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 樹
【摘要】 科學的練琴方法是鋼琴學習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問題,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練琴效率,是鋼琴學習中獲得事半功倍的前提。因此,掌握科學的練琴方法,在學習鋼琴中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習琴者應從培養良好的讀譜習慣,注重自身的聽覺感受和運用科學的練琴步驟三個方面逐一進行闡述。
【關鍵詞】練琴效率 讀譜 自身聽覺 科學步驟
練琴是鋼琴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是所有習琴者的每日必修課。每個學生在上完一節鋼琴課后,必須投入大量的時間去練習,來完成老師在課堂上講授的內容。可是,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存在著這樣一個普遍的現象,那就是同樣的起點,花同樣多時間練習的學生,有的進步相當快,有的卻很慢,甚至停滯不前。歸其原因,是由于除了老師的正確指導外,學生大多數的時間是在自主的練琴。而這些進步慢的學生在練琴的過程中,存在著不良的習慣和不恰當的方法,從而影響了學習進程。因此,掌握行之有效的練琴方法,提高練琴效率,對我們的學習顯得尤其得重要。筆者根據自己在練琴中的實際體會,認為若想提高練琴的效率,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培養良好的讀譜習慣
1.各種記號標記
大部分鋼琴都沒有文字解釋,譜面上除了音符和節奏之外,音樂術語常常是最恰當的指南了。
表示音色、表情、速度等的術語,如柔和的(dolce)、如歌的(cantabile)、小快板(Allegretto)、中板(Moderato)。 表示力度符號的有,強(f)、弱(p)、中強(mf)、中弱(mp)、特強(sf)。表示觸鍵方法有連奏(legato)、斷奏(staccato)等。不同風格的樂曲要使用相異的觸鍵方法。如在處理巴赫的作品中的跳音與現代作品中的跳音時完全不一樣的。[1]
以上這些符號看似簡單,但它們在把握音樂情緒、表達樂曲情感、塑造音樂形象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在演奏時,一定要認真仔細的閱讀原譜的各種標記,把譜面的要求都表現出來,使練琴的過程成為一種音樂的再現,使一首樂曲更富有生命,這樣才能將練琴變為有意義且有趣的審美享受。
2.指法
所謂的指法就是哪個指頭彈哪個音。這個問題乍一看,好像不是多么困難,因而有不少學生在練琴時不太重視指法的運用,不按譜面上標出的指法彈奏,只是順著手上的習慣和感覺彈,往往到樂句句尾手指就不夠用,或者是轉不過來。比如在練習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時,指法的正確使用就顯得尤為明顯。因為巴赫的作品大都是多聲部、多線條的,并且很少使用延音踏板,一只手往往需要同時彈奏2個以上的聲部,這時就會有許多延留音出現,如果指法的使用不當,很可能會造成延留音的時值不夠,從而造成聲部的中斷,破壞音樂形象。其實,指法運用的好壞,對我們的演奏是很重要的。譜面上標記的指法,都是作曲家有科學、有根據的制定的。好的指法符合正常的身理條件,能幫助我們順利的彈奏各種樂句。[2]
3.風格
作曲家把音樂記在譜面上,我們通過譜把音樂表現出來。要想正確完整的表現音樂的意圖,首先必須正確的閱讀譜子。演奏一首新曲子時,不要打開書就馬上彈,應該先從頭到尾了解整個作品。首先應知道其作者、創作年代和創作背景,再全面分析作品的風格類型,最后考慮如何去演奏。在讀譜時,除了正確的演奏音符和節奏外,還要從作品的調式調性、和聲、旋律以及速度、節奏等方面仔細研究,挖掘作曲家樂思的豐富內涵,這樣,才有可能把握住樂曲的情緒風格,準確地表達作者所要塑造的音樂形象。
