓉》。羅忠榕用十二音技法創作的一首探索型藝術歌曲,作曲家精心設計了一個具有五聲音階特點的十二音主題,將歐洲的十二音序列創作手法同中國的民族風格緊密結合起來,主題的原型、逆行、倒影、倒影逆行四大句與中國古詩的“起承轉合”結構相呼應,描繪了詩詞中所創造的情境。
2、中國風格的旋律與歐洲浪漫派和印象派音樂相結合,并加以創新,加強色彩、表達民族情。如《送上我心頭的思念》中引子材料的運用:引子開頭,材料取自歌曲結尾部分的宣敘調音調;接著是建立在五聲音級上的屬九和弦的連續下行級進,材料取自第一段音樂的結尾部分。既用貫穿全曲的主題音調預示了歌曲的情緒,又用充滿悲愴色彩的和聲音響表達了歌曲的眷念之情。
3、一部分中國藝術歌曲直接根據民歌改編或配伴奏,使其更具民族情。如四川民歌《槐花幾時開》中,丁善德在對這首民歌進行鋼琴編寫時,通過描述一位少女手扶欄桿遠望盼郎歸的急切心情和為了掩飾心里的羞澀,機智巧妙地回答母親“我望槐花幾時開”的情節,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4、中國戲曲、民間音樂的音調豐富了旋律的性格特征。如在趙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中,多次反復的“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旋律,剛好和京劇西皮快三眼過門的核心音調相符合。再如金湘的《子夜四時歌》,第一樂段以昆曲吟唱風格的旋律起板,很貼切地表現了詩 詞所刻畫的意境。這些戲曲、民間音樂音調的運用,既豐富了旋律的性格特征,又使歌曲保持著與中國音樂的種種聯系。
三、聲中表達民族情
“聲”即情感,詩情和曲情構成了一部藝術歌曲的基礎,“聲”的表達則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聲情源于詩情和曲情契合與協調后的成果。正如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認為的那樣,“歌唱是情感的產物”,“情感要求表達”。[2] 歌唱著的情應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取自作品本身的客觀情感;一是來自自身能動的創造情感。只有這兩部分相協和,歌中的民族情才能得以發揮。這里主要分析創造情感。它包括意境的想象和情感的發揮。
1、意境的想象,就是要盡量去啟發音樂的想象力,歌者應根據藝術歌曲的內容和音樂形象,在自己的頭腦中化為一幅幅活動畫面,要讓自己身臨其境。如果你把一首歌曲的基本情緒和意境設想得很具體,那么你在表達時就會很真實和生動。想象和意境會很快幫助你確立起正確的音樂形象,去感受生活,增強我們對生活和人物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能夠更深刻地去理解藝術歌曲的內涵,表達其情感。
2、情感的發揮,每一歌者都是具體的、獨立的個人,因而當他將作品所包含的情感、內容和意境以自身獨特的聲音表現出來時,則已經經過了他的理解、消化和改造,其表現出來的情感特征自然帶有他所獨具的風格和特征。例如吳碧霞所演唱的藝術歌曲《楓橋夜泊》,其韻味既符合歌曲本身,又表達了自己的獨到見解。情感的主觀創造情感切忌不能脫離原作的情感內容,其情感一定要符合原作的思想意圖。
詩情構成藝術歌曲民族情的內容,隨景而生,伴物而行;曲情賦予藝術歌曲民族情完美的形式和想象的翅膀;聲情則激活藝術歌曲民族情的樂譜符號,展現豐富多彩的情感樣式和民族審美理想。作為一種獨立的音樂體裁和形式,中國藝術歌曲在整個中國音樂乃至世界音樂發展的歷史中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價值和意義。
黃自在其《音樂欣賞》中總結到:藝術歌曲的具體特點是:“更著重抒發內心的思想情感,側重個性的情感表現,強調抒情,并且同時重視自傳性和心理動態的表現,非常講究詩與音樂的水乳交融,渾然一體,使音的意趣、節奏、句法等等一一與歌詞吻合,毫厘不爽。”藝術歌曲是一副實而不華,豐富而不冗長,精致而不臃贅,抒情而不外顯的畫面。我們在創作和學習藝術歌曲的過程中,努力將歐洲音樂作曲技法和文化審美同我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合理解決在兩種文化交流中存在著創造者與欣賞者之間審美意識形態的矛盾,在借鑒西方音樂精髓的同時,充分肯定其民族情。逐步探索出反映民族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歌曲創作之路,讓中國的藝術歌曲煥發出奪目的光彩。
注釋:
[1]周為民,對“五四”時期以來中國藝術歌曲創作的回顧與思考,樂府新聲, 1999.
[2]引汪流,《藝術特征論》,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
參考文獻:
[1]李鳴鏑,中國古代歌唱的歷史與審美,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9.
[2]余虹,20世紀早期中國藝術歌曲的創與演唱,2004,4.
[3]梁茂春,百年風云百年歌,人民音樂,2002,3.
[4]黃騰鵬,關于藝術歌曲及其在中國傳的美學思考,2002,5.
[5]范曉峰,聲樂美學導論,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10.
[6]蒲亨強,中國音樂的新視野,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7]李華,試析中國藝術歌曲的特色,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3,3.
[8]王安國,創作及有關評論,《中國音樂年鑒》1992.
[9]管林,中國民族聲樂史,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8.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