正確讀譜的演奏,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再現原譜,能更好的闡釋作品。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個過程完成的質量越好,演奏者內心的音樂就越生動,隨之,練琴的效率也就會提高。
二、注重自身的聽覺感受
鋼琴音樂是聽覺藝術,是以聽覺為基礎的。它不同于繪畫、雕塑、詩歌、文學,沒有看得見的形象,也不能通過文字來表達,必須通過聲音來塑造音樂形象和進行情感抒發。無論演奏家還是聽眾,都需要通過聽覺來欣賞音樂,鑒別其藝術成果的優劣[3]。因此,要想使演奏者獲得良好的音質,必須要有敏銳地聽覺以及對對音樂良好的感受能力和鑒賞能力。
在練習音階、琶音這類鋼琴彈奏的基本功時,我們應注意聲音是否連貫流暢,有無重音和斷音;是否有顆粒感、靈活而富有彈性;是否用力均勻,一氣呵成。例如,在彈奏F大調的音階時,會出現用右手的4指演奏黑鍵的現象,由于無名指天生就沒有其它幾個指頭靈活,所以大多數學生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在黑鍵上演奏的音容易一帶而過,缺乏顆粒性了。又如在彈奏琶音時,由于音程的跨度較大,大拇指容易彈成重音,這樣就會出現每個音的力度不同,有些音過重而有些音過輕。此時,就需要學生通過聽覺來仔細辨別每個音的音量、音色是不是達到協調統一,進而調整手指的觸鍵面積、觸鍵方法以及身體和心理的呼吸,反復實踐,達到進一步的完善。
在彈奏樂曲時,要多注意旋律線條的靈魂。保證旋律線條的完整流暢,優美動聽是彈好鋼琴作品的基本要求。例如在彈奏默克爾的《蝴蝶》時,右手手指要輕抓琴鍵,用指頭靈敏觸鍵發出輕快精致的聲音,左手的琶音要連貫、飽滿。通過用耳朵傾聽來辨別聲音,刻畫出栩栩如生、靈巧可愛的蝴蝶形象[4]。又如《夕陽簫鼓》的引子部分,用同音重復來模仿遠處傳來的江樓鼓聲,用不同形式的琶音模擬流水波浪,這時就應該用慢—快—慢這種較為自由的節奏彈奏,同行注意雙手的銜接處要緊密,保證聲音的連貫。
三、科學的練琴步驟
在練琴時,有些學生總是喜歡把一首曲子從頭到尾、一遍接著一邊的反復彈奏。花了不少時間,可曲子中的難點、重點卻一點也沒有解決,造成一首曲子中簡單的地方流暢熟練,而難的地方斷斷續續,沒有絲毫的旋律性。認為這些問題的出現,大都是因為沒有使用科學的練琴方法,筆者認為練琴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分手練習
鋼琴的彈奏是由雙手的相互協調與配合共同完成的。那么,在彈奏鋼琴的時候,要做到這一點,必須以單手的良好彈奏作為保證。因此,分手練習就成為一種很重要的練習方法。
分手練習的目的是為了減輕大腦的負擔,使精力更加集中,便于對每一只手的彈奏進行檢查,從而提高練琴的質量。可是,有些學生在練琴的時候貪圖省事,不進行分手練習,似乎認為這樣可以節約練琴時間,加快進度。而事實上,事與愿違。錯音、錯拍子、錯指法等問題,往往就是因為沒有認真的進行分手練習而出現的,以至于雙手的配合、樂句的呼吸以及音樂的表現就跟本無從談起。
因此,分手練習應該貫穿在整個練習的全過程之中,做到有分有合,分練與合練相結合,這樣才會使練琴更加細致,更加有效果。
2.分聲部練習
有的鋼琴曲聲部不多,織體簡單,一般為一個旋律聲部,一個伴奏聲部。即左手和右手各彈樂曲中的一個聲部。可是,在許多聲部較多、織體復雜的鋼琴作品中,往往不只是一只手彈奏一個聲部,很有可能是一只手彈奏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聲部,對這類作品,在練習時僅僅采用分手練習的方法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按照一種更為細致的分聲部的練習方法練習。
所謂的分聲部練習就是在練琴的時候,按照樂曲的不同織體層次,對各個聲部進行逐一地練習,然后再進入聲部的合練[5]。比如巴赫平均律中的d小調賦格曲,三個聲部,其上聲部是右手來完成,下聲部是左手來完成,而中聲部則是由左右兩只手的相互交替來共同完成的。要將這個中聲部彈好,就需要靠左右兩只手的緊密配合。此時,要注意讓兩只手的交接處不能留有任何痕跡,不能突強或者突弱,以保證音色的流暢通順,就好像是一只手在演奏一樣。在合練時,還應該先練習其中的兩個聲部,如上聲部和下聲部,上聲部和中聲部,或者下聲部和中聲部。當兩個聲部配合好了之后,在進入三個聲部的合練。
對于聲部較多的作品,特別是復調作品,由于每個聲部的獨立性較強,分聲部練習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3.分難點練習
我們在練琴時,常會遇到這種情況,一首曲目練了很長時間,仍然不能完整地演奏,總是在幾個相同的地方犯類似的錯誤。這些容易出錯的地方就是譜子的難點。把難點作為一個單獨的部分,對其進行反復的練習,是順利的完成樂曲的演奏必不可少的。筆者總結了自己的練琴經驗,認為難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速度難點:在彈奏一些音符密集,手指要求快速跑動的樂曲或者段落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困難,即速度達不到作者的要求,或者速度達到要求后,音準卻很差,不是手指碰錯琴鍵就是出現嚴重的吃音現象,導致音色不夠清晰,缺乏顆粒性。對于這種情況,常采取放慢速度練習、變速練習、超速練習或改變節奏練習等方法來解決。有些學生不是很重視超速練習,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因為超速練習還有另外一個作用:人在考試和舞臺上演奏時,容易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在這種情況下,可能你自己感覺是在用平常的速度演奏,而實際上會比正常的速度要快一些。倘如,平時練習的極限只是譜面要求的速度,那么此時的演奏就會因為速度變快而容易產生失誤。
技術難點,技術難點通常是指手的技能難以奏出作曲家所寫的音符。包括顫音、雙音、八度、大跳等等。這些技術難點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克服的,要有充分的耐心,一點一點由慢至快的練習。先用緩慢的動作找出音與音之間的距離所需要的弧線,逐步適應它,再通過慢速、分解、變速、逐步加快去練習。例如在做大跳這類音與音之間跨度較大的練習時,需要全身各個部位的協調。克服這類技術難點的方法是,先慢練,在彈響一個音之前用眼睛先找準音的位置,即眼睛的目光早于手的動作。通過大量的慢練,造成手的條件反射,最后達到的效果是不用看琴鍵,手就能準確找到音的正確位置。
當每一個難點都練好了之后,還應該以難點為中心,向前和向后擴大幾個小節,在這個范圍內再反復的練習。因為有時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難點部分與前后部分的聯接不是很緊密、連貫,我們只有把每一個接口都彈得連貫、流暢了,才是真正的克服了難點。
練琴是一個既辛苦、復雜,又漫長的綜合學習的過程。除了苦練,更重要的是掌握一套科學、合理的練琴方法進行巧練。因為學生的練琴時間有限,只有掌握了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提高練琴效率,使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取得極大的進步。我認為上述的幾個方面不是截然分開的,它們始終貫穿在練琴當中,缺一不可。只有在平日的練琴中掌握了正確的方法,才會事半功倍,收到良好的效果。
注釋:
[1]林華著:《我愛巴赫》,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年.
[2]趙曉生著:《鋼琴演奏與教學》,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年.
[3]魏廷格著:《鋼琴學習指南》,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年.
[4]李嘉祿著:《鋼琴表演藝術》,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年.
[5]童道錦 孫明珠著:《鋼琴教學與演奏技術》,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